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如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如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感性认识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在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还得依靠形象思维来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中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特征和认识规律,搞好直观教学,以使学生学号数学知识。根据这一思维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
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进行释疑,先将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打开拉直让学生思考:拉直的这段铁丝的长是长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度的和?应怎样计算?然后,我又取出另一相同的长方形铁丝圈,从一组相对的顶点处剪开,并问大家: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怎样求,周长怎样计算?然后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在计算上更简便?第二种方法中括号里求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通过这样演示、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把学生的感性知识转化为了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导入时巧妙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上会变得主动,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适当设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雷的求知欲望,起到良好的诱导作用。
如我在教数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的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我一一猜中,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2数学思维方法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发展并得以巩固和神话,不是仅靠短时间的讲解就能奏效,必须通过一定质量的联系。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除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外,还必须注意形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做到了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
求异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简单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组织恰当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在寻求不同的过程中思维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解”的相关知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找出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和概括。比如,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90°等。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对每个三角形进行分析,找出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求异性思维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
4数学思维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散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一个人对事物充满兴趣时,就会拥有无比充足的动力去主动深入其中,探索其奥妙。学生学习也不列外,只有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他们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科学设计教学程序,认真组织课堂语言,注重诱导和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方法地主动深入问题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模板,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学生任意报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后,大家强烈的好奇心被“猜角游戏”所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运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充满热情地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应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手势等。
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说一句: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不应去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对他说:“不要紧,再想想”;“其实你讲的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解题思维的发散,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