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方婷分享

  在军事著作中,西方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东方有《孙子兵法》,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各有千秋。但细分析二者军事思想,可见东西方战争观念的不同,而这种观念又深深地融入武术领域。从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功夫进行比较,更可看到中西军事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以毁灭为目标,核心是“战”,所谓“战”,按照克氏的解释,就是交战双方的“相互消灭”;核心原则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最终目标是彻底地消灭敌人。

  我国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得已而为之”。反对穷兵黩武。孙子虽像克劳塞维茨一样地重视攻击,在孙子看来,战争的唯一动机是利益。战争不是毁灭,而是求利。他在“谋攻”时分为四个层次,仅在较低的层次才使用武力。他指出武力的使用愈少愈好,最好完全不用——“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全”字是关键,谋攻的理想为求全,而求全的关键又在于不战,“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就是交战双方的相互保全。最高原则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最高目标是全我以存、全敌以降。

  美国“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战争论》,但后来的“相互确保生存”的战略防御理论和核威慑理论的基石则是《孙子兵法》思想。英国战略思想家利德尔•哈特在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准将塞缪尔•格里菲思翻译的《孙子》作序时称,在西方,只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可以同《孙子》相比,但《孙子》更聪明、更深刻。《孙子》比《战争论》早两千多年,但它却更有节制,不像后者那么强调暴力。


军事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西方搏击在擂台上,注重速度、力量,猛烈进攻的拳手往往获胜。不进攻则判消极,要罚。与西方军事思想相对应的是,西方人注重直接的效果,所练一切围绕实战,用跑步、举重来快速提高实力。发展到现代,注重与科技相结合,更加科学化。使人的实战搏击能力达到极限。商业化比赛运作的成功,使拳击、搏击手层出不穷。搏击中,只要裁判不说停,拳手就不停地攻击对手,即使对方已无还手之力,还要继续猛烈毫不留情地攻击,可看作是克氏及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国武术有很多门派与不同的风格。东方内家拳武术思想倡导“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注重防守反击。一个中国技击武术家苦练一生有了可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及强大功力却并不显露,一个武师达最高境界并不是为了主动攻击他人,打伤、打死对方,而是作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领悟人生的一种手段。即使有了致人于死地的功夫也不是为了擂台上去应用,甚至一生不用。与对方交流,只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搭手之间,即知双方功底深浅,即使武艺比对手强,却还要尊重对方,给对方留面子。

  那么,练了强大的实力却不好斗,不去竞技;积累苦练多年、拥有的功力却甘于平淡,这是不是“不作为”?这与没有功夫有什么差别?这令现代人难以理解。以至令人怀疑其水平与实力,或认为是心虚、没有实力的表现。其实这正是前述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体现。中国武师提倡“武不善作”并不是惧怕对方,胆怯畏战,而是前述“不得已而为之”兵法思想的延伸。

  为什么我国没有盛行终极格斗?这是中西军事文化的不同。《水浒》中,林冲、鲁智深双方英雄相惜,不动手即知双方水平而互相佩服。这都是传统文化思想对武将的影响。宋江以义感动众好汉聚梁山,他的行为正是前述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和儒家“仁”的体现。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老将黄忠马失前蹄,跌下马时,完全可以乘势一刀杀死对方,这也是合乎战斗规则的,但他却停止了进攻,令对方换马再战,这种仁义的品德感动了黄忠,最终关羽赢得了整个攻取长沙战役的胜利。张飞取巴蜀以计擒老将严颜,又以义待之,老将严颜感而降之,并召途中其他守将纷纷归降,以至张飞兵不血刃、一路畅通无阻直达川中。他们并没有“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人”,却取得了最大的利益。

  中国武术发展至极限为什么不是像泰拳一样侧重于以肘膝猛烈击打对手或以地面绞杀对手令对方称臣?难道不知道肘膝的技击威力与地面绞杀的重要吗?

  人们习惯说习武者要讲武德,武德其实是体现了儒家“仁义”思想,在武术技击上,英雄不打倒地汉。武术技击家认为攻击倒地或失去战斗力的对手是不讲武德的表现。如果己方水平远超对手,则手下留情。只有遭遇势均力敌的对手,才全力以赴。

  为什么中国武术家常讲“仁者无敌”?这仍然是孙子兵法与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孙子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种对将帅的全面要求数千年也为武者所接受。关羽之所以被尊为武圣,并不是武功第一,而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形象完美符合上述五种标准。武功最厉害的吕布、马超等勇将却未被推崇。以肘膝攻击很难做到点到为止,有“仁”的理念的中国武师不希望以如此重大的杀伤力作用于对手身上。如果中国武术致力于全力推行泰拳搏击规则模式,假以时日,一样可以诞生无数泰式高手。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减少,人们以偏概全,强调“仁”却忽略了“勇”。清朝末年,由于表面上看似乎军事冲突与危机的消失,使得一个国家于温柔乡里丧失了勇武,没有武力、实力的“仁”,是懦弱无能的托词。所以近代中国,因落后而频频挨打,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被打败,清政府官员竟带上礼物去慰劳英军用以显示大国之“仁”,这种愚蠢的“仁义”行为当然遭到对方的轻蔑与嘲笑。以至鲁迅先生当年大声疾呼“痛打落水狗,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讲的是一个民族过分保守、不进取,丧失了勇武的拼搏精神就没有发展。他痛揭了一味消极、盲目自大、不愿拼搏的短处。

  近期,搏击比赛不断推动着技击武术的发展。

  展示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武术走过的路,理解传统武术文化。时下人们热衷于时尚、流行的快餐文化,而忽略或不理解传统武术文化,认为竞技取胜是武道的唯一标准。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为拥有的中华灿烂文化而自豪,同时也不妄自尊大,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当年日本明治维新,面对汹涌扑进的西方文化,其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日本国内展开激烈斗争,后做到了传统文化与引进文化的兼容,穿西服的和穿和服的并行于市,各得其所。改革使得其国力空前增强。

  我们正处在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时代。西方在学习我们的兵法思想,我们也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继承、发扬、光大有数千年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技击武术,是守住自己民族的根,是维护、保护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更多志士投入其中。

    54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