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诗盈分享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不要粗心大意,一定要认真的看题,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九年级化学,欢迎大家来学习一下哦

  关于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解析:冰雪融化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项属于物理变化;水的净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项属于物理变化;燃料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故C项属于化学变化;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项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有关硬水和软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硬水洗涤衣物不容易洗净

  B.硬水通过蒸馏可以得到软水

  C.硬水烧开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D.硬水通过过滤就可以得到软水

  解析:硬水含有可溶的钙、镁化合物,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得到软水。故选D。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解析:向试管中加入块状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竖起试管;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称量原则;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故选C。

  4.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化学方程式可以总结的信息有反应物、反应条件、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等。故选B。

  5.下图中的化学符号表示2个分子的是( D )

  解析:N2表示1个氮气分子;2Na+表示2个钠离子;2H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D。

  6.下列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D )

  A.冰、干冰、医用消毒酒精 B.氮气、氧气、空气

  C.水银、水、熟石灰 D.石墨、干冰、食醋

  解析:石墨为单质,干冰(CO2)为氧化物,食醋为混合物。故选D。

  7.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B )

  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出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

  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小。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

  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

  D.将煤做成蜂窝状就更易燃烧。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反映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故选B。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如果不加入催化剂,过氧化氢就不会分解

  B.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运动

  C.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D.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解析: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若不加入催化剂,过氧化氢仍可分解产生氧气,只是反应速率较慢,A项错误;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故物质也都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B项正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和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项正确;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D项正确。故选A。

  9.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C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煤矿要禁止烟火并注意通风——是为了防止瓦斯爆炸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解析: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CO2,如N2、稀有气体等也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选C。

  10.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下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解析:Q点温度最高,氧气的含量最多,故该物质在Q点燃烧最旺。故选A。

  1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 ”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3种原子。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乙中含有四种元素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反应的本质是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

  D.甲、乙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丙、丁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解析:由乙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知: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反应前有3个分子,反应后有4个分子生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破坏和原子的重组,故C正确;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物丙、丁的质量之和,但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不一定相等。故选C。

  12.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解析:A项可有效防止对人的伤害或防止发生火灾;B项可有效防止空气中天然气的浓度因达到爆炸极限而爆炸;C项隔绝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可有效灭火;D项水能导电,用水浇灭可引起短路或触电事故,应先关闭电源。故选D。

  1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1 6 9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X中未测值为4 D.该反应中X可能是催化剂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反应的表达式及质量为:

  Q―→Y + Z

  16 g 11 g 5 g

  因此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选A。

  14.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在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C.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

  D.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解析: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A错误;在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过程中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错误;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和过氧化氢都可用于制备氧气,C正确;工业废水中含有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不能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D错误。故选C。

  15.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析:实验过程中,甲烷安静地燃烧,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进一步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是不能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A选项说法不正确;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选项说法正确;实验过程中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一步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是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选项说法不正确;红磷和白磷都属于可燃物,实验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白磷和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和氧气接触,因此该实验能够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D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二、填空题(共32分)

  16.(4分)阅读下列内容,解答与净化水有关的问题:

  (1)用纱网捞起水面上的菜叶、塑料等,该操作利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是过滤。

  (2)二氧化氯(ClO2)可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4。

  (3)我国最近成功研制出制取ClO2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氯原子,“●”表示钠原子,“○”表示氧原子)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ClO2===2ClO2+2NaCl。

  17.(7分)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知识网络图(反应条件已略)。

  (1)用化学符号填空:

  碳元素:C;甲烷:CH4;碳酸中碳元素的化合价:H2CO3+4 ;碳酸钠中所含阴离子:CO2-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2)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

  解析:(1)碳元素符号是C;甲烷的化学式是CH4;碳酸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表示为H2CO3+4;碳酸钠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碳酸根离子符号是CO2-3。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2)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18.(7分)按要求填空:

  (1)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硝酸根离子2NO-3,氢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Fe+3 (OH)3,2个氮分子2N2。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D(填字母),离子符号为S2-,共表示三种元素。

  A       B      C      D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Al2O3。

  解析:(1)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氢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该微粒属于离子,故选D;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C与D属于同种元素,故共有三种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19.(6分)(2016•舟山中考)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实验中集气瓶里的水。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集气瓶里的水,其优点除了使实验更简便外,还有双氧水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

  (2)实验中可观察到铁丝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Fe+2O2=====点燃Fe3O4。

  解析:(1)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集气瓶里的水,其优点除了使实验更简便外,还有双氧水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

