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棍术及拳师徒弟

方婷分享

  伟大的中国文明的中国是武术的发祥地。中国的武术门派繁多,很多拳种都各有其棍术(即棍种),所以棍术种类名称也就特别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棍术及拳师徒弟等等的漫谈。

  棍术及拳师徒弟
  一、棍术

  伟大的中国文明的中国是武术的发祥地。中国的武术门派繁多,很多拳种都各有其棍术(即棍种),所以棍术种类名称也就特别多。尽管棍术的种类名称怎样多,但就使用的棍之长度来说,通常只有短、中、长三种。因人的高低和用棍的习惯不同,所以难以道出这三种棍各自统一的尺寸,而仅能道出大概的长度来。大概:短棍4——5尺(如齐眉棍、双头棍),中棍6——7尺(人站立举手的高度),长棍8——9尺。尽管棍术的名称怎样多,使用的棍有短、中、长之分,又两手握棍有左手在前的左手棍、右手在前的右手棍的不同握法,但就其进攻、防御、还击的技术来说,大致是相同的,都离不开劈、击、刺、扫、挑、拨、拦、架等法(“拦”尤其是“架”在实战上属较差的防御棍法)。

  棍的长短在实用上各有利弊:短棍运用比较灵活,利于迫身近战的攻防,而不利于远攻远防;长棍利于远攻远防,但不利于迫身近战的攻防;中棍既利于迫身近战的攻防,也可作不太远的攻防,但迫身近战终不如短棍防守的灵活,也不及长棍远攻远防的效用。至于握右手棍好呢抑是握左手棍好呢,这是无法强调的,只能根据各人平时的握棍习惯而定。

  在武术书上常见到“朴实无华”这个熟语。朴实无华在武术上的意思即动作都是实战的,全无花招。所谓朴实,即每个动作不是进攻便是防御、还击,或连消带打;所谓花招,即其动作没有攻防的作用,而象舞蹈一样纯属欣赏。写拳术书的人,写明显是有些花招的拳术,仍然喜欢写上其拳朴实无华;写棍术书的人同样,写分明是有些花招的棍术,也要写上其棍术朴实无华。所以要写上朴实无华,无非是要提高其拳或棍实战的品位罢了。那么我们要如何鉴别各拳种的棍术(即棍种)实战的程度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所有的棍种都是实战的,但还须知道,棍种同拳种一样,有的侧重表演有的侧重实战。那些有高难度动作,握着棍翻跟斗、满地滚、腾空跳跃、满场奔跑,什么步型都有,什么棍法都有,不同招式特别多,棍梢运动范围特别宽广,演棍特别悦目吸引人的就是侧重表演的棍种;那些动作简易、土俗(如农民掘田戽水),两脚常踏实地,两手握棍的中间距离适度,用以攻防的梢段有力,棍梢活动的幅度狭小,能避实就虚还击、防御后顺势还击或连消带打,只寥寥几个主要攻防动作的就是侧重实战的棍种。

  练徒手拳术,练至出一下手就能使人失去战斗力,通常须下很大的苦功;而器械就是非利器的木棍,就是没有练棍术的人也能一棍便伤死人。棍术的套路属艺术,艺术比现实优美,所以招式多;而实际格斗时一般不需要那么多的招式,只需攻防最常用、易用、便用、用之最快见效的几个最主要的动作。

  研评棍种的实战程度同研评拳种的实战程度一样,都须离开具体人而仅从其套路中攻防的方法去研评。我国著名的棍种有嵩山的少林棍、湖南太空子午棍等等以及潮汕的十八虎桩棍。在潮汕实战著名的南枝拳,其“三脚虎棍”虽未如上述诸棍著名,但该拳历代名师及演练有素者都觉得其棍非常实战。我曾通过分析研究,并与许多名棍种比较,早就肯定三脚虎棍是全无花招、后发防身实战的高级棍种,实战的程度不在诸名棍种之下,可与之骈驾齐驱而毫无逊色。

