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历史>

应县一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2)

夏萍分享

  枣阳高级中学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卷

  1.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此材料能准确反映的史实是

  A. 礼祭制度基本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B. 通过宗法关系决定社会等级秩序

  C. 贵族政治已经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D. 天子实现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周恩来强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苏联结盟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因此“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毛泽东也提醒说,必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腿走路。这表明指导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思想是

  A. 和平共处 B. 独立自主 C. 平等互利 D. 一边倒

  3.马克思指出:“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是这种国家的基础。他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为此拿破仑( )

  ①建立法兰西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颁布《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

  ③网罗人才,组建高效民主内阁

  ④实行征兵制,发动对外战争

  ⑤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改善与英国关系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④⑤

  4.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彻底终结。在野党被称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其批评、监督和限制执政党以及“后备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这反映出英国

  A. 在野党得到国王的支持 B. 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D. 两党竞争取代____

  5.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 “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 )

  A. 临时政府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

  B.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宪法

  C. 《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 临时政府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①首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②“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③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④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7.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亦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使得( )

  A. 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B. 罗马统治者加强了对外邦人的镇压

  C. 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D. 罗马法对帝国境内所有人都适用

  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9.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进行“基本制度选择”提供了条件。当时中国

  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村民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实现小农土地私有制

  C. 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D. 实行产品的平均分配

  12.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曾以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繁荣的思想文化闻名于世。下列有关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智者学派的兴起

  B. 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民主政治的确立

  C. 智者学派的兴起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

  D. 民主政治的确立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

  13.中共在1926年提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这表明中共

  A. 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B. 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

  C. 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D. 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14.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一组是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57年 斯里兰卡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15.1943年,好来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而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则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一变化源于美苏

  A. 意识形态的分歧 B. 国际环境的变化

  C. 电影艺术的进步 D. 综合国力的消长

  16.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D.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17.1939年国民党中央会议决议:“今后本党应力求在乡村社会力量之发展,过去本党组织仅偏重城市而忽略农村,致广大之农民群众易为异说所乘。今后本党应着重革命理论之宣传与领导,而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而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注意。”这反映了

  A. 有意压制中共军事力量 B. 注重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

  C. 力图维系一党专制 D. 战略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18.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反映当时

  A. 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西北边患的威胁已经解除 D. 专制皇权达到历史新高

  19.“听秘书朗读完宣言后,威廉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是指(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C. 《独立宣言》 D. 《人权宣言》

  20.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21.李治安先生在其《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这说明

  A. 行省制使地方失去一切自主权

  B. 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 行省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产物

  D. 行省制最早开创于秦始皇时期

  22.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度 D. 宗法制度

  23.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A. 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B. 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C. 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24.谈及中国古代政制,有学者形容它“譬犹从一大树种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他旨在说明( )

  A.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B. 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 D. 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25.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阐述,正确的是

  A.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主张无产阶级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B. 在首都莫斯科起义胜利后的当晚,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宣告了新国家的诞生

  C. 十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6.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奇怪的结局”的根源是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东南沿海地区

  C.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 鸦片输入量骤增削弱国人购买力

  2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C. 罗马法主张人人平等、自由 D. 罗马法主张消灭私有制

  28.1945年8月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因西安事变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 日本局部侵华 B. 东北三省沦陷

  C. 国共相互对峙 D. 中国全面抗战

  29.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场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的情况。这种状况的出现,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A. 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

  B. 有利于北伐取得阶段性成果

  C. 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 导致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30.海昏侯为西汉所封爵位,第一代海昏侯为汉废帝刘贺,后世代承袭,共传四代,一直延续到东汉。这反映了汉代

  A. 以分封制为主体制度 B. 较为重视政治传统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31.(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托克维尔看来,民主首先意味着身份的平等。他眼中的民主化的过程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一场从政治、法律民情。社会构成,直至个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几乎一切领域内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然而托克维尔本人又是一个贵族,对法国大革命尤其是人民直接参加暴力革命的反思,使他多次表白,他并不热爱民主,他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种“贵族本能”使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民主所潜在的那种“盲目的本能”,即现代民主有可能在社会秩序和个体精神自由两个层面上造成扭曲。

  ——摘编自《托克维尔文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民主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2.(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33.(本题10分)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34.(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当选。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七条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并简要加以诠释。(要求:明确写出政体设计上的缺陷,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猜你感兴趣:

1.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2.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12月月考文理科数学试卷

3.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月考文理科数学试卷

4.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月考文理科数学试卷

379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