  (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为: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Fe3O4。

  20.(8分)(2016•邯郸二模)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分别用到水。

  请回答:

  (1)实验A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2)实验B中集气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产生的白烟及热量;

  (3)实验C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4)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溶解CO2和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1)由于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空气污染物,为防止生成的SO2气体污染环境,所以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同时由于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有关,因此做此实验时,燃烧完全后,需冷却至室温,所以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白烟及热量;

  (3)实验C中热水的作用是:供给铜片上白磷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同时让水中白磷隔绝空气;

  (4)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水作溶剂(溶解CO2);又由于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可作反应物(与CO2发生化学反应),都能让塑料瓶变扁,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21.(12分)(2016•常德中考)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请参与以下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A装置是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教材实验所需试剂是水和红磷(填物质名称),实验前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将水面上方空间准确分为5等份,该操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仪器是刻度尺。

  (2)小华用A装置测定的氧气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任答一点)。

  (3)B装置也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u+O2=====△2CuO。

  (4)使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需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原因是使注射器内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恢复到室温后读数即可计算出氧气含量,B装置的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测量结果更准确(任写一点)。

  解析:(1)A装置是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教材实验所需试剂是水和红磷,实验前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将水面上方空间准确分为5等份,该操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仪器是刻度尺;

  (2)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等;

  (3)铜被加热生成氧化铜,其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u+O2=====△2CuO;

  (4)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注射器内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恢复到室温后读数即可计算出氧气含量,B装置的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测量结果更准确。

  22.(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b锥形瓶。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选填上图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选填上图字母)。

  (4)该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的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b(选填字母)。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Ⅰ、Ⅲ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解析:(1)读图可知a为酒精灯,b为锥形瓶。(2)双氧水为液体、二氧化锰为固体且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B;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3)制取氨气的反应物为两种固体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A。(4)①打开K1,关闭K2时,Ⅱ装置的收集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因此可用来收集氢气,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看不到明显现象,可向烧杯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利用这一现象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确实发生了反应。

  四、计算题(共10分)

  23.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利用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Na2O2)粉末作用来获得所需的氧气,并合理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还生成另一种物质碳酸钠。

  (1)写出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2)假如某宇航员在某次太空飞行中预计消耗氧气480 kg,请计算该宇航员在太空舱中至少应准备的过氧化钠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至少应准备的过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O2

  156 32

  x 480 kg

  15632=x480 kg

  x=156×480 kg32=2 340 kg

  答:该宇航员在太空舱中至少应准备2 340 kg过氧化钠。

  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期中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K—39)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8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聚沙成塔 B .死灰复燃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C )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B.空气中的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常用作灭火剂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4.有人用下列方法除去硬水中的某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以降低水的硬度,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A )

  A.蒸馏 B.静置 C.过滤 D.加盐酸

  5.(2016•莱芜)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木炭

  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质

  6.(2016•本溪)空气质量日报可以及时反映空气质量状况,下列物质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 C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 氧化碳 D.一氧化碳

  7.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 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C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8.(2016•潍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 B.花香四溢主要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

  9.(2015•威海)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B )

  A.电子数目不同 B.中子数目不同 C.质子数目不同 D.化学性质不同

  10.(2016•潍坊)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的是( B )

  A.硫酸根离子:SO42- B.铁的元素符号:Fe3+

  C.碳酸的化学式:H2CO3 D.3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11.(2016•苏州)铬酸钾(K2CrO4)是印染、医药、电焊、搪瓷等工业的原料。铬酸钾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D )

  A.+3 B.+4 C.+5 D.+6

  12.下列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C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3.(日照中考)地震过后,防疫部门常用到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该消毒剂可表示为RO2,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 。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D )

  A.CO2 B.NO2 C.SO2 D.ClO2

  14.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3”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3Hg ②Fe3+ ③SO3  ④NaN+3O2 ⑤3O2-  ⑥3P2O5

  A.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②⑤

  C.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④ D.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⑥

  15.(2016•福州)下面是钠元素在元素周 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1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 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丙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17.N(NO2)3是一种新型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相对分子质量为152 ②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 ③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4∶6 ④一个N(NO2)3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B )

  A.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新物质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 成

  D.CO和CO2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共31分)

  19.(4分)用适当的数字和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__N2__;

  (2)两个铝原子__2Al__;

  (3)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C60__;

