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作文
高三学生在复习政治时要重点复习时事评论这一模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作文(一)
时事评论背景:
中国的基础教育常被吐槽为“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然而不久前上海举办的一场中英基础教育论坛,却修正了人们对“中式教育”的看法。论坛上,无论是英方教育官员,还是与中国进行了多年深度交流的英国老师,都对上海数学教育不吝溢美之词,称“上海掌握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提升英国数学教育水平。
时事评论观点:
英国教育界人士的评价,并非客套话。就在今年7月,英国教育部刚刚决定投入4100万英镑,要求在小学中普及亚洲的数学教学方法。消息传来,让很多人感到振奋:原来在某些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有着令欧美仰慕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观察的话,这并不意味着在数学等基础教育领域,中式教育“战胜”了英式教育。备受英国教育界关注的“上海掌握教学模式”,其成功之处,得益于在开放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
上海基础教育的创新,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就启动了“二期课改”,率先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上海开始了均衡教育规划,开展各科课改。在数学教学中,强调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构建起更为简明的数学知识结构,鼓励更多有效的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对学生个别化的及时指导。专家评价形成了上海数学课堂中的“变式教学”。这当中既有中国传统的“概念式变式教学”,也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过程性变式教学”,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提高,不仅学习效果好的学生优势明显,并且处于低端的比例低、人数少。
以这项改革为代表的基础教育创新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过程中吸收了包括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等诸多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是教育开放融合的结果。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民选所言,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了很多教学经验,多元智慧、结构生成等理念拓展了教育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教学风格,正是这种兼容并包所创新出来的一套教学模式,吸引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在英国,此次积极主动与上海教育界寻求交流合作,也是其教育改革中的兼收并蓄之举,目的是增加教学的多样性。他们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互动教学模式,保护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学习上海经验,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可见,所谓中式教育的逆袭,或是英式教育的反思,其实都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教育没有标准公式,它始终在不断的融合中 创新发展,而不是关起大门,固守传统。英国教育界的行动,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开放融合的理解。为了确保交流效果,他们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交流进行评估,很快,参加第一轮项目的48所基地学校中的多数学校,在上海教师到访后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教育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从开放融合之中寻找回自信,也从中汲取别人经验,让自身变得更强大。一位参加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上海教师就深刻感受到,英国教师在锻炼学生形象思维、有趣的教学用具开发、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这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真正从育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借鉴他人的长处,走自己的路,我们的教育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质”的提升。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作文(二)
时事评论背景: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下年内最高值,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11月份的经济运行积极变化累积增多,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这样一份“月度答卷”,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强劲的脉搏。
时事评论观点:
对于普通人而言,宏观的数据可能略显隔膜,而“身边的经济学”,更能让人感知经济的温度。“有节过节,没节造节”。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天,“双12”的火爆,再次令外媒感慨中国人“买买买”的力量:近1000家大型购物中心、5万家超市便利店、55万家餐厅参加其中,参与商家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不少地方的超市、蛋糕店前早早就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在互联网时代“赶集”……正如一位“双12”参与者所言,井喷的消费热情、火爆的“扫货”场面,即便商场外朔风凛冽,也难掩消费增长带来的暖意。
不管是“线上为王”的“双11”,还是聚焦线下的“双12”,都是经济运行良好与否的“晴雨表”。是什么激活了“购物节”这一池春水?一位企业管理者的回答,或许可以作为答案:通过移动支付,平均可以为每位顾客节省8秒的结账时间。8秒钟看似不长,却意义非凡。相比以前,付款用现金、发优惠券靠小传单、办会员卡要随身带,如今,带着一部手机就可以“想购就购”。省时、便利、快捷,带来的是消费升级换代。可以说,消费市场红火的背后,其实是移动支付等互联网科技创新引擎的轰响。
创新,不仅联通了线上线下,更在孕育新的人口红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观察,耐人寻味。在南方一些省份的农村,农民在种地之余纷纷“触网”,经营小微企业。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意味着“农民的知识结构在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那么时至今日,由知识更新带来的“新的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的底气所在。一家美国媒体如此提醒西方世界:廉价劳动力“偷走”美国人就业的日子,已让位于智能手机、半导体和自动汽车的设计创新,如今中国重心已转向创新和APP的“后沃尔玛时代”。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经济正在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一个地方的转型,值得深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交通不便利等诸多因素,一度经济发展在全国挂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形象地道出了发展的无奈。然而,借着信息化浪潮的契机,贵州却变劣势为优势,在大西南发展起了大数据产业,让大数据成为后发赶超的“助推器”。这几年,贵州的GDP增速更是持续跑赢全国水平,可谓“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弯道超车也好,抢占高点也罢,贵州的“逆袭”,正在于点燃了创新的“导火索”。
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在国际上也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今年年初,多家国际机构还在表达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而如今,包括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穆迪等机构,却纷纷“翻多”,对中国经济前景普遍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的同时,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预期“反转”,折射的正是中国经济走势的强劲,以及外界对中国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引领者的期待。
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作文(三)
时事评论背景:
全国多地又陷入重度雾霾。蓝天碧水的希冀,法治生威的呼吁,总是在这样的对比时刻更显强烈。依法治理环境,是摆在各级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时事评论观点:
然而,有的地方作答认真,有的地方却开着小差。以环保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为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然而,这一法条的落实不尽如人意。目前仍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3个省区市政府“按兵不动”。
报告或是不报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动作,而是法定义务。有人说,环保部在今年4月已“面呈答卷”,起到了表率作用,各地应效仿。其实不然。既然各级政府定期向人大报告环保工作情况已经明确为一项法律条款,就必须依法办事,这是法治的硬规定而不是“效仿”的软要求。由此而言,一些地方不报告、不说明、不解释,暴露了环保法治意识的淡薄。
而这种“淡薄”也反衬出现实的骨感,诸如“发展有压力,环保如何填动力”“绿色GDP,还是GDP一片绿”的两难。这主要受制于两种思维。一是“以罚代法”,用罚款取代环保执法,甚至有些地方把重污染企业视为“金主”,动用财政资金代缴罚款;二是“以拖代法”,对待环保督察认认真真、接受环保监督诚诚恳恳,整改落实则马马虎虎甚至推三阻四。如果不能在法律执行上、执行监督上给政府部门戴上“紧箍”,环境治理的法治化也容易沦为摆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环保报告作为依法治理环境的制度性安排,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决心。这并非是说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履行报告的义务,而是强调,不能因为当地环境治理没有明显改善或未能完成目标而不想报告、不敢报告。事实上,人大监督和依法报告是落实新环保法的“一体两面”,更是倒逼环境治理有效实现的法治举措,不能对法律规定视而不见,更不能患上“拖延症”。
当然,向人大报告,不是形式地“走一遭”,而应深究能否经得起人大代表质询、能否有助于环境治理、能否把人大监督转化为治理动力。从根本上来说,环保报告制度不在于“形式”,更在于“行动”。焕发行动的力量,必须亮出法律执行的利剑,让环保法治理念变成生态保护的地方作为,而这才是看得见的治理。
政府依法,才能引导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信法的氛围。一些地方政府不尽环保报告的法定义务,就相当于道路上同时亮起“红绿灯”,前进还是停车变得游移不定,将会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
“什么是你们的义务?是时代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要求是老百姓的心声,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从每级政府向人大报告环境工作情况开始,“依法”应该成为再普通不过的常态,这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才是一片青绿。
看了<高三政治时事评论作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