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拳的简介
白鹤拳又名永春白鹤拳。是明末开始发展的福建省汉族拳术之一,原无系统。渐次发展出四个派别,依其外形姿势特性等,分为飞、鸣、宿、食等四类。统称为白鹤拳。相传由福建省福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拳师方种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七娘后嫁给福建永春县人曾四,在福建永春授徒。故也称为永春白鹤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白鹤拳的简介。
白鹤拳
鹤拳注重两臂弹抖之劲,出手如弓发箭(掌法),实进虚退,借势使力。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采用不丁不八步。讲究摔弹,抖震等吞吐浮沉技法。各枝鹤拳有不同的技法,不同的套路和不同的名称及操练方式。
白鹤拳的简介
白鹤拳的术背景
时方种年已六旬,妻室早亡,仅生有七娘一女而已。"七娘容貌绝世,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深得方种疼爱,故传之最力。方种意欲并传其未婚婿陈,岂知陈乃负义之人。七娘誓不从,婚姻失意,又素有贞静之念,即持节投白莲(练)寺礼佛。方七娘一日在寺中织布,见一只白鹤飞宿在梁间,昂首振翩,舞脚弄翼,引椽衔毛,伸颈觅食、缠脖栖息,姿态奇妙,心甚异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而过;又以纬尺掷之,复被白鹤展翼弹落;俄而奋腾凌空,冲入霄汉而去。于是七娘感悟之馀,精研不辍,揣摩衍化,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之中,她几经推敲,创出别具一格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拳法,称为"白鹤拳"。
方七娘为纪念在"白莲(练)寺"中创出白鹤拳,乃将此寺号为"教练寺",以寓不忘,并在寺中教传拳法,广授生徒,声誉大噪,名闻遐迩。当时,有永春人曾四与其师颜起诞(又名颜上观,擅长棍法),云游各地,以武会友,慕名寻访教练寺。及至该寺,恰遇暴风骤雨,站在寺门外暂避,方种见状,询及居处,曾四答是"永春县人,教杖(棍)功夫的"。方乃延请入寺,颜曾师徒拜谒叙及渊源,方种知是少林本派,所以留下他们加以款待。曾四与方七娘谈论棍法拳法,深觉七娘技高一筹。而颜起诞乃刚性燥烈之人,流露出不悦之色,其娘以言讥笑之。起诞不服,心想七娘乃一小小女流,纵然技精,也难胜我盛壮男儿,便要与七娘比试。七娘欣然答应,遂一手擎起,两足并立,以待来势。起诞以左手擒拿单鞭势攻之,七娘忽然变换招数,食指一转而入,起诞受伤倒地,深为之叹服。他对曾四说,我所学的都是那些粗硬浅窄功夫,还未达到精微神化之境,你应当诚心向他们求教。遂率曾四再到教练寺拜谒,要求学习拳艺。他对七娘说:"我昔日所为乃自作自受,亦不后悔,但怜小徒聪慧可教,恳望收留门下,致意提携,传此拳法。"七娘见曾四年轻,朴诚厚重,丰姿俊雅,美如冠玉,有英雄气概,收之为徒。后结为夫妇,生有二子。曾四在教练寺中学习十有余年,拳艺乃精。
白鹤拳的历史发展
康熙年间(1664-1723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回永春,住在"永春西门外后庙辜厝"在那里广授生徒,后人称为"曾武馆",于是白鹤拳就此传入永春了。经过前永春名师曾四、二十八英俊、前五虎和后永春名师白戒、后五虎等这几代人,自康熙至乾隆百余年间在福建省内外的广为传播和交流,不断吸收,总结提高,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白鹤拳的技术、理论内容,所以这一时期是白鹤拳发展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堪称鼎盛时期。使白鹤拳成为一种攻防意识强、健身价值高,又具观赏性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拳法。这一时期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白鹤拳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就其历史渊源和技术理论、练功方法上都烙下了具有永春人文地域特性的烙印,形成完整系统的技术体系。「鹤法」就是「拳法」,因为这些白鹤拳的代表性人物,籍贯都在永春,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把「鹤法」称为「白鹤拳法」,地以拳显,拳以地名,把白鹤拳冠以地名,成为「永春白鹤拳」或者简称为「永春拳」,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此间或有称为「福建白鹤拳」、「福建少林白鹤拳」者,盖都承认方七娘为创始人,或称为白鹤仙师(祖)的。追溯永春白鹤拳自顺治年间创始,经康熙、乾隆、嘉庆三朝发展,也即自1664年到1821年的这百余年间的传播发展,已经有了五、六代的传人了。历代拳师习武修文,在前人口传身授及文字记载的基础上,对永春白鹤拳的源流,传播、发展和套路内容、技术理论分别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
其间,有署名为「梅山主人」的萧伯实、郑樵、和林董及许多佚名的永春先贤,对永春白鹤拳进行了个人的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汇诸大成。流传后世的著作有《白鹤仙师祖传真法》、《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又称白练寺传授拳法)、《桃源拳术》、《白鹤拳家正法》、《方七娘拳祖》及《自述切要条文》等手稿书抄以及见诸文字记载的残篇遗稿,给后世能够脉络清晰地追溯永春白鹤拳的源流、历史、传承,也让后世学习永春拳有著较为全面、较有系统的理论指导,这是永春白鹤拳由实践到理论总结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些先贤对永春白鹤拳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永春白鹤拳的这些理论在当时的南少林武术中还是难得一见的,而这些理论对於当时整个南少林武术界起著非常巨大又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少林南拳仍然沿用这些本来属于永春白鹤拳的「拳谱」、「拳经」。