  或者有人会产生疑问:“老黄,既然三脚虎棍非常实战,那么你为什么出版南枝拳书时不一并介绍出来呢?”我想有一个道理大家都必然知道的,如果出版的书人们阅读了就做大官发大财,或搞得一个如意的对象,生合想的儿女,一家永远荣华富贵、长寿幸福,那么这样的书就热销。但是我不会写这样的书,只会写特别刚硬拳种的南枝拳。学刚硬拳的热潮早已冷落了,尽管南枝拳是凸出的实战高级拳种其书也不热销了;况且出版的政策是自费包销,写南枝拳书出版是输钱的,(输钱的是我,赚钱的是出版社和卖书人。名出版社一个书号卖万半万元,卖书人通常要赚四、五成钱)我如果写愈多钱也就输愈多。为了不输太多钱,所以我就仅整理实战凸出的南枝拳而且是其最精要的部分出版,而不整理三脚虎棍等器械一同出版。

  这里谈一下较量棍术的两个故事:

  1、 很多人都知我擅长南枝拳。1986年暑期,我接到一位曾来汕头教育学院进修的农村中学教师寄给我的信。信中说他的舅父对南枝拳也很有研究,想同我交流;如我不同意即复信,如同意不要复信,待半个月后他来汕头教育学院进修时带他舅父同来。我同意,不复信。半个月后他舅甥俩同来见我,我以茶相待。彼此客套几句话后,这位刚才相识的姓纪的武友就要求我演拳。按武坛规矩,我是主人应先演拳让客人观看。我不得不应付,于是就随便演几个动作。演罢他称赞姿势优美、功力大。(那时我的身体非常虚弱,又久患严重风湿病实际无力)我邀他演拳他不敢演。(后来我才知南枝师早年曾在他的家乡教拳,估计教的是小式南枝拳)接着他说他曾练过高鼻赖的十八虎桩棍。我立即拿出两支石竹小棍,各执一支,邀他较量。他没有推辞。那时我的住房非常狭窄,只约十平方米,彼此都坐在椅上,中间只隔着一只活板小茶几。我让他先进攻。可是他一出棍,即被我打着,一连数次都被我击中。

  2、 南枝师当年被这位姓纪的武友家乡人请去教拳,拜师席宴后,其中一人就握着棍对南枝师说:“先生,请教。”当时南枝师正好拿着一支长菸筒吸烟,若无其事的说:“你来!”那人即用力向南枝师猛劈棍。南枝师不慌不忙,只用菸筒一击,那人立即负痛逃跑。(估计此前高鼻赖的十八虎桩棍已传入该村,传棍者可能也是高鼻赖的弟子,不是高鼻赖本人)

  以上说明两个道理:一是,在武术上,拳术或棍术中同一个动作,各人对其技击作用的理解、领悟有所不同,又修炼的功夫有深浅,实战时反应有快慢,优者胜、劣者败,所以并不是学了十八虎桩棍就一定战胜;同一原因,练了实战最凸出的高级拳种大式南枝拳,也无可能一定战胜,而且被打败的事也是常有的。二是,徒手拳术技击法精通的人,通常棍术等武术器械的格斗法也多内行精通。

  十八虎桩棍按棍法来说,其法不怎么凸出,但为什么在潮汕却很著名呢?推测其原因有二:一是,高鼻赖本人很会使用棍术,因而提携了十八虎桩棍这一棍种出名。二是,物以稀为贵,从前传授武术的人少,武术就很稀罕珍贵;又十八虎桩棍较先传入潮汕,俗话“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所以十八虎桩棍就先出名而且著名。

  高鼻赖何许人也,其棍术原出何处,何人传来,有何传奇事迹呢,可是都不曾听到,也难了解。至于其人何以称为高鼻赖呢?据我推想,这位著名棍师可能姓赖,鼻子生得很高之故吧。

  出生于旧时揭阳县白塔都东畔寨现年八十三岁的林瑞怀医师,其父亲旧社会人们称之为七少爷,喜欢武术,多拜名师习武,擅长棍术,名声很大。据林瑞怀医师说,他的父亲曾学习十八虎桩棍,但不是高鼻赖亲传,教者是惠来县人,姓温,高鼻赖的大徒弟,只单纯教棍术;又说高鼻赖只懂棍术,不懂其他器械和拳术。

