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

郑晓分享

  九年级化学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的学科,同学们需要好好准备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试卷来练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期末试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0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选项,11~15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添入括号内)

  1.下列各图所示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甲烷燃烧 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C.胆矾的研碎 D.镁与盐酸反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观察图示,分析图中的变化,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甲烷的燃烧的过程中甲烷与氧气反应,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胆矾的研碎过程,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镁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氯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食品添加物起云剂是饮料中常用的一种乳化剂,可以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此次出现在起云剂中的有害塑化剂名叫“邻苯二甲酸二酯”,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其化学式 C10H10O4,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邻苯二甲酸二酯含有三种元素

  B.其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C.在食品包装袋中用到它对人类没有多大的危害,不必太在意

  D.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94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由邻苯二甲酸二酯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邻苯二甲酸二酯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物质有毒,不能添加到食品包装袋内,故错误;

  D.C10H10O4的相对分子质量=12×10+1×10+16×4=194,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也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神州七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化,该物质NiFe2O4中若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可推测出Ni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2 C.+3 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NiFe2O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NiFe2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NiFe2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x+(+3)×2+(﹣2)×4=0,则x=+2.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4.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检验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收集氢气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点燃方法考虑;

  B、根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考虑;

  C、根据浓硫酸稀释的方法考虑;

  D、根据氢气的密度考虑收集方法.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点燃的酒精灯引燃,故A错;

  B、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手掌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故C错;

  D、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D错.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5.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 稀酸飞溅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

  C 误服氯化钡溶液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D 碱液泼在衣服上 用水冲洗后,再涂上醋酸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根据灭火方法和适应当时环境的灭火原理考虑;

  B、酸占到皮肤上用碱性药品反应原理;

  C、根据氯化钡中毒的原因考虑解毒方法;

  D、碱沾在衣服上用酸性物质中和的原理.

  【解答】解:A、灭火方法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桌面酒精着火直接用湿抹布盖灭,既隔绝了空气,又降低了温度,故A正确;

  B、硫酸沾到皮肤上处理方法就是先用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故B正确;

  C、氯化钡中毒的原因是氯化钡属于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蛋白质变性,所以喝大量的鲜牛奶或鸡蛋清,使其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盐反应,减少其对人体的伤害,故C正确;

  D、碱沾在衣服上用酸性物质中和,一般用硼酸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灭火方法和重金属盐中毒的解救方法,如果酸或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不能直接用强酸和强碱中和反应原理,那样会造成二次伤害.

  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的饱和溶液由t°C降到20°C时a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b

  B.在t°C时,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提纯a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不知两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多少;

  B、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D、室温(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的属于易溶物质,在1克和10克之间是可溶物质,在0.01克和1克之间属于微溶物质,小于0.01克的是不溶物质.

  【解答】解:A、不知两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多少,故错误;

  B、在t℃时,a、b的溶解度相等,但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错误;

  C、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提纯a,故正确;

  D、在20℃ab的溶解度大于10g,所以为易溶物质,故正确;

  故选:A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A、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确定;

  B、根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现象回答;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解决;

  D、根据元素的概念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根据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又电子带负电,两者的带电量相同,一正一负,所以整个原子显示的是电中性,所以A说法错误;

  B、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B说法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故C正确.

  D、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元素、原子的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8.对于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X可能是CuSO4

  D.Y可能是Na2SO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进行解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C、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反应前有钠元素,所以Y中一定有钠元素,故A正确;

  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比2个Y大18,并不能说明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8,故B错误;

  C、根据有氢氧化铜生成,所以X中一定含有铜元素,如果X是硫酸铜则化学方程式不平,故C错误;

  D、根据Y中一定有钠元素,复分解反应是相互交换成分得到的,如果Y是硫酸钠则化学方程式不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方程式发生的原理,然后结合具体的反应以及物质进验证即可.

  9.以下是我们熟悉的几种气体,其中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干燥并收集的是(  )(省略了铁架台等仪器)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⑤

  【考点】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碱石灰的成分的性质进行及气体的密度分析,被干燥的气体不能与氢氧化钠或氧化钙反应,收集气体的方法为向下排空气法.

  【解答】解:①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①正确,②氧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但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使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②错误,③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能被其干燥,③错误,④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能被其干燥,④错误,⑤甲烷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且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⑤正确,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干燥及收集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气体的性质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0.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NaCl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13.6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 NaCl

  C.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化学规律的类比;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概念、对比②③分析;

  B、根据对比②③数据进行分析;

  C、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分析;

  D、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分析.

