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_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_语文阅读常见题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注:重点词语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词语,而是需要词语本身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常见的答题方法就是:“××”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含义
注:联系句子所出现的上下文加以理解,如果句子本身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就要指出此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事物的xx特点。所起的作用有三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让人人加深体会。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并给人鲜明的印象。
3、分析此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注: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和写作手法四方面。
内容: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在开头一般是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铺垫或者伏笔;在文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文末多是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升华中心、渲染气氛。
写作手法: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
4、如何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注:这类型题的答案多否定的。阐明理由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
(2)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是褒义还是贬义?
(3)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
5、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注:这是相对比较开放,灵活的一个题型,要是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题型,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及其所用修辞的作用
蕴含哲理:形象而又含蓄,给人警示或者教育意义。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一、教纲考纲: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要求:“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积累与应用”一项中明确指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常见题型:
1、客观题:
对下列句子的运用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晋祠,真不愧为这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比喻)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设问)
C、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拟人)
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2、主观题:
⑴仿句型:
①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梧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②、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既考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分析题干中给出的一组句子就会发现。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的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思。那么仿写的句子也要符合这些条件,另外,所造的一组比喻句都须合理贴切。
⑵情境型: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考辨识修辞手法的试题越来越少,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尤其像这道题,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参考答案: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三、试题特点: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也常将辨析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其考查方式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考试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
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双关、反语等。
五、【锦囊妙计】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修辞的定义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点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同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六、难点歼灭
1、比喻
(1)学会辨析比喻句
比喻: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 比喻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练习:写出下列古诗句中各句的喻体: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落九天。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向东流。
④天似( ),笼盖四野。
比喻特点:
①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同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处
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体,有喻体。
注意:“仿佛、似乎、像……一样”的词语,未构成比喻关系,就不是比喻句,有的表示推测、想象。
如:1、街上仿佛没有人。(没有喻体,或者说找不到本体)
2、他长得像他哥哥。(他和哥哥属于同类)
3、她像是有心事。(她不能说是“有心事”的本体,“有心事也不能说是”她“的喻体,”像是“表猜测。)
(2)比喻的分类:
明喻: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暗喻:月亮和星星是不用电源的灯。
借喻: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夸张:对事物作扩大、缩小的描述。
注意:夸张有时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连用时要注意辨别不要遗漏。
例:有些树叶掉下来也怕砸碎了脑袋。
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3、拟人:把事物写成有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
例: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意思相系,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注意:排比常的其他修辞手法结合联用,开头的词语往往相同。
例: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华,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定的春光,一定的清香,一定的暖意。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表述两个相关或相近词。
例: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练习:将下列古诗句中的对偶上下句连线:
业精于勤荒于嬉 雪却输梅一段香
落霞与孤鹜齐飞 深巷明朝卖杏花
万里悲秋常作客 行成于思毁于随
小楼一夜听春雨 望帝春心托杜鹃
位卑未敢忘忧国 百年多病独登台
庄生晓梦迷蝴蝶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 事定犹须待阖棺
无可奈何花落去 秋水共长天一色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间隔反复)
“岸英!岸英!……(连续反复)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排比是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而反复是根据需要,使用的词语和或句子重复出现。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A、自问自答 :那是什么呢?是名贵一紫竹。
B、只问不答:我们试想一想,林琴南攻击文学革命的小说,为时并不久,现在哪里去了?
8、反问:用疑问的句子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语气。(明知故问,答在其中)
那新规划出来的牧场,不就是流动的财富吗?
9、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需表达的事物。
A、专用名代替通用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代聪明才智的人)
B、用事物特征代事物:黄发垂髫(代老人和小孩)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①借代侧重在代替,借喻是一种比喻说明。
②借代侧重于“相关性”(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不能改为明喻,而借喻侧重于“相似性”,可以改为明喻 。
③二者可以用能否加“像”字来辨认。可以加“像”是借喻,不能加“像”是借代。
10、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11、 引用:借用名言、谚语、典故。原文用引号,大意不用引号。
他实在“聪明”得很!
六、实战演练
例1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雨、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分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各自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作用,甚至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如A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项是反问,所表达思想感情是正确的。最后我们来看D项,“出” 字的确出神入化地写出青山的动态美,但决非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拟人。
【答案】 D
【说明】这类题既应注重修辞的运用,又应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只有两者结合,深入分析,才能做准做好。应予以重视。
例2 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分析】此题是对修辞方法是否正确运用的考查。做此题时,必须结合语境去考虑。如A项运用比喻,将“红润的脸蛋”比喻成“盛开的梨花”,本体与喻体虽然本质上不同类,但二者截然不同的颜色,使二者失去相似点。因此A项运用“比喻”是不恰当的。另外三项B、C、D分别是拟人、夸张、反问,运用恰如其分。
【答案】 A
【说明】这类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运用能力的测试,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含义,其次,选择合适的修辞格来介绍、描述这一事物。关键就是看这一修辞运用是否合理。故修辞的运用须紧紧结合语境来判断。
例3 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仿写题,又是一道运用修辞题。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仿写的相关规则:即仿写题也可叫做句式运用题,它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又要注意运用修辞,就一分句而言,“你是一棵大树”,“你是一泓清泉”可推测下一句应运用含“是”字的暗喻句;就整句来看,又应运用排比的关联词,“如果……就……”最后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去仿写含有两种修辞的句式,即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而展开。若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不难了。
【答案】
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②如果你是一朵小花,就装着一分春色。
③如果你是一片云朵,就化作滴滴甘霖。
(答案可多种多样,但应注意运用修辞和句式正确。)
【说明】要做好这类题型,除了要掌握好仿写题和修辞的知识,还应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必须注意“观察”语言现象,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语感训练,才能更好地学习并运用语言。
例4 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别。①句中把“银波”的形状比作“鱼鳞”,是比喻。②句中把“根”富于人情味,“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是拟人。③句中把“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作对偶,且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同样是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④句中把太阳的温度夸大到“火”的程度。这是把事物夸大的一种,这是运用了夸张。
【答案】A
【说明】做这类修辞题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像上面“分析”的方法,即逐句逐项地分析,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一种方法是直接筛选法,这种方法是若你一眼看出哪句是何种修辞,就给该句定位,用排除法即可确定,其他选项暂且不再过问。总之,做这类题的前提是应熟练掌握各种修辞的类型及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