  (4)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__P+52O5__。

  20.(5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 mL稀硫酸,应选用__10__mL的量筒。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用清水冲洗干净 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3)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应先把玻璃管的一端__用水润湿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4)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__5__mL,加热过程中,试管夹应夹在__距试管口约1/3处__。

  21.(4分)右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一般 易__失去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形成__阳__(填“阳”或“阴”)离子。

  (2)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通常为__+1__价。

  (3)钠原子与下面哪种原子化学性质相似__A__(填选项序号)。

  22.(4分)(2016•湘潭)2016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就业”,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可以得到氢气和氧 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__元素__(填“分子”“原子”“元素”或“粒子”)组成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__B__(填字母序号)。

  A.自来水 B.冰水混合物 C.河水 D.蓝墨水

  (3)生活中,人们常采用__煮沸__的方法,既降低水的硬度,又杀菌消毒。

  (4)如图是“国家节水标志”,请你列举一种生活中具体的节水措施__洗脸水用来拖地__。

  23.(14分)将下列物质按要求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氧气 ②糖水 ③空气 ④氧化镁 ⑤过氧 化氢 ⑥氖气 ⑦铁 ⑧二氧化硫 ⑨硫

  ⑩铝 ⑪二氧化锰 ⑫高锰酸钾

  (1)单质__①⑥⑦⑨⑩__;(2)金属单质:__⑦⑩__;(3)非金属单质__①⑥⑨__;(4)稀有气体__⑥__;(5)混合物__②③__;(6)氧化物__④⑤⑧⑪__;(7)化合物__④⑤⑧⑪⑫__。

  三、实验探究题(共17分)

  24.(8分)肖红同学在研究分子的性质时,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小烧杯里放半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烧杯。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品红溶解,烧杯里的水逐渐变成红色__。

  (2)此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分子在不断地运动__。

  (3)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粒子运动与温度有关:__用烧杯分别取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用药匙取一样多的 品红,放入烧杯中,观察溶液变红的快慢__。(简要地说明实验步骤即可)

  25.(9分)(2016•淄博 )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 1)写出A装 置中任意两种仪器的名称__长颈漏斗__、__锥形瓶__。

  (2)若选用高锰酸钾为药品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D__(填写字母),检验氧气 的方法是__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木条是否复燃__。

  (3)选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你认为最理想的发 生装置是__C__(填写字母),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__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H2O2――→MnO22H2O+O2↑__。

  四、计算题(10分)

  26.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计算:

  (1)青蒿素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11∶40__。

  (2)28.2 g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18__g。

  27.(2015•烟台)钠镊入过量或钾摄入不足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日常生活中选择食用低钠盐能实现减钠补钾,如图为某品牌低钠盐的标签,请你根据标签回答以下问题:

  ××品牌 低钠盐

  产品标准号……

  配料及含量:氯化钠70% 氯化钾30%

  生产日期…… 保质 期……

  (1 )氯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74.5__。

  (2)人体每天摄入钠元素的质量不宜超过2.3 g。如果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全部来自该品牌食盐,那么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多少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设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不宜超过的质量为x。

  x×70%×2358.5×100%=2.3 g

  x≈8.4 g

  答: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8.4 g。

  秋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a—40 C—12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解析:研碎胆矾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A项属于物理变化;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B项属于化学变化;过滤只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C项属于物理变化;称取铁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臭氧(O3)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

  A.单质 B.稀有气体 C.化合物 D.氧化物

  解析:臭氧是由一种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A。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污染方面的知识。A中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B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非质量;D中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受污染程度越大,空气质量越差。故选C。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相对应的用途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D )

  A.石墨能导电——作电极

  B.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解析:O2用于急救病人是因为O2能供给呼吸,D错误。故选D。

  5.某些食品公司向面粉中添加柠檬黄(混有铬酸铅,化学式为PbCrO4)制作“染色”馒头,食用“染色”馒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已知铬酸铅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A )

  A.+6 B.+4 C.+2 D.+1

  解析:设铬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知:+2+x+(-2×4)=0,解得x=+6。故选A。

  6.某班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老师观察到了四个同学的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 )

  解析:A项,连接仪器时不可把试管放在桌面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且手拿玻璃弯管塞入时玻璃管容易破碎,发生危险;B项,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产生气泡,因此该项正确;C项,石灰石是块状固体,取用时应将试管横放并用镊子夹取,故该项错误;D项,CO2验满时应用燃着的火柴,氧气验满时可以用余烬的火柴,故该项错误。故选B。

  7.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小于4

  B.C、N、O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D.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

