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舒雯分享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字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 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 “于”

  (3)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一、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与” 通“举” (jǔ)

  二、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属——金子)

  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

  丈人(老人——岳父) 子(孩子——儿子)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

  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

  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爱惜——怜悯)

  ③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

  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

  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

  去(离开——到某地去)

  勤(辛苦,与“逸”相对。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 偷(苟且——偷窃)

  ④ 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

  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

  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

  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

  锻炼身体,褒义)

  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

  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

  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

  “日”改为“太阳”

  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如:

  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 配偶)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匍匐以进”《中山狼传》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

  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②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

  ③比喻义。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 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寒:冷--寒冷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贫寒--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B:辐射式。

  节:竹节--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篦击节碎

  例1:“引”,

  ①会意字,由一弓一箭组成,本义是“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②“拉开弓”引申为“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③“拉”引申为“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 太祖纪》

  ⑤“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 田单列传》

  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则”《北史 周武帝纪》

  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例2: “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例3: [卒](zú)

  1.名词

  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古代军对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

  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

  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

  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cù)同“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检测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①(答应)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赞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表约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④(拟声词)

  ⑤吾头颅如许。 ⑤(这样)

  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⑥(语气词)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 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

  “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从小路 “草行露宿”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 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山多石,少土”,有许多,少有“素善留侯张良”

  2.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技。

  猛浪若奔 奔:奔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五) 使动用法:

  动、形、名后面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具有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的性状或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发出动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成为名词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的译法是:

  (1)动+宾=使+宾+动 (2)形+宾=使+宾+形 (3)名+宾=名+宾+为+名,

  有时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 活,救活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名为动。

  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完。形为动。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名为状。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动

  (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名动形后面带有宾语,含“以…为…”“主语主观上认为…怎么样”、“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宾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动词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以恶衣恶食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

  (七)此外,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教学大纲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基本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练习(实用)》

  六、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仅举一例: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他17个略。

  七、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1:莲,花之君子者也。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例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 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例1:如(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

  例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例3: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李4:宅边有五(棵)柳树。

  例5: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例如: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

  君与俱来 省略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动句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状语后置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猜你喜欢:

1.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2018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3.2017年高考语文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4.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必备常识

5.2018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6.2018全国卷高考语文知识点整理

7.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重点诗句

186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