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及习练要求

方婷分享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追捧的热点,随着螳螂拳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螳螂拳理论研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及习练要求。

  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及习练要求

  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所创。王朗自幼习武,因败而归。在回乡途中见螳螂捕蝉受启发,他根据螳螂灵敏而快速的动作创编了螳螂拳。螳螂拳经过数百年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梅花 螳螂拳(或称太极梅花螳螂)、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六合螳螂三大流派。梅花螳螂和七星螳螂是民国以后的划分。人们将流传于海阳、莱阳经赵殊、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郝连玉、宋子德等传递的一脉技艺为代表的称为梅花螳螂或太极梅花螳螂。梅花螳螂拳的名称取意于拳法紧凑,似朵朵梅花和运动轨迹中的弧形与螺旋形。人们将流传于烟台福山经李子占、王云生、范旭东、林景山、罗光玉等传递的一脉技艺为代表的称为七星螳螂。七星螳螂拳的名称取意于动作中的七星势。六合螳螂是清朝同治年间一名叫魏德林(魏三)的人所创。六合是以螳螂拳为主,集形意、通臂、八卦、太极、劈挂六种拳法精髓创编而成,故有人称六合拳。六合螳螂先在招远,后传入黄县,主要传人有林世春、丁子成、赵乾一、单香陵等。

  螳螂拳在近代较有影响的传人有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纪春亭等人。

  螳螂拳的风格特点是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相济,强刚极柔,长短兼备,变幻莫测,上下交替,内外相接。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建而灵活;并且活中求快,快中求稳,动作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弱,快而不乱,处处保持完整的态势。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

  习练螳螂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

  1、对头、颈部的要求

  头部端正,并要有顶劲,但顶劲不可过大,要似有似无,顶劲太大会造成颈部僵硬,无顶劲则颈部软塌,这样教会影响颈部的灵活性。

  颈是头左右转动的轴承,也是神态提起的关键。因此,头部灵活自如地转动,决定于颈部肌肉的松紧程度。颈部僵硬或过松,头部的转动都会迟缓,只有正确地运用顶劲,使颈部肌肉似松非松,才能达到头部转动的灵活性。

  2、对上肢部分的要求

  (1)肩

  “松肩”是对肩部提出的要求。“松肩”能使肩关节韧带放松,使两臂产生韧性和弹性。这样不仅能增加手臂的长度,而且能增大力度。

  (2)肘

  “垂肘”是对肘部提出的要求。“垂肘”是肘关节保持微屈下垂,使肩肘松活放长,增加肩肘的柔性和灵活性,使臂存有蓄势。

  (3)腕

  “含腕”是对腕部提出的要求。“含腕”是指腕关节放松微屈腕内含,以便达到腕中蓄力,发劲如弹。

  3、对躯干部的要求

  (1)对胸部的要求

  “含胸”是指胸不外挺,即两肩微扣,胸部微内含。含胸能使胸肌放松,加大胸部的柔韧性和收缩性,增大两臂的力量。

  (2)对腰部的要求

  “松沉”是对腰部的要求。“松”是指腰椎松开,腰部的肌肉放松而增长,从而加强腰部肌肉的收缩力,使腰在运动时不但灵活自如,而且保持良好的韧性和反弹性。“沉”是指腰部下沉,使气顺利进入丹田,身体重心下降,加强重心的稳定,便于上体做各种快速动作时,不会因发力猛、动作快而导致身体晃动和失去身体重心。腰部在松沉的基础上,还须有胯的密切配合,才能使腰运使得更好,如腰动胯不动,腰部的活动幅度就会缩小。因此,必须做到腰拧胯转,腰旋胯随。

  (3)对腹部的要求

  “似收非收”是对腹部提出旳要求。“收腹”有利于“顶颈”、“含胸”,但不要收腹过大,过大会影响腰的松沉,容易造成躯干僵硬和气上浮,不利于气沉丹田,使腹空而不实,对身体的稳健和发力都不利。

  4、对下肢部分的要求

  (1)对裆部的要求

  “吊裆”是对裆部所提的要求。“吊裆”是指会阴内收,裆的吊起能使胯、膝关节自然地松开,下肢活动灵活,而且还能促使气自然下沉,使腹部始终实而不空。

  (2)“松胯”是对胯部提出的要求

  “松胯”是指胯部放松下沉,与腰的松沉紧密相连,松胯是在吊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松胯不吊裆,膀、膝、踝就会松懈无力,下肢就会浮而不固,伸缩性和柔韧性也相对减弱。

  (3)对膝关节的要求

  “扣而松”是对膝部提出的要求。螳螂拳的多数步型需扣膝,但要松。膝关节除发力的一瞬间外,无论动与定,均应保持屈而不直和充足的蓄势。

  (4)对脚的要求

  脚是步法和步型的根基,步法应在吊裆、松胯、松膝的基础上,使踝关节和脚的各关节松开,以达到与上体及两臂在快速运动中灵活而协调的配合,做到手到脚到,脚到手达,相顺相随。定势时,为使动作稳固,脚趾要“抓地”。

  5、对手法、步法、腿法及伸缩的要求

  (1)对手法的要求

  螳螂拳的手法有提、拿、封、闭、粘、帮、贴、来、叫、顺、送、拈十二种。这些手法明暗交替刚柔相济。运用时,通常以组合动作为主,做到手无单行,手脚并用。小动作多以腕关节的旋转缠绕而发滚动,大动作则立圆平圆交替,整圆半圆互用,即便是直拳,其劲路也与长拳不同,形直而劲旋,直面复

  (2)对步型步法的要求

  螳螂拳的步型以戳脚步和翘脚步为其特色,螳螂拳的步型是双腿屈而不展,其步法无论进攻或退防,左击与右闪,两腿如终弯曲(弓步除外),保持着随时应变的蓄势。

  (3)对腿法的要求

  螳螂拳的腿法分明暗两种。

  明腿是指弹蹬踹勾踢等。练习腿法时应做到,腿要生风,腰,胯,膝须松。松腰能增大爆发力,松胯,松膝能使腿变的灵活,以便将腰劲更快地传到脚。松不是始终不变,它与紧相互交替,力在爆发前要松,爆发的瞬间要紧。

  暗腿是指手臂与膝脚有机的配合并用的一种不显于外的腿法,暗腿用力的方向总是和手臂用力方向相反。

  (4)对伸与缩的要求

  螳螂拳要求伸要迅猛,缩要疾。正如拳谚所说:张如弛,缩如球。要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此要领,就应按拳谚要求的:头往上顶脖颈竖,会阴内收气沉腹,耸肩垂肘含腕竖手,含胸拔背形似猫捕鼠。

    54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