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最新合集5篇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民间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民间故事1
清乾隆年间,江南水乡有一位响当当的厨子,名叫张小采。二十年前,张小采机缘巧合下得到一位前辈的指点,烹饪之道略有小成。后来,他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银两,开了家酒楼,定名为“玉香楼”。
开张之日,酒楼上下张灯结彩,锣鼓鞭炮震天作响。张小采让伙计在酒楼门上贴出一副对联。呵!让人无不称奇。只见那上联:四大菜系无一不精;下联:天南海北全都会做;横幅:天下美食。
口气不小,只是不知道这夸下海口的厨子有没有几把刷子?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小采硬生生地借着自己的机灵劲儿和这几年的努力,把客人要求的菜肴全做了出来,做得也是鲜嫩丰美,色、香、味俱全。食客无不惊叹,拍手称快。
这日,刚过晌午,一个老者经过玉香楼前,望见那副对联,他冷笑了一声,一走进酒楼,就招呼小二:“你家掌勺当真‘四大菜系无一不精、天南海北全都会做’?”
“我家掌勺的说了,若是有一道菜他做不出来,门口的对联就摘下来。我家玉香楼开张这几年,倒是有好多客人想摘,可惜没人有这个能耐。”
老人笑了,扬声说:“哈哈,好!那就先给我来一道‘竹外桃花三两枝’。”小二答得利索:“客官,您就瞧好吧!”
一会儿工夫,小二风风火火地从后厨走出来,手中多了一盘 “桃花点绛红”。周围的食客看见,忙围上前来。
呵!张小采这道菜真是讨巧,他用的是一个绘有翠竹的碟子,旁边正放着三块带着点点艳红的桃花饼。还别说,真有那么点味道!小二略带一丝得意,问:“客官,您看,合您的心意吗?下一道呢?”
老人端详着这道菜,说:“倒也有股机灵劲儿。好,这次算他搪塞过去。第二道,我要点‘春江水暖鸭先知’。”
“好!”没过多久,小二从后厨出来,只见他向一个伙计低语几句,就见伙计带着一个木桶,提着一个菜篮,急匆匆走出楼去。
不一会儿,只见伙计提着一桶水、带着一篮蔬菜回来了。又一会儿,后厨里飘出一股鲜香,光是闻一闻,就让人垂涎三尺。片刻后,小二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大砂锅走上前来,说:“客官,您看。”
小二掀起砂锅盖,浓浓的一股香味带着腾腾的热气,散发出来。只见那砂锅中,几片金黄的带皮鸭肉悠悠然漂在水上,煞是好看,真有几丝小鸭凫水的意趣;砂锅的配菜新鲜翠绿,倒也有几分江边柳树随风飘扬的滋味;汤汁鲜黄,给人一种饱满厚实之感。
这时,小二放下一个小火炉,将砂锅放在上面。老者端详着砂锅,眼底从开始的淡然,多了一点疑惑,进而竟变成一丝喜悦。只听老者低声道:“难道……真是……那倒也算有所长进。只是这刀工,怕是受心高气傲的影响,不进反退。唉,这样下去,到最后顶多也就算个寻常厨子,我怎放心得下?”
小二可没注意老者的话语,他以为老者也被张小采的厨艺所折服,随即说道:“客官,我看要不就这样打住?”
“急什么?我方才叫了两道菜,你们上了一道点心,一道汤,主菜还没做,这让我如何下口?”
小二颇有些无所谓,同时也带着些期待,信口说道:“那您还想叫什么?”说着,他看了一眼砂锅,只听见“咕嘟咕嘟”,想必是鸭汤开锅了。
老人想了想,说:“很简单,那就下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吧。”
小二哈哈笑道:“我就知道是这两句。我家掌勺的已经吩咐好了。您看,正是时候。”小二掀起锅盖,略显沸腾的鸭汤泛着丝丝热气。突然,只见一块块白花花的河豚肉,从锅底翻腾了上来。这架势,真好似河豚在水中游动,上下翻飞,竟真是那“正是河豚欲上时”!
