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姐语文高分学习方法与技巧+复习策略,快收藏!
导读: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方法与策略》供考生们参考。
北大学姐语文高分学习方法与技巧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陕西的考生,现在在北京大学读大一。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在高考中我的总分考了647。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高考时关于语文方面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而且这些经验是经过自己实践过并且很有效的,对各个分数段的同学应该都会有帮助。
一、科目复习时间规划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门,作为我们的母语,也是比较容易拿分数的一门,当然了,想拿高分也是不太容易的,这对阅读、作文的要求很大,但110分以上却不难。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无疑是复习语文的最佳时机。一般学校会组织每个班的语文早读,在早读上,我们以背诵为主,内容包括一些文言文、唐诗宋词之类。背诵完毕后可以自己给自己检验一下,也就是默写,顺便查找出自己不会写的字或是容易写错的字。总之,早读要专心,要充分利用这个记忆里最佳时间段。
其余时间,除了做一些练习题,可以翻阅一些满分作文之类。
在回家的路上,不管是哪种交通方式,都不妨碍你背诵,所以可以利用这些细碎时间来巩固你今天所背的东西。举一反三,洗澡、上厕所的时候也可以。
二、科目学习方法
语文考试,有的分是一定要拿下的:比如默写和成语题;有的是要靠平时积累和临场发挥的:比如阅读和作文;有的是要靠做题的量来决定的:比如语病题。它们的共同点是要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要多积累、多见识,所以平时要留出专门复习语文的时间,不要因为是母语所以就忽略。
根据国家政策,语文考试的分值会增大,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然后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
对于背诵类的题,没有什么好方法,就是背。
不过,背诵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干巴巴地背、不动脑子只动嘴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而且还干燥无趣。对于背诵,首先一定要读顺,要很流利,这是通用原则。我推荐给大家几种记忆方法:一是在读的过程中去还原语境,了解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作者发生了哪些事,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样,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带入原文,还有一些特殊用法如宾语前置、使动用法要特别留意一下,这既是背诵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是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二是去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并把它看成一个短剧,按步骤记住。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你是导演,主人公是苏轼,他被贬了,大晚上的睡不着觉,忽然见月色正好,就出来溜达,结果正好他的好朋友张怀民也还没睡觉,俩人就一块赏月。然后镜头转向周围的风景,再转向地面:月光荡漾,月影婆娑,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月光下分外美丽。见此美景,二人顿时心胸开阔:风景时时有,只是缺少一位欣赏的人。现在有同伴陪我一同欣赏,多么美好啊,然后剧终。用这样的方法,顺理成章地就把故事捋了一遍,想不记住都难。
对于积累要求很高的一些题,比如成语、语病方面,我的建议是把见到的都用一个专门的本子记下来,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量,比如每天记五个成语、三种语病,切忌狮子大张口一天背好几十个甚至上百,贪多嚼不烂,今天记住了明天就会忘掉,还是细水长流比较好,也不会给自己造成负担,抽个时间就看一下,轻松又方便。欲速则不达,所以要锻炼自己的耐心,同时也要坚持。
对于阅读题,题量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做多了之后就会发现一些答题的套路。比如经常会问你如何理解文中的某某句话或某某词语,在做了很多类似题并且和标准答案案对过之后你就会发现无非就那么几步: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业借此想表达什么思想,最后体现出作者的什么感情。所以,在每次月考和周考之后,要对着卷子去思考,成绩已经是过去,但经验确是一直在积累的。
对于作文题,审题是关键,是重中之重。现在大部分是满分六十分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想表达的意思搞明白了,作文四十分以上就没有悬念了;作文的立意和材料对上了,四十五分以上即没有悬念了;然后文笔再精炼一些、优美一些、多用些修辞手法、适当举几个例子,五十分左右就没有问题了。多看一些满分作文,其中特别好的句子就摘抄下来,到时候套用一下,自然是有好处的。
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方法与策略
2017年高考进入倒计时,今年高考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不少自主命题的省份回归全国卷。作为高考重头戏的语文学科,考生应该怎么应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谭邦和授权新父母在线刊发其撰写的语文高考回归全国卷的应对策略系列文章,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高中语文
高考命题改革:分分合合四十年
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命题工作有十余次的调整,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分分合合,屡有反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几乎是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时间又非常紧迫,来不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命题专家统一命制试题。因此,1977年、1978年都是分省命题。当年的考试题目大多相对简单,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点,例如,1977年湖北高考的作文题是学雷锋的故事。
经过了两年的摸索,1979年,高考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度。由从全国各个高校选拔出来的各专业优秀教师命制考题。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了八年没有改变。
