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

彦刚分享

  道与德是人修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指导太极人悟拳、习拳的原则。只有做到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才能够体道合德;只有明晰正确的太极拳理,才能参透与练出“真正”的太极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欢迎阅读。

  老子“三宝”与太极拳的联系

  慈

  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是处世的一种慈爱、仁爱的态度,更是一种境界,有慈爱、怜爱、博爱、柔和等多种含义,是大道的养生之功、修身之德和“以柔弱胜刚强”之用在人身上的体现。

  首先,“慈”表现为博大和从容的胸襟。用博爱去对待所有的人和物,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可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内炼自身,向外奉献爱于世界,使得心胸更加开阔,能宽容、包容地对待身外的一切。试想,有此等胸怀之人在练拳时,胸中自会生出一团和气,方可心无旁骛地进入太极态。这是唯利是图、睚眦必报之人所永远达不到的练拳之境。

  其次,“慈”在行为上表现为善。善是求和谐,求自身和谐、与别人和谐、与人类和谐,同时也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善就是用公平、公正的立场和态度,视万物平等,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谋求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同样的,太极拳也是讲究动中求静、动静结合、连绵不断、刚柔相济、阴阳协调、形神合一的和谐运动。其符合并综合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等等理论于一体,与大自然运行规律相吻合。太极拳运动不是硬碰硬的运动,而是练身、练气、练神的高度和谐的身心整体运动。是在神识(大脑)的精微控制下,形体、呼吸、意识三者密切配合的全身运动。从而改善并提高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等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起到保健与养生的作用。只有用意不用力、自然呼吸、中正圆活、虚实分明地练拳,把“起、承、开、合”贯穿始终,逐渐消除疾病,获得身心健康,方可亲身体会到和谐之韵。

  再次,“慈”是指真诚,对未来充满信心。现代人生活得比较浮躁,对成功的追求太过刻意,如果稍有不如意,就会因而抑郁消沉,更无法得到成功,练拳亦是如此。应在掌握习拳规律的基础上,把心放宽、放松,练功不贪多,每天积累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由量变产生质变,这样功成则是自然而然的。在练拳的过程中去体悟,适时地把握好尺度,量力而行。用淡定、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拳”,真正做到“我练拳,而非拳练我”,这样将收获良多。练拳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即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初学练拳时,先求姿势的开展,用来松开筋骨,舒筋活血,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体质增强后,练拳仍要求松,不可使拙力,要深入研究紧凑合一,在外能筋骨肉合一,在内有精气神相合。方达内外兼修,并体会动静变化、阴阳平衡,使之“一动无有不动”,处处是中心动作。在此“紧凑”的基础上得以健身,并深入研究体用为何,此乃臻拳境之缜密。

  最后,“慈”还有柔和、内敛的意思。用柔和来修炼自己的内心,用内敛来使自己安静下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化解。太极拳的运动,亦是柔和、内敛的运动。太极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其并不是手足上的动作,而是腰腹上的动作。如果只是单单地专注于手上的动作则是习练太极拳的

  一大弊端。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是起于腰,而带动全身同随而动的。因此在外不必用拙力,要极其柔和;在内则要求延绵不断地增长沉劲,且“神宜内敛”。全身的运动与柔和的运动皆是自然的趋势,同时,配以自然呼吸、静心凝神,用意将精神收敛入内,使内外相合,从而进入忘我的拳态。如此打拳,可大量出汗但心不剧跳气不喘乱,呼吸平静柔和,使全身处于此种活动状态中,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均匀地周流全身经脉,使经络畅通,祛除病痛,达到身心平和健康,更有益于养生。

  俭

  “俭”,一是指俭约、节俭,是一种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是陶冶人性情的方式。其不仅指在物质生活方面要节俭,更表现在对待一切事情上,都要“俭约”。比如,在饮食上“俭”,可以养脾胃;在欲望上“俭”,可以养精神;在言语上“俭”,可以养足真气、减少与平息是非……在太极拳修炼当中的“俭”,则是少、精、通之意。太极拳艺博大精深,派别繁杂,每派套路之众更可谓恒河沙数,习拳者要想尽数掌握之,即使穷其一生之精力也无法完成。现在有很多人追求学拳套之众,并以此为荣去炫耀,殊不知,此乃“拳篓子”之所为,与修炼无益。

  二是有节制。节制应该是聚敛精神,储蓄能量,等待时机。节制自己的欲望,用“思想”去武装头脑,运用才智去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才能从容地面对、化解危机。表现在太极拳上,即为守中用中。“守中”就是不丢不顶,中和不偏,以动态的静制对方的动,达到自身的平衡。“用中”,是己始终保持自身的“中”,用“听劲”随彼之变化而在调整中继续“守中”。如果彼方开始进攻,己则破坏对方的。“中”,使其失“中”、失重而倾跌,即破坏对方的平衡。

  三是“理财”与积累。是说不可去透支、浪费钱财,不可去随意挥霍,要懂得合理规划、合理投资,合理调配。在练拳上,则表现在以养为主上。古人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的过程就是积极的休息,如果有人把练拳当成劳动,那就是伤而非养。练拳不养即伤身,不养即百炼功不长。练拳得法本身就是养,养内气、养精气神。养是多方面的,行住坐卧都可练,并要恰到好处。太极处处以意气为主,使五脏、经络、筋骨髓产生能量,从而在技击中发挥很高的效能,无坚不摧;在养生上,获得身心康健,得以不断地储蓄生命元能,求得延年益寿。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并非不为,而是不妄动妄为,是“为而不争”,即谦让、退守,是为了进一步前进,是为了拥有更广大的空间和舞台;不是不进取,而是为了以退为进、为了高质量的进取;是为了能够达到为天下先的目的,而先静观其变,到了瓜熟蒂落之时才果断地行动。

  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标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不敢为天下先”则正是太极拳攻防之道的战略思想和技术应用的精义。太极拳以不主动进攻对方和“后发制人”为原则,刚柔相济,讲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通过时时自我检查、自我审视,找自身的缺陷改之,找对方之弱点准确地攻之,以己之优势对待彼之劣势,“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当然必胜无疑。“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虽然拳术在攻防较技时,有闪展腾挪、踢打摔拿等变化万端的攻防招法可用,但“粘走”之法即是贯穿于其始终之理。用谨慎和退让的态度不单单是为了把握自我,也是为了能清醒地观察对方,以主动的方式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切服从对方,“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把彼施于己之攻击力如数“化”还于彼方,出其不意,方可得最终的胜利。

  综上所述,太极拳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有其强大而独具特色的技击魅力,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道家思想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太极拳修炼的实践又正好印证了道家思想,老子的三宝即是其精髓之所在。因此,深入研究探讨老子的三宝与道家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更有助于指导太极拳的修炼。太极拳的修炼侧重于人的身体本身,其独特高效的养生功能使太极拳成为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运动形式。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我们不断去杂取精、不断提纯,将身体炼成一个高度协调统一、通体灵活的整体,使身心得自在,使人与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和谐共存。此为太极拳修炼者所追求的最高拳境。


太极拳文化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2.太极拳理论十篇

3.太极拳的历史

4.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

5.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403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