小二一脸得意的表情,他看了一眼老者,又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我想就不必说了吧!老人家,您知道的。”
老者点了点头,略带一丝微笑。他拿起竹筷,在砂锅中一捞,正是几样春季的时令蔬菜,不多不少,刚好五样。
小二继续说:“我家掌勺的早就料到了。他特意让我派个伙计,去取活江水以及新鲜的蔬菜,正是想到会这样。”
听到这里,老人竟摇了摇头,他说道:“可我要的是主菜,你家掌勺的只求表面功夫,会错意了。这样吧,我让他一回,有道是‘蚂蚁上树,猴子爬杆’。最后一道菜,就让他给我来一道‘猴子爬杆’吧。不过,我有一点要求,必须让你家掌勺的现场做出来。”
小二略有一丝惊讶,心想这还镇不住你?不过,他对张小采的厨艺绝对有信心,答道:“好,客官!不过我得先问问掌勺的。”说完,小二悠然走向后厨。
张小采年轻气盛,现场做就现场做。他招呼伙计搬来厨具,准备原料,开始做菜。老者站立一旁,静静地看着。只见张小采先将烙好的白面饼“噌噌噌”切成细条,然后把鸡蛋液与切好的饼条打匀,倒进油锅里,一起翻炒,最后,放入佐料,翻炒均匀。
不一会,只见一盘猴子爬杆饼条出锅了,色泽金黄,松软鲜香。围观之食客,无不叫好称赞。张小采端着盘子走到老者面前,自信地说:“这份猴子爬杆,有虚有实,有动有静,也算是一道名菜。老人家您果然见识非凡。”
但是老者看都没看这盘菜,就揶揄道:“你这就做好了?哼!果然还是欠火候。你这道菜,猴子有了,杆也有了,可我怎么没看到猴子爬杆呢?我要你现场做,个中奥秘,皆缘于此。而且,你这小猴,怎么连眼睛都没有啊,哈哈哈?”
“这……”张小采哑口无言。
“这真正的猴子爬杆,其实是这样的。”老者命伙计取来鲜虾、竹笋,佐料若干。老者提刀切笋,较于张小采,老者刀工更慢,更柔和,但切出来的笋条却十分整齐。
老者将笋条倒入锅中,竹笋“噼噼啪啪”,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发散出来。这香味,相比之前的猴子爬杆,更具一股清凉芬芳之感。几分钟后,老人将炒好的竹笋收入盘中,然后他再起油锅,将佐料撒入锅中,霎时间,奇香四溢。
接下来,老人又放入竹笋,炒拌均匀,再迅速将活虾倾盆倒入锅中,只见活虾受不住高温煎烤,虾脚自然弯曲,竟然正是抱住竹笋,向上蹿动。一双双小虾眼,真给人一种小猴在杆上玩耍的奇特感觉,却正像那“猴子爬杆”!
“好!”不经意间,周围聚拢的人越来越多,潮水般的叫好声四面而来。老者将这盘真正的猴子爬杆放在张小采面前。这位年轻人看得呆若木鸡,而后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
“年轻人啊,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厨子,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唯我独尊的狭隘。我之前教过你的,可惜你……唉!你看你这几年,受自负侵蚀,你做菜的心意,竟是不进而退。心意没有,再好的色与香,又能如何?终是抵不过‘味’这位冷面判官。”
张小采这才反应过来,这似曾相识的老者,不正是多年前点化自己的高人吗?这番教导,更是字字入耳。张小采如醍醐灌顶,他赶紧行礼。但是待他抬起头来时,老者早已融入人群之中,不见踪影。只留下一盘“猴子爬杆”,在桌上冒着热气,那虾脚,似乎还动着哩!
民间故事2
从前有个烙饼师傅,他娶了一个媳妇叫兰花。兰花长得很好看,不过人特别懒。
兰花整天只知道吃,使唤烙饼师傅买来各种好吃的东西。
兰花越吃越胖,到后来干脆天天赖在床上,连碗都懒得端了,要烙饼师傅一勺一勺喂她。
这天,有人带信给烙饼师傅说:“你娘病了,赶紧去看看吧。”烙饼师傅急了,恨不得立刻动身,可转念一想:这一去得花上十天,兰花怎么办呢?
烙饼师傅想来想去,终于有了一个主意……
他连夜和面、发面,又擀又烙,做了一个二十斤重的大饼。
然后,他把这个大饼套在兰花的脖子上,说:“兰花啊,这张饼够你吃十天的了,我去去就回。”这下,烙饼师傅才放心地走了。
十天过去了,烧饼师傅匆匆赶回家,推开门一看——
哎呀,兰花已经昏过去了!
原来;她吃完了嘴边的饼,竟然懒得动手把饼转一转!