  解析:碳、氮、氧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 、 ,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4、5、6,都不小于4。故选A。

  8.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例如:水H2O―→过氧化氢H2O2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由此推断,过氧化钡的化学式为( B )

  A.Ba2O B.BaO2 C.Ba2O2 D.BaO3

  解析:过氧化物与氧化物相比较,过氧化物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1价。已知钡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设氧原子个数为x,则有:+2+(-1)×x=0,解得x=2。故选B。

  9.下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A.煤、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B.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为68%

  C.应提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D.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均是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68%只是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不是全部的化石燃料,故B错;煤炭燃烧会造成酸雨等污染,故C错;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故D正确。故选D。

  10.日本福岛大地震后,可用二氧化氯(ClO2)来作消毒剂,用氯酸钠(NaClO3)和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X+2NaCl,请推断出X的化学式为( C )

  A.HClO B.NaOH C.H2O D.HClO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观察反应前后的原子情况,可得出X的化学式为H2O。故选C。

  11.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解析:A中①③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中④离子符号应为Mg2+;C中②③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D中钠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故选D。

  12.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此反应为化合反应

  B.A是甲烷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反应生成两种新的分子,所以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13.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属食品行业的违禁药品,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9ON2Cl3。则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瘦肉精由五种元素组成

  B.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1个氮分子

  C.瘦肉精由37个原子构成

  D.瘦肉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解析:B选项中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不是氮分子;C选项中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的;D选项中12∶1是瘦肉精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9∶1。故选A。

  14.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以下收集氨气的方法正确的是( B )

  解析: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B。

  15.“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符合该主题的是( D )

  A.焚烧废旧塑料解决“白色污染”

  B.多用煤发电、少用风力发电

  C.把还未用完的作业本烧掉

  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解析: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故选D。

  二、填空题(共30分)

  16.(6分)用数字和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中“2”的含义:

  (1)2个氧离子2O2-;(2)3个铁原子3Fe;(3)2个水分子2H2O;(4)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N+4O2;(5)H2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6)SO2-4一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17.(11分)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元素(选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2Fe2O3。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所示),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所示)。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合理均可)。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大理石(合理均可)(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CO(或CO和CO2)(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内(合理均可)(举一例)。

  解析:(1)①从宏观上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②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①反应物是纳米铁粉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铁,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②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棉芯下半段不燃烧是因为没与氧气接触,故要想恢复燃烧,可以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使其与氧气接触。

  (3)①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固体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②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空气降温加压变成液态,然后蒸发将氮气分离出去,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该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4)①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②正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

  18.(5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到敬老院给李奶奶送去鲜花和生日蛋糕,屋内花香四溢,喜气洋洋。请用粒子的观点解释花香四溢的原因:分子在不断运动。点燃生日蜡烛祝愿后,大家一起将蜡烛吹灭,吹灭蜡烛的主要原理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天然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硬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市场上热销的电动汽车低碳环保,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备受人们青睐。“大丰和”电动汽车在进行铅酸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反应为:2PbSO4+2H2O=====充电Pb+2H2SO4+X,则X的化学式为PbO2。

  19.(8分)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把此液体编号为A,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B,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C,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C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C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

  根据小雪的实验现象,分析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

  A双氧水(或过氧化氢),B二氧化锰,C氧气,D水。

  解析:推断题应找突破口,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C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可知C是氧气,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能加快A的反应速度,可知B是催化剂,应该是二氧化锰,从而推出其他物质。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

  20.(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A     B    C    D   E    F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试管,b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B,气体收集装置是D。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MnO2△2KCl+3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②(选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C(写出一种组合)。

  21.(10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NaOH溶液能与CO2发生反应,能吸收CO2。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80 ℃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燃烧匙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H2O2=====MnO22H2O+O2↑。(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推入H2O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大后减小。

  四、计算题(共12分)

  22.(2016•嘉兴模拟)为确定某大理石样品的纯度,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称取该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加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溶解的气体忽略不计),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烧杯 大理石 稀盐酸 反应后烧杯及其中物质总质量

  质量/g 90 8.5 50 145.2

  (1)实验中判断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的方法是继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不再产生气泡。

  (2)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3.3克,请计算该大理石样品的纯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设8.5克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 g

  10044=x3.3 g

  x=100×3.3 g44=7.5 g

  大理石样品的纯度=7.5 g8.5 g×100%≈88.2%

  答:该大理石样品的纯度约为88.2%。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卷相关文章:

1.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2.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3.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测试题

4.九年级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5.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

    415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