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2)

凤婷分享

  10...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甲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 B.余怜而售之(卖)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交会) D. 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悠悠乎与灏气俱 是其果有遭乎

  B.故为之文以志 若牛马之饮于溪

  C.则施施而行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D.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

  17. 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B.则贵游之士争买者

  C.凌万顷之茫然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无目的性、散漫放任的。尽管这种游览也有乐,但实则苦中作乐。

  B.《始得西山宴游记》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开始那一大段文字,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C.《钴姆潭西小丘记》第一段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多”,运用了拟人、比较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情态,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D.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巧具匠心,揭示主旨:感慨奇美的小丘被弃置在南荒"连岁不售"的命运,由物及己,联想到自己的被"弃",借以发抒自己的不平;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19.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0—21题。(6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20.整首诗是以 为线索来写的,全诗由黄昏最后写到 。(2分)

  2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古诗文默写(6分)

  2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5)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四、作文(共40分)

  2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

  要求: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C(脊骨ji 黑魆魆xu 一瞥pie)

  2、D(婷婷玉立——亭亭玉立、水蒸汽——水蒸气、触膝谈心——促膝谈心)

  3.答案:D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A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B.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用来介绍灾情不合语境。C.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4.答案:A B成分残缺,应去掉“随着”或“使”;C“连续”“五连败”搭配不当,“令人”和“堪”成分赘余;D 语序不当,“使用、识别、传播”改为“识别、使用、传播”。

  5.答案:A (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显然,⑥和③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而③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④了,然后④又抛出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①了。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②⑤)

  6.(4分)(1)站着符合保安身份,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

  (2)站着体现了他作为旁听生,刻苦求学,执着乐观的精神。(每点2分,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

  7.C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第四句内容可推断:海豹、海龟海洋生物是能跃出水面的,不能甩掉油污也绝对,只是因为污染面积广且严重,跃出水面后回到水面又会重新沾上油污,最后挣扎得精疲力竭而死亡。C项“无法跃出水面”表述不当。

  8.C 【解析】由原文第五段第一句可知,选项中“比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原油泄漏的后果严重得多”不符合文意,原文并没有如此肯定。

  9.B 【解析】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墨西哥湾原油泄漏”表述错误,应为“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原油泄漏”。

  10、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冬天里鸟儿幸福的生活;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离家的那年春天和妈妈告别的情景。(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1、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2分)更形象深入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2分)

  12、(1)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问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 故乡村庄的月亮是纯洁心灵的象征;(3) 既借此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答案“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在登山。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装到笼子里占为己有。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以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这个小丘难道真的有遇合或不遇合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遇合。

  21.(4分)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从“假寐”到“卧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心情纷乱惆怅;“疲马” “残刍”表现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形象,分析出1点得1分,分析不足酌情扣分。)

  22.(6分,只选3小题,每空1分)

  (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

  四、写作(40分)

  23、命题意图及写作指导:

  (一)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尤其当今世界,灾难频发,战乱未休,疾疫肆虐,争斗不已,危机四伏。尤其全球经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极大的挫伤和阵痛,也给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心态,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平衡点。悲观者眼里,阻隔无处不在,"墙"隐喻人们面临难于逾越的困境。乐观者眼里,打破阻隔的通道无处不在,"门"隐喻困境中潜藏的无数机会。盲目乐观,大而化之,对问题估计不足,必然导致失败;过于悲观,消极怠惰,对未来信心不足,无异于不战而败。现实主义者既能看到困境,又能看到希望,对世界、对困难、对机遇的认识高出一筹。

  这个文题即"乐观与悲观"的话题,可以抓其一点自主立意,确定论点,选取古今中外的实例论据加以论证;也可以提炼生活,浓缩事件或片段,写成记叙文,以具体可感的故事诠释主题。此题开放性强,选材可以是国际时政,如经融危机下各国姿态;可以是社会热点,如某一具体社会问题的应对解决;可以是人生百态,如生命个体面对人生困境的不同心态。可以正面立意,倡导乐观积极直面困境;也可以反面取材,写悲观失望必定错失良机;还可以剖析二者的不同内涵以及不同心态带来的不同结果。

  (二)“墙”的特点是能将人与外界相隔,将人围在里面,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禁锢人的思想和精神枷锁或者牢笼,阻隔和谐人际关系的隔膜,也可指法律法规、规矩、思维定势等。

  “门”的特点是人与外界相通,可指各种良好的心态,如宽容、乐观、豁达等;打破精神枷锁,消除彼此隔膜的沟通;法外之情、竞争中的人性美。

  可选取的写作角度:

  1)走出困扰,乐观面对 2)打破禁锢,冲破世俗,寻求发展

  3)打开沟通之门 4)法与情

  5)竞争与人情

  6)为法治之墙开一道人性之门 为竞争之墙开一道人情之门

  为困扰之墙开一道坚强之门 为专制之墙开一道民主之门

  为生命之墙开一道乐观之门 为悲观之墙开一道乐观之门

  为隔膜之墙开一道沟通之门 为守旧之墙开一道创新之门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1.2016年内蒙古师大附中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3.模块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4.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5.2015-2016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6.2016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49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