民间故事3
清同治六年,冀东吴石村有一巨富叫吴允,人称“吴半天”。他地有千顷,骡马成群,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他的商号、钱庄,金银财宝数不清。
吴允只有一个儿子,名百货。吴允望子成龙,在百货5岁时便给他请了先生,期待儿子早日学成,好继承他的家业。怎奈百货自小懒散,不喜欢读书,到十几岁大字没识几个。吴允为此心事重重,一筹莫展。百货二十岁时,吴允大病一场,不久命归黄泉。
吴允死后,百货将家中大小之事全都委托管家管理,自己终日聚友吃喝、赌博。吃喝不论花钱多少,全由他一人支付;赌博则是赢来的赌资全平分给赌友。他的朋友越来越多,有的是知名富翁,有的是穷人闲汉。村中凡有婚丧嫁娶者,他都送上百两纹银。对入村乞讨者,都予以收留,并安置活路。他酷爱皮影,高薪聘请远近知名影匠,组成班子,名“百货影班”。农闲季节,他率班走南闯北,搭台唱影。每唱一处,不收分文。如有为唱腔叫好、喝彩者,赏银一两。这个“百货影班”演唱水平极高,当时闻名遐迩。
“百货影班”曾去过紫禁城,为慈禧太后唱影祝寿。慈禧太后看得神魂颠倒,赞不绝口,临走赐白银一千两,百货拒收,说进宫唱影,是为老佛爷寿辰助兴,乐呵乐呵,并非为钱,并说我吴百货除有钱外,别无他物。慈禧太后问百货有多少钱。百货说金银财帛怕是紫禁城内难以容下。太后听后哈哈大笑,说:“我若一时缺钱能否借些?”百货说:“如老佛爷用钱,我可给您送个十车八车的白银。”太后大悦,道:“这小猴崽子机灵,说话有趣。”遂赏给影匠每人五十两白银。百货率班兴高采烈而归。
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动用筹建海军巨款修缮颐和园。工程过半,银两匮乏,愁闷之时忽想起百货,于是差人宣来百货,欲借白银二十万两。百货不打折扣,当即应允。太后生疑,恐百货有诈,遂派人同往,命百货一月内亲自押银进京。
百货回家查问,得知库中存银只有十万两。于是便急速派人奔赴各大城市,调拨白银。二十天工夫,二十万两白银筹齐,二十辆双套大马车,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浩浩荡荡直奔京城。
慈禧太后见银两如数运来,喜得眉开眼笑。百货道:“如还缺银两,请老佛爷捎个信,再运几车来。”太后笑道:“够了,够了,这猴崽子真乖。”太后高兴,拿出一只玉雕蟾蜍道:“猴儿精,这只玉蟾你拿去,日后我若还债,这玉蟾还我;我若不还,这玉蟾就归你了。”
慈禧太后在御膳房招待了百货一行。吃完山珍海味后,百货便驱车回家。
百货躺在车上,翘着二郎腿,闭着眼睛,悠悠颤颤地唱起了现编的皮影调儿:
老太婆,真不傻;
大嘴一张,把人逗煞。
白银二十万,顷刻属于她。
换得一只蟾蜍,遍体长满疙瘩。
金银皆为身外物,你花她花都是花。
……
车队来到吴石村头。吴石村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石桥,车至石桥正中,百货摸出玉蟾,再度欣赏。他觉得玉蟾丑陋无比,顿觉肉麻恶心,遂一甩手将玉蟾抛入桥北水中。随车大管家乔二看见,大吃一惊:“大爷,这就老佛爷给你的稀罕之物,说不定是旷世珍宝,你怎么……”百货朗朗大笑道:“乔管家,二十万两白银都付之不惜,何况这不会出气的癞蛤蟆?”