  世上从来有这样的事,有钱有势的人,人们就喜欢与之攀关系;学术有声名的人,尤其是武术名师,有的人不是其亲传的弟子则冒认是其亲传的弟子,是低辈份则冒认高辈份,不象林瑞怀医师这样忠厚说实话。

  南枝师的武术来源于武功盖世著名的南少林寺,本人功夫出众,有传奇事迹,名声特大,在潮汕被公认是一位大拳师,无敌的技击高手;所学的南枝拳是一个实战凸出的特大拳种,有徒手拳术套路近20个,器械刀、枪、剑、耙、棍、凳、三节棍等无所不有。高鼻赖的棍术来源不明,没有传奇事迹,仅棍术一技之长,远非南枝师可比。不过潮汕人赞颂“好手南枝师”之后,紧接着就赞颂“好棍高鼻赖”。这样高鼻赖就已很了不起的了!但如果因此就认为南枝师只好手拳,武术器械不实战、其“三脚虎棍”比不上高鼻赖的“十八虎桩棍”的话,则是大错特错的。其实从攻防的理法说,南枝拳的器械虽不似手拳那样实战凸出,但也是非常实战的;再就实际格斗来说,一个精通拳术的人,尤其精通蕴含分力法拳术的大拳师——南枝师,那当然也就非常精通各种器械的攻防术的,当然也就很会使用棍术的,不然怎能以菸筒就击败木棍呢!

  正因为南枝师的武功出众,人们衷心敬佩,所以二十年前就有人杜撰故事,载入《揭阳民间故事》里,说南枝师在揭阳教拳,有一次回家,途中碰到高鼻赖拦路抢劫,空手就制服了高鼻赖,或说是拿出双锏战败高鼻赖的,总之是属于无稽之谈。若论南枝师的硬功夫和拳技,确能空手就战胜人持棍。不过捏造故事,违背真实来弘扬南枝师而贬低高鼻赖,我甚不赞成。

  但另有一位对武术一窍不通,只喜欢舞文弄墨的先生,却故意贬低南枝师,信口开合,二十年前在《揭阳民间故事》里胡说什么“南枝师高鼻赖都不是矮仔师父的敌手”。

  原来民国初期,揭阳黄岐山竺枝岩里有一和尚,人矮小,人们称之为矮仔师父。传说他会轻功,但从来无人见过。五十八年前,一位朋友(现是汕头市区退休的郑恒高小学校长)对我说:黄岐山竺枝岩矮仔师父来我们椟松西头村收寺租,与南枝师门下的著名弟子牛屠能较量功夫。彼此相向各站在条凳上,矮仔一出手即被牛屠能抑在一边,不能动弹,认输。

  这位胡说南枝师不是矮仔师父的敌手的先生,于几年前却隆重地举行发布会,发售其《拳王南枝师》的大作。有素不相识的人打电问我:“《拳王南枝师》是不是你写的?”我回答某无此绝技。

  南枝师幸运极了,得遇这位高手先生点拨、栽培,不然怎能成为拳王呢!但是人们要发笑的是,这位先生对南枝师的功夫为什么要前抑后扬呢!写武侠小说来弘扬南枝师是好事,不过须象金庸和梁羽生一样,人物故事情节虚构得入情入理;否则如果被人认为是散哭父的话,不但没有弘扬,反而会严重的污损南枝师的名誉。

  几年前听说有位先生在网上说南枝曾赠送礼物给李光壬拳师,恳求他不要在揭阳教拳。说这种话显然违背事实,意在褒扬李光壬来贬低南枝师。这实在混淆视听,有伤武林间的感情。我们根据技击理法、实事求是的评论拳种棍种的实战程度,属学术探讨,目的在于让人们学好武术,不是诽谤;我们根据实际,如实的说,某人被某人打败,也不算诽谤:说南枝师送礼物给李光壬,要求李光壬不要在揭阳教拳,是违背事实的谎话,则是对南枝师诽谤了。

