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开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
以游戏开始,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玩的世界里 。脑袋里想着怎么去玩好。他们很爱一起玩。所以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自编一个小游戏,配上手势,以游戏开头。我们班有46个学生,单靠我控制课堂纪律,那一节课下来就别上课了。用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让学生们听我的,这节课才能上下去,学生一但做游戏,个个都投入到里面时,那我所要教的知识他们都学会了,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比如我在叫数字1-10时我就采用儿歌加舞蹈的方式教会孩子们1-10数字的特征,并教会他们用数字。
多媒应用,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刚教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数学课,那真是“惨不忍睹”,教室里根本没人听我说的,因为他们都会啊,但这样下去肯定是不可以的,所以我用自己最擅长的多媒体来上课啊。多媒体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让学生手动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做数一数,摆一摆的题时,我至少花费5分钟时间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这种题,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面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数学课堂技巧
导语激趣
课堂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导入,成功导入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追求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所谓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时候,用有趣味的导语吸引学生。 如:计算5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开展“考老师”活动,让学生出题,老师回答,然后老师准确无误地回答,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疑惑,如此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成为有效的求知活动。
通过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形象生动的东西会更有兴趣,所以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掌握数学知识,并增强学习兴趣。 如:教学结果为5的加法,教师可在黑板的左边粘贴4只小鸭子,同时提问:“我在黑板上贴的是什么啊?一共有多少?”待学生回答完毕,写上“4”,然后在右边粘贴上一只,提问:“总共有多少只小鸭子?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以后在黑板上写上“+”,指着图提问:“4+1得多少?”学生回答以后写上“5”。通过图画来诱导学生,激发了其兴趣,也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
听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步。学生是否能专心听讲,决定着他们接受知识的多少。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对听讲十分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听讲的学生予以眼神暗示。一年级的学生还很单纯,都喜欢受到表扬,所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效果更好。 一年级学生具有特殊的年龄特点,具有形象的思维。教学中要使用更加多样和直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分神,把精力投入学习中,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听讲习惯。
3数学课堂技巧
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从抽象到形象。
例1,一杯橙汁,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乘下的一半。甲五次一共喝了多少橙汁?此题若把五次所喝的橙汁加起来,即1/2+1/4+1/16+1/32就为所求,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我们先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然后根据喝的情况和次数从上面往下划线,由图可知,1-1/32就为所求。很简单,也很直观的一幅图,很轻松的将要表达的数字问题转化到了这幅图上。这里不但向学生渗透了结合思想,还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思想。
转化归结法
例2,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跳跃比赛,甲每次可向前跳41/20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10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10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小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对理解题目的真正意图有困难。通过分析知道,当甲或者乙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0(或2 3/10)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 3/10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 1/20和12 3/10的“最小公倍数”(或2 3/10和12 3/10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转化归结法就可以将小学生难以读懂的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教学中所学的数学问题。这样实际问心就很快解决了。
4数学课堂技巧
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我边写上5。接着,我又贴上三个,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我启发学生,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5+3=8。”这样,通过图画的诱导,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在学习6的分成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这时,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
比如,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一边是12345,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7可以分成(123456),(654321)。这时,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