当夜,大管家乔二悄悄来到桥北,冒着初春的凉水,潜入河中摸寻玉蟾。乔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冻得浑身颤抖,仍不见玉蟾踪影。无奈,只得两手空空,败兴而归。
次日清晨,桥北水中,蟾蜍双双对对,追逐戏耍,聒噪不止;而桥南水中则是静无声息,蟾蜍不见一只。村人见之,无不诧异,百思不得其解。此后,桥北蟾蜍成群结队,常活动于岸边田中,吞食害虫,庄稼长得十分茂盛;而桥南的田地深受虫害,禾苗参差不齐,大有减产之势。这一奇怪现象让吴石村人惊奇不已。而乔二却心知肚明,坚信那玉蟾是件宝贝。他夜里几次入河打捞,皆无功而返。
两年之后,吴百货又率领“百货影班”闯荡江湖去了。从关里唱到关外,深受老百姓欢迎。第三年年初,乔二寻访来到营口,找到百货,汇报一年来租税、买卖的收支情况。百货正欲转台口去本溪,无心顾及家事,于是对乔二说:“我什么时候回家说不好,也许再过几年。家中大事小事一切归你,以后别再烦我。”乔二说:“大爷,空口无凭,谁人肯听?您写个字据,我也名正言顺。”百货不会写,又懒得写,便叫乔二写了,自己划了手押,然后匆匆上路了。
乔二大喜。原来他写的是:家中一切财产归乔二所有。吴百货上无老,下无小,也没直系亲属,乔二回家后,便当众宣读了“百货嘱言”,理直气壮地做起了东家,每日指指点点,发号施令,动辄还打骂佣人、佃户,好不威风。
乔二守着金山银垛,却念念不忘玉蟾。这年腊月,乔二召集人马,将桥北的冰层打开,以挖河泥作肥料为借口,寻找玉蟾。佣工们冒着寒风,掀冰罱泥。乔二身着皮裘,手执小笆,拨弄着每团污泥,从早拨到天黑,终于发现了那只玉蟾。他喜出望外,匆忙将沾满泥水的玉蟾揣入怀中。回家后,他将玉蟾冲洗干净,日夜把玩,爱不释手。乔二找木匠做了一檀木小龛,将玉蟾放入,每日烧香叩拜。第二年,玉蟾发挥神力:自春至秋,不但乔二家室内无一蚊蝇,就连吴家大院、吴石村全村也无蚊蝇的踪迹。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掠夺财物,残杀无辜。慈禧太后欲逃往西安,这时她忽然想起那只玉蟾,想那玉蟾宝贝若在手,到时也许能保一条性命……
这日夜,一队清兵将吴石村团团围住。乔二正与娇妻卧在榻上,手捧烟枪,吞云吐雾,忽见闯进清兵数人,说皇上玉蟾被盗,奉命搜查。乔二一听浑身颤抖,还没醒过神来,一清兵便自龛中将玉蟾捧出。乔二正欲辩解,一清兵手起刀落,可怜乔二身首异处。
清兵掠走吴家大院所有金银财帛,然后纵一把火,扬长而去……
后来玉蟾落入何人之手,不得而知。
民间故事4
从前有个医生,他总是吹嘘自己精通外科病患的治疗。
于是这个医生就被征召进了军队,此时,正赶上有一位副将受了伤,身上被箭射中,箭头射入到皮肉很深的地方很难取出。于是便请这位医生前来治疗。
只见这位自称医术高明的医生不慌不忙的检查了一番,然后拿出剪刀将露在伤口外面的剪杆剪断,简单的包扎伤口之后,便跪在副将面前索要奖赏。
副将忍着疼痛说道:“这箭头还在皮肉之中,得赶快治疗才行啊!”
可是这位医生却对他说:“取出肉里面的箭头是内科的事情,那并不是我的职责所在。”
民间故事5
明朝万历31年,陕西三原县城小清河上的龙桥即将竣工,三原县的焦县令前往工地视察。
焦县令还没有走到龙桥桥头,远远就听龙桥上"咯哇,咯哇"的似有成千上万青蛙在大声鸣叫。来到桥头一看,尚未竣工的龙桥桥面上果然密密麻麻地爬满了青蛙。别说经过,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焦县令让衙役们将青蛙赶走,可青蛙实在太多,你前脚将它赶走,它后脚又来了,根本就没法赶。焦县令觉得奇怪,下轿来仔细看了看桥面上的青蛙,发现它们个个昂首含泪,"咯哇,咯哇"的叫声好像在大声喊道:"冤枉,冤枉!"听起来格外悲伤凄惨。饱读诗书的焦县令心想,关于动物告状的事古书上多有记载,莫非这些青蛙今天也是拦轿告状的?想到这里,他面对青蛙大声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挡住我的去路?难道你们有冤屈要禀报本县?如果真是这样,就请你们连点三下头。"焦县令话音未落,成群的青蛙立即停止鸣叫,齐刷刷地点了三下头。焦县令更加惊奇,他想了想,又问道:"你们有什么冤屈尽管告诉本县,本县一定给你们做主。"青蛙闻言,"扑通、扑通"地纷纷跳进小清河里。一眨眼的工夫,桥面上连一只青蛙也没有了。
