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易混淆概念40个(2)
高中生物必修1易混淆概念(二)
21.甲状腺素与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的统称,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两者都含碘,前者比后者多一个碘原子。
22.呆小症和侏儒症
呆小症又叫克汀病,是一种先天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造成幼儿发育障碍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过程明显受到阻滞,特别是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通常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侏儒症有许多类型,高中生物中涉及的多为垂体性侏儒症,由于先天的或后天的原因,腺垂体功能减退,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阻碍身体生长与发育,为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除此之外,还有:体质性侏儒(本症患者骨化中心出现和骨骺联合年龄皆比正常者迟数年,身材矮小,性腺发育及第二性征成熟也较正常期为晚。生长激素水平正常,病儿无任何垂体疾病表现及其它内分泌功能异常)、遗传性或种族性侏儒(某些地区或某种民族(如非洲某种黑人)体格特点为矮人,不存在垂体疾患,对外源性生长激素也无反应,属正常矮人)、原基侏儒(宫内侏儒)(从胚胎开始发育迟缓,出生时体格即甚小,身长只有30~35cm,体重低于2400g,伴有躯体各种先天性畸形,特别是大脑发育落后,此种侏儒对外源性生长激素治疗无效)等类型。
23.甲亢和大脖子病
甲亢,也叫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是人体碘储器官。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自体免疫性内分泌疾病,在遗传基因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压力和外界刺激所致。当人体内的a和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它就可以增加甲状腺碘的储存量,而人的正常机体无法消除过多的碘,这时就引起甲亢。症状:眼睛外鼓,身体消瘦,无力,缺钙,心跳加速,暴饮暴食。
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通常是因为缺碘所致,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出现障碍。人体内的a和β肾上腺素分泌过少,甲状腺的碘储存过少,不够机体的正常活动,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可以服用碘片补碘治疗。
24.向光性和趋光性
向光性:植物生长器官受单侧光照射而引起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单侧光引起激素分布不均匀所致。对高等植物而言,向光性主要指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的正向光性。以前认为根没有向光性反应,然而近年来以拟南芥为研究材料,发现根有负向光性。
趋光性: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趋向光源的为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为负趋光性。如动物界中,某些昆虫或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行为习性;植物界中,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25.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是神经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纤维是由运动神经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与包在它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肉眼可见的神经实际上是神经束(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26.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是神经系统分类中的概念,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是一个功能概念,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便是简单如膝反射(二元反射弧),也具有完整的反射弧。
27.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形成突触。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如乙酸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等)。
28.血液、血浆和血清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血浆是血液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向血浆中加入钙离子,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钙离子。
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钙离子,若向其中再加入钙离子,血清也不会再凝固。血清比血浆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
29.造血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髓性造血干细胞和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即淋巴干细胞)。髓性造血干细胞分化出造血祖细胞,再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如: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淋巴细胞系,再分化出T细胞和B细胞。
30.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包括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无粒细胞(单核细胞:可分化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类群)。
31.抗原和致敏原
抗原和过敏原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免疫学概念。
(1)性质不同: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过敏原也有异物性、特异性、但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如青霉素。
(2)抗体分布不同:进入机体后两者都会使机体产生抗体?但抗体在体内的分布不同。
(3)免疫反应不同: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对每个人都一样?但过敏原与人的体质和遗传有关?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种物质对这个人是过敏原?但对另一个人则不一定是过敏原。
32.物种和种群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物种侧重的是生物的类别,种群强调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A森林中的梅花鹿是一个种群,B森林中的梅花鹿是另一个种群,但是他们都属于一个物种。
33.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单位时间内增长数量占个体总数的比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最大。
34.生物量和生产量
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或某个种群所生产有机体或固定能量的总量,含有速率的意思;包括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和次级生产量(所有异养生物,包括分解者)。
生物量指生态系统或种群在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有机物或能量的总量,没有速率之意。
35.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乘以100%。
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被利用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率。比如,通过改良植物品种或改善环境条件可以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再比如,生态农业中利用“过腹还田”、“沼气池”等措施,将原本被烧掉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也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36.同化量和摄入量
摄入量是指被动物摄入消化道的有机物量或能量,其中一部分被动物消化吸收(同化量),另一部分则随粪便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捕食者的同化量,而属于被捕食者的同化量,最终主要流向分解者。
37.DNA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DNA酶:也称脱氧核糖核酸酶,是水解DNA中磷酸二酯键,生成低级多核苷酸或单核苷酸的酶。
DNA聚合酶:DNA复制过程中,使相邻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使核苷酸链延长。
DNA连接酶:使两个双链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将两个片段连接起来,常用于基因工程中重组DNA的构建。
需要说明的是,DNA聚合酶发挥作用需要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模板。
38.抗性基因和标记基因
标记基因: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上具有的一种已知功能的基因,相当于基因表达载体的标记,可据其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比如,利用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含有这种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可以再含四环素的培养基生长,反正则不能,这样就筛选到含有重组DNA的受体细胞。
基因工程中常用一些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但有其他类别,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等。
39.滋养层和饲养层
饲养层就是指一些特定细胞(如颗粒细胞、成纤维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等),经有丝分裂阻断剂(如丝裂霉素或射线照射)处理后所得的细胞单层,在细胞培养,尤其是胚胎干细胞培养中对培养细胞起促进生长和抑制分化的作用。
滋养层:哺乳动物囊胚(胚泡)外表为一层扁平细胞,称滋养层,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如胎盘就由滋养层发育形成。
40.小鼠成纤维细胞和胚胎成纤维细胞
两者都属成纤维细胞类,常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起促进增殖抑制分化作用。前一种是从成体小鼠身上提取,后一种是从小鼠胚胎中提取。后一种活性和繁殖能力应该更好,常在胚胎干细胞培养时使用。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1易混淆概念40个”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