  南枝师有非常多的传奇事迹,名震潮汕,被公认是一位无敌的技击高手、大拳师,所以人们赞颂“好手南枝师,好棍高鼻赖”。李光壬学的李家教拳很实战,但李光壬没有传奇的事迹,更没有人赞颂“好手李光壬”。从拳识渊博来说,南枝师精通拳术和很多样武术器械,李光壬只懂李家教拳和懂从高鼻赖传来的虎桩棍,若与南枝师比较,简直有如小巫与大巫,纸影(小木偶戏)与大戏。试想南枝师用不用拿礼物赠送李光壬,恳求李光壬不要在揭阳教拳呢!“好手南枝师、好棍高鼻赖”是否合实际?如果不合实际的话,李光壬为何要学高鼻赖所传来的虎桩棍呢!我本不喜欢说这些话,但为了澄清问题的真伪,不得已才论证几句。

  另有一事也可证明南枝师的功夫名声。1986年汕头地区武术协会顾问林云开医师讲给我听,其话大意如下 :

  旧社会汕头举行国术比赛,揭阳派南枝师门下弟子黄甲拍及杨亨庆、林运魁等几员虎将乘轮船来汕头参赛,林云开负责到码头迎接。可是因为船到中途发生故障所耽误,当这几员虎将到达赛场时,比赛已结束,正要颁发奖旗。甲拍立即上前阻止说“且未!”及说明他们几个人不能及时参赛的客观原因,并要求当场较量功夫,战胜者奖旗就拿去。大会领导人深知南枝师及其门下弟子黄甲拍等人的功夫高超,恐怕较量会发生死伤的事故,结果另做一面奖旗奖给揭阳,事情才得到圆满解决。

  二、拳师和徒弟

  拳师的功夫参差不齐,有天渊之别。有的拳师学的是大拳种,徒手拳以及器械样样都有学。有的拳师只学手拳,有的拳师只学棍术,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相互学习,功夫是舀来舀去的。

  有的拳师原来的老师是明师,学的是实战的高级武术,得到明师悉心传授,自己又肯随师长期苦练,拳理精通,功夫炉火纯青,身怀绝技。有的拳师原来的老师水平有限,或虽是明师,但随其学习的时间短促,未得到悉心传授,自己又不肯苦练,拳理未通,虽会演演套路,但基本功还不好。有的拳师道德高尚,确可为人师表;有的拳师人格低下,喜欢酒肉,无心传艺。

  人们通常认为名师就是明师,但实际名师不一定就是明师。有的名师水平极高,确是明师;有的名师,名声真响亮,但实际水平却有限,不是明师;有的虽不是名师而实际本领极大,却是明师。在现实中,道德和功夫一般性的拳师比较多,优质和劣质的拳师较少。喜欢习武的人如能遇到德才兼备的优质拳师,并得其悉心传授,那是最幸运的事,只要自己肯长期随其苦练,自能获得好功夫;若是随劣质拳师习武那是最吃亏的事,不但学不到真功夫,而且还浪费金钱和宝贵的时间。

  有这样的怪事,2002年汕头市区时年四十岁的谢映昭武师和年五十几的郑锡源医师,二位与我素不相识,买到拙作《南枝拳》后就一同登门来访。郑锡源医师说:“我喜欢南枝拳,曾向三位拳师学习,他们都说是南枝拳,可是结果都被骗,所教的都不是南枝拳!”

  从前教拳常有人踢馆较量功夫,或弟子要试功夫,所以拳师们多要求自己有实战本领;现在教拳简直没有人踢馆较量功夫,更没有弟子试功夫,所以不少人侧重自己的虚名。在体育院校教武术的人则极力争取评个武术教授高职称;在社会武坛活动的人则力争在武协挂个较高的名位,或争取评得较高的武师段位。名位极高本领有限者有二个凸出的事例,如下:

  几年前,在康龙武林大会的赛会上,掛名国际武术一级教练的王森,被一位无声名的村野少年刘彪打得落花流水而痛哭流涕;另有一位学过几个拳种,设计、导演过几部电影的武打,已是名师,也被人打得一败涂地!

