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七星螳螂拳的介绍

方婷分享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北派螳螂拳的一种。其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为基础。其劲力刚脆、横裹、直撞。练功分三部分:第一为基本功。它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第二为套路技术。它包括小组合与套路。其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第三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星螳螂拳的简介。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总则为踢、打、摔、拿、点。

  七星螳螂拳的基本简介

  七星螳螂拳是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建的,是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螳螂拳是中国古有的一种汉族拳术,该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的王郎,王郎创拳后,击败少林寺僧,后入少林寺传拳术。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乾隆末年,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关系颇好,学得螳螂拳。升宵学得之后,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道光十二年,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经项思准引见,拜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光绪十四年,李之剪到烟台传螳螂拳於王云生、郝顺昌二人。

  光绪十八年,王云生以李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及与师弟郝顺昌交换的小拳并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应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创立七星螳螂拳门。

  七星螳螂拳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縦可横;分身八肘为母,包罗万象;更以摘要为譬,能生千变万化;或拍前而攻后,或击左而破右,势势之中,着着之内,步法俱备,攻发即中;手出映映忽忽,手发如雷电霹雳,势势之内,着着之中,重重叠叠如捶山;动则如闪电,不动则如泰山;此谓浑然一体也。

  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摔有三摔六跌,共三十六摔掠。打有一百零八字打法,二十四字总法。拿有擒拿法,三十六滑溜,三十六黏冻,共合七十二把拿法。点有十二大穴、二十四小穴点法等。

  七星螳螂拳的武术起源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王云生的【螳螂拳考】描述:

  螳螂拳始创於梁武帝年间之王郎,帝初年,当时之名家云集少林比试拳脚,山西太原郡有王郎字法明,入茅山随师陶弘景字通明谥真白学炼丹术,兼习佛道及拳脚,陶隐居传狸拳於朗。郎得此拳后舆少林僧较之,数战未胜。僧叽笑之曰:移山倒海何足惊,茅山道士久落名,有人学得佛门业,束手敢敌百万兵。郎闻之愧愤交加,气鬰至癫。一日栖於树下,忽闻树上有蝉鸣,举目见一蝉与螳螂争斗,蝉用四足不能胜其螳螂之两臂,蝉坠地,螳螂逐而捕。郎心顿悟,取其归,并以草杆戏之,取其法,朝夕苦修,将螳螂捕之功悟彻拳理中。数日覆寺中与僧较技,郎以螳螂之双刀手法,一叼一刀,封其双目,系败诸僧。诸僧败北,方丈遂请郎入寺,授其法,创出第一法,即双螳螂,后又传蹦捕手法及捕蝉之法。其第一套拳,名曰蹦捕,其手法有三十六招,因郎原习狸拳,故此拳中还留有狸拳手法。又创出螳螂捕蝉拳,最后又乱接一套拳,郎在寺传授三年后,随师覆茅山隐居修练不出。其师陶公曰:今数十年中,能胜少林者鲜矣,汝今胜之,可谓螳螂总敌矣。师并为郎隐居志铭云:绂冕岂荣,虽璜非宝,万礼求真,缄兹内抱。武帝大通二年正月十四日升仙,出太宵经,并有拳术刀剑录等著。螳螂拳在少林寺中只传留少数人,更是轻不外传之拳法。

  到宋末时,福居禅师删集了拳术刀剑录,又增集了十八家拳法,撰冩了少林衣钵真传罗汉短打秘钥,即所谓之少林螳螂拳,但此拳亦不轻传,只有少数人能学得此拳。

  螳螂拳传於民间是在国朝乾隆末年,有山东茶县西北芦郷云花观之升霄与少林寺僧关系颇好,学得螳螂拳。升宵学得之后,又重集了少林短打秘钥,并有增补。

  京都城西直门外白云观闫玉清亦好武术,遨游大江南北求师访友,得升宵传以螳螂拳法,闫以为此拳应为世用,随将此拳传於旗人项思准,项传於直棣沧州白兔庄杨俊谱。

  道光十二年,王科辰举,山东阳信县知事衙内有捕快山东平度人李之剪,爰习拳脚,项见其人品端正,勤修好学,经其引见,拜见升宵为师,学得螳螂拳。

  李之剪先后在闽侯济南任过捕快,当过擭卫,设过镖局。告老还郷后,足迹天下。在光緖十四年至福山烟台传螳螂拳於王云生及郝顺昌二人。白日传拳於王云生,晚宿郝家,传拳於郝。