1987年,上海率先出台3+1高考改革方案并自主命制高考考题。上海考生人数一般保持在每年10万左右,而上海本地高校资源又非常丰富,在高考科目和内容设置、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上海的这一尝试也为日后全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提供了经验。
2002年,北京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实行自主命题。自主命题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凸显出来,各省市纷纷发声要求命题自主权。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省市改革情况差异较大也推动了分省命题的全面铺开。2004年,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九个省市开始自主命题;2005年,山东、安徽、江西开始自主命题;2006年,四川、陕西开始自主命题;2007年,海南、宁夏也由于课改实验开始实行自主命题。至此,全国已有18个省市使用自主命制的考题,涉及考生人数大约占全国考生人数的65%左右。
2014年,高考命题重新走向统一。15省高考采用全国卷。具体情况是:河南、河北、山西3省采用新课标一卷;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辽宁11省采用新课标二卷;广西采用大纲版。2015年,江西和福建也放弃自主命题,山东省则部分科目开始向全国卷过渡。根据教育部8月份的统计,2016年,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五个省市之外,将在全国范围重新采取统一命题的办法。
从1977到2016,恢复高考40年了。40年中,高考命题的态势是合久必分,又分久必合。在这分合之间,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基本事实。
(一)自主命题从强势省市开始。首先是上海,接着是北京,04年开放的九省市,也多为教育强省。由于这些强势省市率先关注到自身情况的特殊性,也有能力自主命题,才开始出现分省命题的格局。
(二)即令到了2016年,最强势省市的自主命题也未完全结束,京津沪三市和江浙两省仍没有回归全国卷。五省市仍然实行自主命题,并有相关的研究和实验正在进行。
(三)十多年来,即令分省命题似乎已经四面开花,但全国卷始终存在。除了刚恢复高考的前两年,37年来一直都保留了全国卷的存在。也就是说,国家层面从未彻底放弃或完全下放高考命题的权力。这固然因为各省市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稍弱的省份一直在使用全国卷,但国家卷也利用这种情况一直在示范和引领各省自主命题。
(四)近些年来,分省自主命题出现趋同态势。在命题工作当中,教育部和考试中心,并通过各省市教育厅、考试院,一直在对各省市的高考自主命题进行指导和调控,每年都有相关的文件对命题工作思路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如近几年的命题不断强调要体现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思维等重要理念。例如,15年湖北高考文科数学卷第20题,题干中出现了《九章算术商功》里的相关内容,其中用鳖臑(no)指称三角锥体,这里的生僻字词立即引起了社会热议。其实,这个词的出现虽然有些突兀,但并不影响学生解题,它的背后是命题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是命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在具体题目中的体现。基于国家层面的总体方针政策,各省市的命题指导思想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另一方面,考试中心每年都要邀请相关专家对各省市的考题进行专门的分析评价。出得好的考题要推荐示范,不太理想的题要受到批评警示。这样的调控措施保障了各省市试题的基本规范和出题水平,但也导致各省市自主命题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趋同态势的出现就成为必然。这两个方面在有利于保证各省市自主命题基本质量的同时,事实上也已经弱化了分省命题的意义。
(五)分合各有利弊。在表面的分分合合背后,其实是分合各自优势与劣势之间的平衡。例如,分省市命题有利于降低试卷保密风险。因为统一命题需要集中制题,然后下发各省市,过程中一旦在任何省市地区发生泄密事件或意外事故,全国高考都要受到重大影响。分省市自主命题在这方面显然有降低风险范围的功能。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命题则有利于简化招考关系,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分省市自主命题导致各省市考试难度不同,分数线有较大差异,给高校制定招生标准带来麻烦,也造成了严重的地方保护问题。统一命题能化解这些问题,相对公平。
(六)分未全分,为合保留基础。在分省市自主命题的时期并未实现全国各省市全部自主命题。可以说,分省市自主命题是阶段性的,是为统一命题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过程。而全国卷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提高自身适应各省特殊性的水平。这就为日后的合打下了基础。
(七)合未全合,不知会否再分。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提倡使用全国卷的背景下仍有省市实行自主命题,且将继续实行一段时间。这和目前高考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验不无关系。由此可以推想,高考统一命题也并非铁律,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或者出现新的情况,还有可能再次分开,重新实行分省市自主命题。
作者简介:谭邦和,华中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曾任华中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华中师大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并参与国家级教师培训工作。现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明清小说史》、《在文学与文化之间》、《媛诗九美》、《明清小说名篇笺评》、《中国散文大辞典》(副主编及元明清辞条撰稿人)、《历代尺牍小品》(主编)、《古文精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清卷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语文》(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第一主编)等。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贽学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会长、湖北省水浒学会副会长、公安三袁研究院顾问、武汉市小语会顾问、武昌区中语会顾问。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各种类型题目的做题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积累之上。
虽然说语文的学习死记硬背较多,但是对于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一些常用的词语或者常用句式需要我们特别记忆,这样即便是我们遇到一篇没有学过的诗词或者文言文,这些语句也是通用的,可谓是一理通百理明。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