  这两位名师的武术衔头这么高,按理其功夫必然非常好,非常出众,应是技击高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出手就能打败人的,那知却落得如此惨败。这说明他们的功夫还不好。由此更证实南枝师的名言——“打赢拳就好”,说得真对。武术衔头越高的人,被人打败就越惭愧。这两位名师为什么会这样惨败呢?原因就在于只重虚名,而不重“实副其名”的实际功夫。虚名只可哗众取宠,而无真功夫是非常危险的,有时是会身败名裂的!

  教拳的拳师德才各异,学拳的徒弟素质更大不相同。徒弟有的天赋高,有的天赋低,有的勤学苦练,有的懒学惰练;有的非常敬重老师,在学时月月送红包,大年大节送红包送礼物慰问老师,学后仍是大年大节送红包和礼物慰问老师,永远不忘记老师;有的学免钱拳,平时忘记老师,大年大节也忘记老师,学后一去不复返,永远忘记老师!正因为弟子的素质大不相同,所以南枝师的教拳就不是单纯因材施教,而是强调要因弟子的各方面施教,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艺不轻传。艺不轻传是指最重要又是看不见的技击法不随便教人,而不是指那些人人都看得见的套路不传给弟子。南枝师教拳的原则是正确可取的。

  在南枝师的门下,曾经出现过二位对待老师最有意思、最凸出的优秀人物:

  一、 最厚待老师,永不忘记老师的是揭阳榕城林庭老仙。他请南枝师教拳,极力满足南枝师的生活需求,连南枝师家里的红白事都为之料理完好,家财由富学到穷。他还为南枝师料理丧事,为南枝师做木牌神位安置家中与自已的祖宗同受祭拜。

  二、对老师最讲义气、临危不惧的是汕头岐山洪烈广义士。““””时,当权派强要他去斗打他的老师陈皆伟武师。他认为诬陷老师斗争老师是不义的事,明知不去斗争老师会大祸临头,但坚决不为,结果被抓去囚禁。他这种高贵品质是难得的,堪称为英雄好汉。

  拳师教拳,通常是有教拳无“放步”,即有教套路无教拆招(拆手),无解释动作的技击作用,最奥妙的技法只传授给自己的儿孙或较有意思的弟子。人人喜欢学免钱拳,又学拳的人普遍性的希望老师把所学的功夫,一、二个夜晚就全部教给自已。象这样的拳师的教拳法,这样的徒弟的学拳方式,徒弟要把真功夫学到手实在难。

  一个念过高中毕业,现年五旬余的相识,三、四年前从电脑看到我的“拳术技击杂谈”,觉得真好而来访。他对我说,他曾随名师学了三年几个月的南枝拳。我问:“徒手拳的战备势怎样摆,南枝拳最实战的动作是哪几个;棍术的战备势怎么摆,最实战的棍法是哪几个?”可是他都说不出来,只说道:我学了这么久拳,虽然套路知了很多,但什么都还很朦胧。因他比较老实,原与我有点老亲关系并相敬我,所以我就把这些要法告诉他,并“过桩”给他看。他恍然大悟,顿开茅塞,欢喜地说:“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真有研究!”

  我认为:对那些真正要学得好功夫,肯勤学苦练久练,又各方面有意思的徒弟,作为老师的教每一个新套路、每个新动作,就要随时给他拆招,令其在演拳时能用防御还击的思想意识去指导脚手的运动,即围绕技击演拳,姿势才较易合格、美观,实用起来也比较自如;并要徒弟多演拳让老师观看,以便及时矫正错误姿势;再者还要弟子用力练、长期练、经常练。还要告知弟子:用力练,力度才能增大;长期用力练,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经常练,手脚反应就较灵活;这样都有利技击防身并能健康益寿。