白鹤拳的套路特点
白鹤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于雅称、寓意其中、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
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白鹤拳的起源
泉州永春五里街镇大羽村为白鹤拳故乡,其守护文化传统,把"白鹤拳的故乡"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沿着公路走进该村,路旁的房屋墙面上,白鹤拳的招式、标志、拳谱乃至动漫形象随处可见,浓郁的文化特色扑面而来。小村延续着"卷起裤管种田,挽起袖子练拳"的淳朴乡风和繁盛武风,连年举办白鹤拳文化节,组建了一支20人的白鹤拳表演队伍,白鹤拳史馆不断添置配套设施和资料,"以武会友"的氛围吸引着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武学同道前来寻根、交流。不仅如此,小村还试水动漫、影视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动画片《永春白鹤拳之五色羽传奇》已登陆央视少儿频道,电影《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取得拍摄许可,即将开拍。
此外,大羽村还着力建设花园式乡村:对中心村房屋进行连片立面装修和坡屋顶改造,建起了2个木眺台、2座农民公园、1个休憩小广场和1座白鹤拳文化景墙,铺设完成环境区排水沟管道300米,并对住宅周围、交通夹道、排水沟等进行全面整治,建设茶花观赏园和千米花卉长廊。如今,小村每年迎来中外游客和武学爱好者5万多人。
白鹤拳的相关电影
简介
"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作为我国南拳中的一朵奇葩,永春白鹤拳的威名早就远播海内外,但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在永春白鹤拳里面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永春白鹤拳与咏春拳、截拳道的关系,鹤仙教拳法的民间传说……不过没关系,大家很快就能够在央视6套了解到《永春白鹤拳》的这些美丽故事。 笔者元月8日从永春县了解到的,该县将与上弦月(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拍摄武侠电影《永春白鹤拳》(暂定名)。
评论
永春白鹤拳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方七娘所创,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而出的别具一格的拳法。三百多年来,永春白鹤拳以它独特的风格盛行于世。电影《永春白鹤拳》将以白鹤拳的第三代弟子郑礼的故事为主线,以武侠片的形式将永春白鹤拳徒手拳法、操持器械各法、点穴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鹤仙教拳法的民间传说结合起来,将永春历史文化融入人物真实的故事中,讲述一代拳师郑礼一生行侠仗义的故事。 据了解,该片将由被誉为中国最有潜力的"第五代"实力派导演戚健执导,由永春县和峨眉电影制片厂共同摄制。目前,双方已经签定合作协议,不日将进入剧本的采写和创作,预计今年10月可以在央视6套首播,之后将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平阳白鹤拳
由来
平阳白鹤拳,又称鹤拳、鹤法。白鹤拳相传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首创。清嘉庆年间,白鹤拳传入平阳麻步雷渎,至今将近二百年历史。白鹤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强身健体的价值,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
鹤法是平阳、苍南一带对白鹤拳的俗称,它是白鹤拳中的一秀,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武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平阳麻步雷渎,过去传艺习武主要靠言传身教,无图文记载。欣喜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白鹤拳拳师温简永与其徒弟黄邦岩、温端贵、温从策等7人编绘擒拿108步的图册,拳套(摘要)56路的文本。1970年,温简永之子,温端坚在父师患病期间,遍阅已记录的白鹤拳拳法,并在其父的口述下重新整理。后来,温端坚又多次走访多名白鹤拳拳师,观看其表演,系统整理并编写了《白鹤拳》一书,为白鹤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5月,经温州市武术协会研究,同意成立温州市大教白鹤拳研究会,研究会为温州市武术协会下属的团体会员,温端坚为会长,研究会会址在平阳麻步雷渎温氏宗祠。
现状
在平阳民间,特别是平阳麻步雷渎,民众对白鹤拳有着深厚的感情,年纪在40岁以上的雷渎男性村民大多练习过白鹤拳。但是,如今,白鹤拳也面临着传承乏人的困境,年轻人学习白鹤拳的几乎没有,白鹤拳有断代的危险。抢救白鹤拳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