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

新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测试题(2)

郑晓分享

  16.(2分)“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下列有错误的是(  )

  A.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生成碳酸;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 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因为CO2与CO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又决定它们有不同的用途以及造成的危害.

  解答: 解:A、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此项说法正确;

  B、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碱溶液反应,但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生成碳酸,故此项说法正确;

  C、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故此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物质的构成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避免其造成的危害.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57分)

  17.(4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微粒:

  (1)两个铁原子 2Fe ;

  (2)二氧化硫分子 SO2 ;

  (3)氢氧根离子 OH﹣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物质: Al2O3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

  解答: 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铁原子表示为:2Fe.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SO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OH﹣.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故答案为:(1)2Fe;(2)SO2;(3)OH﹣;(4)Al2O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8.(6分)请从H、C、O、Ca等4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上:

  ①能燃烧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C ;

  ②一种有毒的气态氧化物 CO ;

  ③实验室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固体药品 CaCO3 ;

  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H4 ;写出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①碳是能燃烧的固态非金属单质,其化学式为:C.

  ②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态氧化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炼铁,其化学式为:CO.

  ③实验室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固体药品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

  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方程式是CH4+2O2 CO2+2H2O.

  故答案为:①C;②CO;③CaCO3;④CH4;CH4+2O2 CO2+2H2O.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9.(4分)如图是A、B两组同学分别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回答(假设A、B两组药品混合前质量均为m前、混合后质量均为m后):

  (1)A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 = m后.(填“>”或“=”或“<”)

  (2)B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请解释原因 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从烧杯中逸出,总质量减少 ,该实验若试剂不变,应如何改进此装置 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

  (3)有同学认为白糖和水混合前后的质量也相等,说明该实验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因为两种物质未参加化学反应,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进行解答,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A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

  (2)考虑二氧化碳的生成,故B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请解释原因 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从烧杯中逸出,总质量减少,该实验若试剂不变,应如何改进此装置 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3)质量守恒定律只对化学变化适用,不能解释物理变化.故有同学认为白糖和水混合前后的质量也相等,说明该实验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因为因为两种物质未参加化学反应,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1)=.

  (2)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从烧杯中逸出,总质量减少;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3)因为两种物质未参加化学反应,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然后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0.(4分)(1)用灯帽盖在酒精灯上使火熄灭,其原因是 隔绝空气 ;用力吹蜡烛的火焰使火熄灭,其原因是 降低温度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

  (2)如果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大玻璃杯将它们罩起来,观察到的现象是 高的火焰 先熄灭.基于同样的原因,在室内发生火灾时会产生不少有害气体,人应该采取 下蹲 姿势迅速逃离火灾区域.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灭火的原理为:(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同时结合由于温度原因而使气体难以沉降来分析哪支蜡烛先熄灭,并得出火灾中逃生的方法,可以据此来解答本题.

  解答: 解:用灯帽盖在酒精灯上使火熄灭,其原因是:隔绝了空气;如果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大玻璃杯将它们罩起来,由于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虽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但此处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所以密度较小,因此二氧化碳会从上而下慢慢充满整个烧杯,所以高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低的蜡烛才会熄灭.所以从发生火灾的房间中逃生的正确方法为用湿毛捂住鼻子沿墙根伏低身子迅速逃离火灾区域.

  故答案为:(1)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2)高的火焰; 下蹲(或弯腰或匍匐或较低)

  点评: 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灭火只要使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不足,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1.(11分)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水、爱护水、节约用水.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下述四项指标:

  a.不得呈现异色 b.不得有异味 c.应澄清透明 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

  (1)家用净水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 .

  (2)生活中可以采用 肥皂水 区分硬水和软水,可以通过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多,人均水量在全世界人均水量排名较 后 (填“前”或“后”).

  (4)如图1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 使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写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

  (5)比较图1和图2两个实验中水的变化,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其不同点: 水分子本身不变 、 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

  (6)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③  (填序号).

  ①矿泉水②自来水③蒸馏水④汽水 ⑤糖水.

  考点: 水的净化;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状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c指标的要求是应澄清透明,过滤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是用肥皂水.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电解水时依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2)硬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使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鞥转化成不溶性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肥皂水,煮沸;

  (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是人均水量在全世界人均水量排名较后,故填:后;

  (4)b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可以使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填:使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2H2O 2H2↑+O2↑;

  (4)图1是物理变化,在该变化中水分子本身不变,图2是化学变化,在该变化中,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填:水分子本身不变;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6)①矿泉水属于混合物,②自来水属于混合物,③蒸馏水属于纯净物,④汽水属于混合物,⑤糖水属于混合物,故填:③.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以及电解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2.下列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

  (2)D中反应的实验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F装置的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 .

  (4)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DE (填字母)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空气组成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根据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4)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每个实验能否达到目的.