  奉劝学武的朋友,你要把防身的真功夫学到手,切须选择实战性较高的拳种和道德高尚的明师,在其指导下长期苦练,而且自己还要加以钻研技法。

  我还要告诉要学拳的朋友,各人学拳的目的有不所同,老弱的人只为健身,可学练柔拳,如太极拳之类的拳;青少年人只为被人称赞拳表演得真好看的话,可学练北派多用腿的北腿拳,如华拳、长拳之类的拳;青少年人如要侧重防身用的,可学练刚强有力的南拳,如大式南枝拳之类的拳。大式南枝拳的技击性特别强,其动作不仅蕴藏着科学、奥妙的技击法,而且久练特别刚强有力,臂硬拳重,有利于技击防身实用。青少年人练之精神勇锰、体形健美、体质健壮,恒练能延年益寿。以我为例,我是受尽极左迫害摧残八不死的人,而今已进入耄耋之年,健步犹如少壮;而且 一般青壮年人与我接手,力还比我小。这首先归功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路线好,然后是我长期修练大式南枝拳的功果。

  我还必须说明:大式南枝拳是大力硬功拳,最不适合老年人、病人练;又,其可观性欣赏性都远不如北派拳,如只为表演好看,请不要练此种拳,去练北腿拳好。

  三、武术与国学

  我肯定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艺术是武术,在未有语言、文字的时期,构成武术的基本要素——简单的攻防动作早就已产生,而且在生活和生产以及战斗中就已使用了。我国是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曾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和法宝,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又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古老、最传统、最凸出、最博大精深的重要文化,论理应属国学。但从前有文学、文化的词,却没有武学、武化的字眼。这说明人们认为练武的人是武夫,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因而认为武术也不是什么文化,更不是国学,就是历代王朝也不把武术看作国学。通常认为历史、四书五经、诗词、书画才是国学。最明显的事例是,清王朝曾召集了大批文人编写康熙字典和修编四库全书,而没有召集大批武人挖掘、整理武术、编写武术史。武术早先曾称为武技、武艺,及至民国时期曾称为国技、国术,已把武术升格了,可是仍未有把武术称为国学。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体委虽曾发动挖掘、整理武术,并已有看到武术文化和武学的词语了,但仍未把武术称为国学。真趣味,佛学是从印度过房移植来中国的,却称为中国的国学,被称为国学的大师们多精通佛学。但是,如果把武术列入国学范围的话,那么恐怕国学大师们却大多数根本还不通晓武术的国学啊!

  国学范围非常广阔,有关的学问非常多,岂止历史、文学、书画、老庄、孔孟、道儒释之学。愚主观认为,既是国学大师不能单通文,也应通武,要精通武术,武学;而且还应精通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学说及其衍生出来的种种学问,以及中医学、天文历法等等,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

  武术和轻功、履水功、神行太保功、千钧坠、勾魂手、金钟罩、铁砂掌等等都属武功。研究武功的学问叫做武学,武学确是博大精深。我们学习古代的辞赋、诗词,会背诵会理解基本就可以了;但是学任何一门武功不是这样就可以,还要下很大的苦功才能成功。

  此外,顺便谈一下“飞檐走壁”的我见。“飞檐走壁”属轻功,最适用于侦探、追逐和逃跑。“飞檐”是指会轻功的人纵身一跳就飞上屋檐顶,即飞上屋顶;“走壁”是指会轻功的人纵身一跳就跳上壁脊顶,即跳上墙头顶,并能在墙头顶(及屋顶)奔走如履平地,所以才称为“走壁”。如此,这两者就合成一个轻功的术语——“飞榴走壁”。“飞檐走壁”中的“走壁”,决不是人要盘过墙头,脚急走二、三步壁侧后,手攀墙头顶。试想能轻功的人要盘过墙头用不用这样走壁侧呢?

  我的水平极低,以上所谈难免有错,恳请看官批评赐教。这篇文章,啰啰嗦嗦,话极多,正合着潮汕一句俗话:“从邏罗谈到猪槽”(“槽”,潮汕读音是,“之涡”的拼音第五声,与“嗦”、“多”叶韵)。

    50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