  【解答】解:A、对比②③可见,20℃时,10g水中达到饱和,可以溶解3.6g氯化钠,②实验只溶解了3g氯化钠,达不到饱和,故A错误;

  B、根据对比②③可见,20℃时,10g水中达到饱和,最多可以溶解3.6g氯化钠,故B错误;

  C、③、④溶液中同为10g水中溶解了3.6g氯化钠,所以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①所得溶液是10g水中溶解了2g氯化钠制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6.7%.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并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11.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含CuSO4和Na2CO3

  B.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C.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D.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可能含NaCl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钡、碳酸钡不溶于水,碳酸钡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于混合物加水震荡后有浑浊,说明生成沉淀,且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可以判断该混合物中没有硫酸铜.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所以该混合物中含有硫酸钠和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碳酸钠,过滤后加入硝酸银,由于加入了稀盐酸,而稀盐酸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氯化钠,即可能含有氯化钠.

  因此通过实验可知,原混合物一定含有硝酸钡和硫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根据溶液的无色,确定溶液中不能含有带色的离子,再根据题中的现象,确定中溶液的存在的离子和不存在的离子,以及不能确定的离子.

  12.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NaOH溶液显碱性,最终溶液的PH>7进行分析;

  B、根据开始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酸碱会发生反应,不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反应完毕才开始生成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进行分析;

  C、根据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H2SO4的质量分数是不断减小的进行分析;

  D、根据H2SO4和CuSO4均和NaOH溶液反应虽然生成硫酸钠,但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硫酸钠不会继续增加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A、NaOH溶液显碱性,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最终溶液的PH>7,图象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

  B、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酸碱会发生中和反应,不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反应完毕才开始生成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图象与事实相符,故B正确;

  C、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H2SO4的质量分数是不断减小,图象与事实不符,故C错误;

  D、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H2SO4和CuSO4均和NaOH溶液反应完毕后,硫酸钠不会继续增加的,反应结束后,硫酸钠质量保持不变,图象与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间反应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其它反应的发生条件要有明确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3.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甲:CaCO3(Na2CO3)乙:NaOH(Na2CO3)丙:KCl(KHCO3)丁:炭粉(CuO)

  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甲﹣②,乙﹣④ B.乙﹣③,丙﹣① C.丙﹣①,丁﹣② D.丁﹣①,丙﹣③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分析】除杂的方法是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

  【解答】解:A、甲中的杂质Na2CO3易溶于水,而CaCO3难溶于水,故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可将CaCO3滤出,此法行;乙中杂质Na2CO3可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氢氧化钠,在过滤、蒸发得到纯氢氧化钠,此法行.故A正确;

  B、乙中杂质Na2CO3虽然和盐酸反应,但是又生成了NaCl新杂质,此法不可行;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故B错;

  C、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丁中两种成分都不溶于水,此法不行.故C错;

  D、丁中杂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而木炭不反应,可以除去,此法行;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该题为物质的提纯与净化,有一定难度,做好这类题必须熟悉物质提纯的方法和原则,掌握各物质的间的反应与转化关系.

  14.下列各组物质的水溶液,只用组内两两物质间的反应,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其一一区别的是(  )

  A.NaCl.Na2CO3.Ca(NO3)2.HCl B.Na2SO4.BaCl2.K2CO3.KNO3

  C.FeCl3.NaOH.H2SO4.Ba (OH)2 D.K2CO3.H2SO4.KNO3.BaCl2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解: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NO3)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Cl2溶液与Na2SO4、K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C、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红褐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H2SO4,无明显变化的是Ba(OH)2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2SO4,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KNO3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B.

  【点评】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15.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KOH

  C.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KOH的一种

  D.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小于7.3%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分析】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然后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能够生成的水的质量及消耗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然后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盐酸溶质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18

  5.6g y x

  = =

  解得:x=2.52g y=5.11g

  假设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钾,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z

  KOH+HCl═KCl+H2O

  56 18

  5.6g z

  =

  解得:z=1.8g

  故:

  A、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生成水的质量为2.52g,故A错误;

  B、因为全部为氢氧化钠生成水的质量为2.56g,所以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当然其中也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故B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以知道,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但不可能只有含有氢氧化钾,因为,根据我们的计算可以知道,单独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于1.8g,而单独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等于1.8g,所以如果样品中的杂质只含有氢氧化钾的话,生成的水的质量必然大于1.8g,故C错误;

  D、若样品中不含有杂质,则根据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5.11%,考虑到氢氧化钾的存在也会消耗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所以可以判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必然小于7.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把握住记录数据中在发生着变化的数据,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或变化的规律,这是分析实验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这类题的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6.从Na、C、H、O、N Fe.Cu 七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用化学式,离子符号,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①两个铁离子 2Fe3+ ;

  ②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气体 NH3

  ③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是 CO ;

  ④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碱是 NaOH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①1个铁离子含有1个铁原子并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写离子符号时,应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注上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且数值在前(是“1”时省略),正、负号在后,因此1个铁离子表示为Fe3+.表示粒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符号的前面.因此2个铁离子表示为2Fe3+.故填:2Fe3+;

  ②碱性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气体,其化学式为:NH3.故填:NH3;

  ③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均为有毒气体,会造成空气的污染,故填:CO;

  ④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溶于水后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故填:Na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下一页更多精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123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