  解答: 解:(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为:3Fe+2O2 Fe3O4;为了防止溅落的高温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应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

  (2)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发现溶液变浑浊;

  (3)因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因此F装置的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4)A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生成,因此不能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B能达到实验目的;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导致装置内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装置内,根据水进入的体积即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D因没有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E因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因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F通过实验现象能达到实验目的,即不能达到目的为ADE.

  故答案为:(1)3Fe+2O2 Fe3O4;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

  (4)ADE.

  点评: 回忆学习过程中所探究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进行分析,考查对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大.

  23.如图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只省略了部分生成物)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只有一种是氧化物,其余是单质;X、Y、Z都是氧化物,W是红色固体单质.则X的化学式为 CO ,Y与Z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W是红色固体单质,所以w就是铜;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只有一种是氧化物,其余是单质,所以乙和丁就是氧化铜和氢气、碳中的一种,若乙是氧化铜,丁是氢气,则丙是碳,Z就是二氧化碳,丙就是碳;碳和氢气都能够和甲反应产生氧化物,因此甲就是氧气,X就是一氧化碳,Y就是水,将推出的物质带入图中验证即可.

  解答: 解:W是红色固体单质,所以w就是铜;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只有一种是氧化物,其余是单质,所以乙和丁就是氧化铜和氢气、碳中的一种,若乙是氧化铜,丁是氢气,则丙是碳,Z就是二氧化碳,丙就是碳;碳和氢气都能够和甲反应产生氧化物,因此甲就是氧气,X就是一氧化碳,Y就是水,经过验证各种物质都满足转换关系;因此X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Y与Z发生的化合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为:CO; CO2+H2O=H2CO3.

  点评: 解答这类框图推断题的关键是找好突破口,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缩小范围之后根据已推出的作为源头根据题中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导出其他的物质,最后进行检验即可;做推断题要根据信息敢于假设.

  24.(3分)2013年3月22日是今年的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21 世纪的水”,意在要求人们立即采取节水和开发水资源行动,以保障 21 世纪人类用水.

  (1)下列正确的是 D

  A.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数为纯净物

  B.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C.只有用蒸馏的方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

  D.“绿色食品”、“白色污染”、“赤潮”说的都是不颜色问题

  (2)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①沉淀池中加入的絮凝剂可能是 明矾 ;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杂质,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

  ②小玲参加了一次户外训练活动郊游打来河水,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衣服洗不干净.据此推测当地的河水可能为 硬水 (填“硬水”或“软水”),生活中可用 肥皂水 的方法来净化它.

  ③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B ;

  A.自然沉降 B.消毒杀菌 C.沙滤

  ④请你举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淘米水浇花 .

  考点: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A、根据自然界中水的组成分析;

  B、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的硬度增大;

  C、根据常见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措施分析;

  D、根据“绿色食品”、“白色污染”、“赤潮”的含义分析;

  (2)①根据明矾、活性炭的性质分析回答;

  ②根据硬水、软水的成分与肥皂水反应的现象不同分析回答;

  ③根据流程中发生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④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解答: 解:(1)A.自然界中的水常混入可溶性、不溶性的杂质,大多数为混合物,故A错误;

  B.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的硬度增大.故B错误;

  C.能降低水的硬度常见的措施有煮沸、蒸馏等.故C错误;

  D、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公害、无毒、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营养食品;塑料袋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赤潮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的结果,能使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故D正确.

  (2)①由于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沉淀池中加入的絮凝剂可能是明矾;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杂质,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②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衣服洗不干净.据此推测当地的河水可能为硬水,由于硬水与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现象不同,生活中可用肥皂水的方法来净化它.

  ③A、自然沉淀是不溶性大的颗粒沉降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杀菌消毒一般是通入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C、沙滤只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④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比较多,例如:使用节水龙头,淘米水浇花等

  故答为:(1)D;(2)①明矾;吸附性;②硬水;③B;④淘米水浇花.

  点评: 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关水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应加强有关水的知识的学习.

  三、计算题(11分)

  25.(11分)我国是世界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炼铁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炼铁的反应原理为: Fe2O3+3CO 2Fe+3CO2

  (1)上述反应不是置换反应的理由是: 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2)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用含Fe2O3 60%的赤铁矿石800t,理论上可炼出纯铁多少吨?

  考点: 铁的冶炼;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1)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2)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3)利用化学方程式和Fe2O3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理论上可炼出纯铁的质量.

  解答: 解: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

  (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没有单质,故不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2)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70%.

  故答案为:70%.

  (3)解:设理论上可炼出纯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 112

  800t×60% x

  =

  解之得:x=336t.

  答:理论上可炼出纯铁336t.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看过新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测试题的还看了: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

2.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3.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4.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题

123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