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_的文章内容
邓小平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s是中国历史的伟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颂邓小平的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歌颂邓小平的文章篇【1】
今年2月19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一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怀着失去这位世纪伟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巨大悲痛,沿着他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阔步前进。我们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回归,胜利地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哲人其萎,后世继之。可以告慰于邓小平同志的是:虽然您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坚持您的理论,继承您开创的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199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进一步学好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五大作出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已经决定,要在全党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肩负着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应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表率。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要认真地、系统地读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还要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读马列的一些重要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并且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要锲而不舍,不可浅尝辄止。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把握了这个精髓,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联系和它的统一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同志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从实际出发反映事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的。
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学以致用。要把邓小平理论同国际国内的实际,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理论是否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矢”和“的”的关系。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他指出,离开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空谈理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其有害。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告诫我们,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他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我国当前的实际?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脱离了这个实际的理论,就不是正确的理论,是我们所不取的。因此,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学习理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曾经说过,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现在我还要说,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
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
我们党在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以后,现在又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这是值得庆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一定要倍加珍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我在十五大报告的结束语中曾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值此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刻,我再一次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要高度自觉地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这既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
(原载《求是》杂志第4期)(北京1998年2月18日电)
(编辑:姜志)
歌颂邓小平的文章篇【2】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平同志任期间,就非常重视教育和学校工作,作过许多重要指示,为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更是把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在全国人民响应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时候,追忆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有谁能忘记20年前小平同志与教育结下的深厚情缘和他的历史性贡献呢!
1977年,小平同志再次复出。面对““””后百业待兴的复杂局面,小平同志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他首先对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拨乱反正,否定了“两个估计”,使长期遭到破坏的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使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使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走上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光明之路;他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看作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领导教育,为各级负责同志作出了光辉的典范。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20年,是全面奠定我国当代教育基础的20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20年。历史将铭记小平同志的伟业和英名。
一
20年前,““””的劫难是结束了,但教育战线仍然被“两个估计”压得透不过气来。所谓“两个估计”,就是1971年由“_”修改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讲的两个基本结论,即““””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平同志复出伊始,就选准了这个突破口:“两个估计”不倒,教育的事就没法办,教育的春天就不会到来。他在分管科教工作后召开的第一个座谈会上,就专门讲了对十七年的估计问题;随后,他又与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详谈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亲自部署和指挥这项历史性工作。他强调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建国后的十七年,各条战线,包括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战线,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路线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启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小平同志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强调对知识分子要采取鼓励措施,改善物质待遇,并认为“这不仅是科学界、教育界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
否定了“两个估计”,正确认识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使教育战线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极大地焕发了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满腔热情,这是为教育的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所做的最重要的准备。
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以超常的效率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提出建立学位制度和学术、技术职称制度,提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提出有条件的重点大学要办成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提出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小平同志还就科教体制和机构问题,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问题,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大力整顿教学秩序和加强纪律问题、学风问题、后勤工作问题,以及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明确的指示。他还强调,科研、教育部门的调整,第一位的是配好领导班子。
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大力拨乱反正并亲自抓教育工作,使我国教育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与科技事业获得迅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近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4%。全国91%的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一半以上的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扫盲工作稳步快速推进,全国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6%;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550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取得显著进展,正在接受这类教育的人数达7000多万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适用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已近2000万人,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都迈上了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向前推进;在财经、政法、管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不但扭转了长期遭到忽视甚至中断的严重局面,而且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
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绘制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是全党的指导思想。研究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要从这一历史高度去认识,从邓小平整个科学理论体系出发去体会和思考。
第一,关于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这是与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相联的。小平同志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不移的,他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反复强调: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要得到证明。任何国家的教育,其本质都是为巩固它的社会制度服务的。我们的教育也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是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我们办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我们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的教育,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后继有人;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教育的任务和社会功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通过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早在1977年小平同志就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78年他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改革开放20年来,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报告,始终强调了这一主题。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功能的发挥。
第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平同志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的这个题词,被教育理论界视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对教育总的要求,是教育价值的基本取向,教育必须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要面向世界,是要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采取开放的态度,发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创新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教育要面向未来,是要求今天的教育着眼于明天的中国和世界,着眼于我国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着眼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准备好各类人才。“三个面向”是有机的统一体。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小平同志还指示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去学习。他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只是派十个八个;并就具体的政策问题作出指示。我国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派遣留学人员26.9万人,分布于103个国家和地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90年代初,小平同志又指出,“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响应祖国号召,学成回国服务,回国总数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1.6%,中国科学院院士的95%是回国留学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派出留学的。小平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我国留学生政策是成功的。许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已扎根于祖国的沃土,他们与国内培养的人才一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骨干。多数还没有回来的留学人员,也以各种形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成果。今后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四,教育总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晶,是对我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判断。教育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国情,教育发展不可逾越这个初级阶段。解放前,我国教育十分落后,造成了新中国教育的起点低,底子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较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解放后经过近50年的建设,我国文化教育科学的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在一些领域可以挑战世界先进水平;但毕竟中间经过了“左”的思想影响和““””的摧残,耽误了10多年的时间,使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口的文化素质至今仍然相当落后,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严重不相适应。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是时候了,耽误不得了!从我国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既不能脱离发展阶段盲目冒进,更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通过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少花钱多办事,充分挖潜,杜绝浪费,努力提高教育效益,发扬拼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力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