  王云生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诸家拳法潜心研悟,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随之其师弟郝顺昌也创出"鸳鸯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的拳法特点

  一、 劲整力圆 周身相合

  二、 拳紧体松 轻沉兼备

  三、 贯穿紧凑 节奏明快

  四、 刚柔相济 长短互用

  五、 开合收放 蓄发相变

  六、 腾挪闪展 身法灵活

  七、 勾搂缠封 变化无穷

  七星螳螂拳的历代祖师谱

  鼻祖

  王郎

  升霄道人

  初祖

  李之剪 李义春

  始祖

  王云生

  二世祖

  王世禄(王云生之子) 范旭东 迟书洛

  三世祖

  郭嘉禄、杨维新林景山 罗光玉、王传义(王云生之孙)

  赵亮甫、张有德、肖树宾、刘永昌

  注:为什么把李之剪、李义春定为初祖,按魁德堂王公云生七星螳螂拳历代祖师谱中记载,"在创七星螳螂拳之前,云生学李公义春之华山派长拳及李公之剪之螳螂拳,吾以螳螂拳为主,综几家拳法,创出七星螳螂拳,原先之拳不叫七星螳螂拳,而这些师傅是吾当初学拳的师傅,而吾不能没有师承,也不能自己创派而忘其祖师,所以把几位师傅尊为七星螳螂拳初祖,王郎、升霄为鼻祖……"

  七星螳螂拳的弘扬发展

  经过老一代的老拳师的继承与发展,七星螳螂拳的门徒已经遍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

  七星螳螂拳的史实部分

  李之剪晚年传螳螂拳予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王最初拜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拳、罗汉拳。在习得螳螂拳手法后,与师弟郝顺昌串换拳法套路,以螳螂拳为主综合其所学,潜心研悟,于光绪十八年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诸打法 艺术备要谱 魁德堂"中记载: "七星螳螂拳缘起 余少之时朝文暮武习文履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道于国朝同治五年师承福邑芝罘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义春道长门下习华山拳脚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学地龙经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而忘其祖故简叙缘起教后昆弗忘之云尔 时在光绪十八年正月吉日 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烟台西闗 魁德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王云生印)"

  王永春传七星螳螂拳于范旭东。

  范旭东有九大弟子,即:罗光玉、赵亮甫、林景山、肖树宾、王传义、郭家禄、张有德、刘永昌、杨维新。

  七星螳螂拳的拳术内容

  不同支派有不同内容。 步法有七星步、猿猴步等十八马步法。

  拳法有勾搂采捅捶、七星补捶、连环圈捶、黑虎偷心等十五种拳法。

  腿法有扫堂腿、穿心腿等十五种腿法。

  掌法又有梅花掌、翻天印掌、磨盘掌等大八种掌法。

  拳术对拆有:桃花伞对打,大扎对打等,共四套。套路对子。

  兵器套路有:梅花子午单刀、滚堂双刀、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六合单刀、六合双刀、春秋大刀、子午剑、文武八仙剑、梅花枪、七星双锏、秦家双锏、六合棍、五郎棍、虎尾三节棍、虎头双勾、地堂鞭等二十六套

  兵器对打有:双刀对枪,三节枪对枪,共有十二套。

  一套健身十八罗汉气功,以及铁沙掌。

  槟城精武,马来西亚流传套路计有:

  七星螳螂拳的拳套:

  四路冲捶、十四路弹腿、十八叟、黑虎交叉、崩步、躲刚、插捶、柔灵、白猿出洞、白猿偷桃、连环锦套、 一路摘要、二路摘要、三路摘要、大架式、小架式、飞雁掌、八肘、四路奔打、四路分打、燕子投林、连环扣打、连环锦套、螳螂捕蝉、 螳螂手一路、螳螂手二路、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梅花手、梅花拳、梅花落、大翻车、小翻车、落鹰掌、拦截等等。

  对练拳套:

  领崩步、领躲刚、桃花散、偷接、领白猿出洞、拍按等等。

  兵器套路:

  燕青单刀、五行单刀、军中大刀、 子午剑、八仙剑、三节棍、 梅花枪、六合枪、 六合棍、五郎棍、齐眉棍、虎尾三节棍等等。

  兵器对练:

  五郎对棍、三节棍对枪、双匕对打、空手对刀等等。

    50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