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设计是七年级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的文本与载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要完成这些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的素质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历史教师是合格的“人师”,必须是学生的楷模,其楷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要有心,对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充分的认识。(2)要有德,教师必须有美的心灵,只有心灵美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灵才会美。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能师”,“能师”的“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要有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渊博的历史专业知识。(2)要有能,教师必须掌握熟练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由此可见,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由有心、有德、有识、有能等四个方面构成的,且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呆板,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接受。因此,要想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运用多元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采用正面诱导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德育的内容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客观存在且直观的,但是,其中的道德价值却是寓存于对史实的认识、理解与评价上的。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求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对事实的评价去启迪人、教育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比如,针对初中学生中的重攀比、高消费现象,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隋文帝提倡朴素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粮食的事例,以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有何不可,引导学生自觉地摆正消费观念,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此外,历史教学与政治学科不同,它不能公开、正面地灌输。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其育人功能常常蕴含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之中。如果教师在评述中能够做到情感真挚、丰富而不矫揉造作,就往往能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评述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历史教学虽然以史服人是必须的,但是以情动人亦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资料、图画、地图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教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譬如,在讲述祖国的“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又如,在讲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恣意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教师的语调就应该悲愤、沉痛且深沉有力,再加上有效地利用书中的图片,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还能够激励学生树立发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目标。
(二)通过历史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境
界和坚强不屈的品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翻开历史教材,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戚继光的但愿波海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慷慨赴死。又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战友被烈火吞噬生命,何敬平为了全人类的解放甘愿将牢底坐穿。他们都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视死如归。我们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一定要把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什么是悲壮的美、崇高的美。这样的教学定能使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更加崇尚,定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课本为我们提供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是那样的丰富,在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得更深刻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纪录片或者纪实性的影片拿到课堂上放映,用这样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放映《南昌起义》《秋收暴动》《党的女儿》《建党伟业》《守望明天》等,让学生在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旧中国危难之际所起到的先锋作用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再如,讲到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放映《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了解日军在侵略中国时所犯下的罪行,也能使他们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要比纯粹的教师讲解更有用,更能让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三、总结
总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历史的真实,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科的特点、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把将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得更好、更细致。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深挖教育资源,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渗透,唯有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德育目的。
作者:刘志国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