小平同志是科教兴国思想的奠基者,他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并身体力行地指导实践。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是小平同志教育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小平同志全部谈话、报告和著作,结合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和确立的过程,看到我们党对当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看到小平同志为科技、教育和现代化事业所倾注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看到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追求。
回顾历史,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总的来讲我们党十分重视科学文化和教育工作。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先后召开过两次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会议,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学校工作条例,形成了关于文化、科教工作的“双百”方针。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时,亲笔增写了一段话,提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就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明确、完整地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接踵而至的““””,由于林彪、“_”的破坏,给科教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知识分子受到打击,知识得不到尊重,贻误了发展时机,延缓了现代化进程。
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第三次复出以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反思,及时、准确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节点,这就是从科学和教育入手,继续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从1978年到1979年1年多时间里,小平同志以70多岁高龄,多次出国访问,先后接见了牛满江、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著名华裔科学家,会见了许多国家访华代表团。通过对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的深入思索,小平同志看到科技、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了解到科技、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他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著名论断,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的核心思想,对依靠科技、教育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战略方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导制定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体制改革。这一切都进一步丰富了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内涵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共收入222篇文章,论及科技、教育的有119篇之多,其中更有37篇是专门或重点论述科技、教育的。这些论著绝大部分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特别是4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60%论及科技、教育,近四分之一是专门或重点论述科技、教育的。这些宝贵文献记录了小平同志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是他留给我们的丰厚理论遗产和精神财富。
根据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相应地,中央先后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初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1994、1995年,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科技大会,颁布关于加强教育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这一战略的深刻内涵:“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1996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科教兴国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带领全国人民夺取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四
小平同志平生最关心的,莫过于青年一代的成长。越到晚年,他越感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越在更多的场合讲培养年轻人的问题。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四有”新人。
小平同志关心青年,是因为民族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小平同志重视教育,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就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又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小平同志率先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问题,把这看作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前提。他语重心长地说,老同志的最主要的任务,第一位的任务,是提拔年纪比较轻的干部。别的事情搞差一点,这件事情搞好了,我们见马克思还可以交得了帐,否则是交不了帐的。
小平同志多次为学校教育作出指示,并为北京景山学校、《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他看到,今日的教育,正是明日的发展,今日的青少年,正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提出著名的“三个面向”,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勾画了中国当代教育的模式,充满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对教育的殷切希望;他重申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
小平同志尤为关注高等学校青年学生的成长。这是由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高等学校的学生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这并不表明他们一定会成为明日中国的栋梁,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小平同志特别重视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指出“‘四有’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注意对青年学生加强引导,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不能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要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这些内容都是小平同志经常讲的,也是他的一贯思想。他对青年优秀人才的要求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他同时指出,”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针对”“”“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从当代国际竞争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小平同志更多地讲到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归结起来说,小平同志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应当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满足不了小平同志的要求,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尽快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五
小平同志身体力行,率先重视教育,并对各级领导伺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说,“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小平同志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心知识分子的精神需要,带头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我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同志,要以小平同志为榜样,以身作则带头重视教育,为教育办实事,提供使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创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要继续花大气力抓好基础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落实“科教兴国”的基础,是实现2000年战略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必备条件。要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当前,重要的是进一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有效措施使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这迫切要求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校长和教师具有了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了合格的综合素质,才能自觉地去实现这个转变,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要继续在各级行政机关选派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年轻同志,去当一段时间教师,特别是去加强薄弱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这样既锻炼了年轻干部,又支援了教育事业。
要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这直接关系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是青年一代成材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适龄青年有机会上大学的只是极少数,现代化建设又需要大量的中、初级人才。我们要造成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社会风气,为大批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造各种条件。这是满足现阶段我国人民对教育的基本需要和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条重要措施。这就对办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稀缺的第一线实用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也能使高中毕业生多一种选择,拓宽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和将来就业的门路。
党的十五大强调提出“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打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通过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用有限的资源把高等教育办得更好。高等学校要在自己适合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绝不能用外延扩张的办法盲目追求“大而全”。大多数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实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承担国家高新技术科研任务,也可以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要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最近对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同时,加强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要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奋斗目标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一定要力争实现。高等学校要为此作出贡献。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使“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适当吸收够条件的现职优秀校长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继续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提高物质待遇;关心教师的精神需要和工作条件,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总之,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像小平同志那样当好“后勤部长”,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小平同志为中国教育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
《回忆邓小平》(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版
(编辑:姜志)
下页更多精彩歌颂邓小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