“难道这小清河里真有冤屈?”焦县令命令衙役们分头下到小清河里去寻找,果然在小清河的深水潭里打捞出了一具男子的尸体!尸体被牢牢地捆绑在一个上半扇的石磨盘上,除非有人专门下水打捞,否则尸体永远也不会浮出水面。
人命关天!焦县令立即命人在全县城里张贴启示,寻找能够认识尸体的人。可一晃10多天过去了,没人认识这个无名男尸。这可如何是好?焦县令日夜思考着解开这个疑案的良方妙计。
这天上午,三原县城的大街小巷里又到处都张贴着县衙重金求购下半扇石磨盘的"告示"。很快,这个消息就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在当地百姓中传开了。听说下半扇石磨盘能卖大价钱,三原县城及周围方圆百里的老百姓有的用驴拉,有的用车推,全都将自己家里的下半扇石磨盘运到县衙里来卖。
县衙每收购一个下半截石磨盘,焦县令都悄悄地命人将它和捆绑男尸的那个上半截石磨盘扣在一起,看看它们是不是上下合缝。那知一个多月过去了,收购的下半扇石磨盘已经多达200多个,但却没有一个能和那个捆绑男尸的上半扇石磨盘合在一起的,焦县令非常着急。
就在焦县令感到毫无希望的时候,龙桥桥头一家私人旅店的老板娘送来了一个下半扇石磨盘。老板娘走后,衙役们将这块石磨盘与那个捆绑男尸的石磨盘合在一起,只见这两个石磨盘严丝合缝,分毫不差。焦县令心头一喜,立即下令将那家旅店的杜老板带到县衙大堂上。经审讯,杜老板在铁的事实面前如实交待了他们的犯罪事实。
原来,杜老板在龙桥边开了家小小的旅店,为过往行人提供吃饭和住宿。南来北往的客人中有不少是从南方来到北方经商的,吃惯了海鲜的南方客人总想吃一顿海鲜。可三原县远离大海,那来的海鲜呀?杜老板为了赚钱,经常在小清河里捕捞青蛙冒充海鲜,欺骗顾客。
这天,旅店里来了一位30多岁的南方客商。客商见杜老板正在宰杀青蛙,就劝告杜老板说:"青蛙是个益虫,庄稼人需要它,经常大量地捕杀青蛙是要造孽的。"说罢,客商掏出10两纹银递给杜老板,劝他用这些钱做本钱,另外做个生意,不要再捕杀青蛙了。杜老板接过银子,满脸堆笑地连声说道:"客官大恩大德,杜某来日定当厚报。"然而,客商走后,杜老板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捕杀青蛙。
两年后,那位客商再次来到杜老板的小旅店里。杜老板怕客商责怪他没有另外做生意,向他索要10两银子,一见面就假惺惺地哭穷,说他本想改行,无奈本钱不够,只好继续开这个小店维持生计。好心的客商听罢,又掏出50两银子送给杜老板。黑心的杜老板见这位客商出手大方,知道他腰包里必定还有更多的银子,心中顿生恶意。他假装感谢客商,热情地为客商备酒、做饭,实则在客商的饭碗里下了大量"蒙汗药"。毫无防备的客商吃过晚饭后,很快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杜老板先用绳子将昏睡中的客商活活勒死,然后悄悄地将尸体沉在小清河的深水潭里。为了防止尸体浮出水面被人察觉,他将尸体捆绑在自家磨豆腐的石磨盘上。杜老板干这事时连老婆也没告诉,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这起杀人案就可以永远消失了。
焦县令重金收购磨盘时,杜老板怕罪行暴露,告诫老婆不要把磨盘送到县衙里去可又说不出原由。他老婆见人家都领了重金,终于抵不住金钱的诱惑,背着杜老板将磨盘送到了县衙。
处决杜老板这一天,小清河两岸蛙声一片,成千上万的青蛙在小清河岸边呱呱呱地欢叫着,跳跃着,闹腾了三天三夜方才罢休。
杀人案告破了,可为破案而收购的几百个石磨盘怎么处理呢?这一天,焦县令再次来到已经竣工的龙桥上。他发现龙桥建造得的确非常漂亮,但是,紧接龙桥两边的路依然还是土路,坑坑洼洼,极不平整。于是,焦县令命人将石磨盘全都铺在龙桥两边的土路上,以方便路人行走。时到今日,龙桥两边依然铺着厚薄不同,大小不等,磨眼各异的石磨盘,似乎在向人们叙说着当年那起青蛙拦轿告状、焦县令妙计破疑案的动人故事。
民间故最新合集5篇相关文章:
★ 故事大全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