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

书荣分享

  我们都清楚,一个孩子是否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传统文化常说百事孝为先,那么除了孝道,还有没有其他联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我们先看看重要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看法,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庭。所教育的对象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也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和我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可以认识为怎样做父母,怎样做儿女。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上任后第二天,便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那么未来确保让家长和孩子成长的更好。相应设立了对家长的教育课程,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

  曲阜孔子文化学院的一篇文章叫做《古人教子五大法宝》里面讲古代家长把家教当作一个终身的事业来做的。那么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比任何一个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1.2家长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就是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家庭教育,这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也是我们选择的最好办法。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一个三观不正、教养不好的母亲,会把坏的教养遗传给孩子,这种负能量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足以摧毁一个家庭。

  今天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一定有一些家庭主妇吧?为了照顾老人、陪伴孩子放弃工作,把教育子女作为一生的首要事业用心去做。其实这是极为正确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的心理嘉宾黄菡在读者上有一篇文章,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最好的成功就是成为贤妻良母。”母亲也是一项事业,家庭教育也是一项投资。做母亲是上天赋予女人的一项权利,做好母亲是女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了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做一位智慧的母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清华大学一位女教授曾经在某期电视节目中演讲时说:“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位家庭主妇。”

  当人的眼界境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看问题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实质性的东西就会被深层次的挖掘出来。做为家庭主妇不仅能提供可口的家庭用餐,还重在教育和培养懂事的孩子;还要会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建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搭建友好的家庭往来;并且要树立良好的父母形象。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一起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着,为家族的兴旺,国家的兴旺尽职尽责。

  1.3.我借助今天的课堂将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感受和我自己所受父母的传统教育的经历与大家进行交流。当我看到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为我父母的传统教育方式点赞,并转发我在美篇里的家教感悟的文章时,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坚持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学这些 ? 我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肯定的说,就是要在这个钱权世俗的社会里,让自己的精神在文化上和行动上找到自己的根与魂。

  二,其次用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学习家训家风是当前国家提倡和盛行的做法,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国家提倡,那么家庭就要学习传统文化用于家庭教育建设,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家庭教育里是极为正确的,

  2.1一方面国家在提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都习惯收听手机版的《新闻早餐》 3月30日《新闻早餐》国内头条就是报道习近平主席关于家风家教的强调和重视。新闻里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2014年3月,习近平重访兰考时会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二女儿焦守云对总书记说,“我们一定继承好父亲的精神,把家教家风一代代地保持传承下去”。总书记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家风,好家风。””

  2.2.2007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也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也是提倡全社会学习八荣八耻,我记得,那年我非常荣幸的作为市民代表在东方红广场的主席台上讲话,向全市人民发起倡议学习八荣八耻,那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家庭,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3另一方面社会也在提倡。近期《兰州晨报》开展“祭先祖,忆家训”互动征集活动,看到好多人积极参与,纷纷投稿,将一些非常好的家训家风刊登在每天的报纸上,让大家互相学习。大家在写,我也在写,所以说我们这里讲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性,不只是我们在讲,而是国家在提倡,社会在弘扬,全员在学习。

  三,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的背诵、学习都是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喜欢,在从小的游戏和接触中慢慢理解,渗入到他们的言谈举止当中,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起到了作用,所以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是极为方便的。

  3.1.1纵观古今,我国多少仁人志士的家庭,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教他们念叨一些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伴着经典边玩边学,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兴趣。

  3.1.2而对我来讲,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也是小时候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一个是爷爷和父母给我们讲的故事,一个是模仿哥哥姐姐的样子学习。小时候可能不知道啥叫”芦衣顺母”可我知道被后妈做了芦花棉袄冻得发抖还乞求父亲留下后妈的闵子骞,记得他说过的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类似这样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所以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抓的越早越好,从幼时就开始教育,尊敬父母,和父母说话,必须轻声细语讲清楚,不得大声;待父母召唤,立马答应,声落人到,不得拖延。让《弟子规》中的“出必告,返必面”从小养成一种习惯。

  3.1.3古圣先贤选取故事、警句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教材,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

  所以说用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是一种游戏化教会孩子认知的过程,是很方便的。

  四.既然传统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有这样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于家庭教育当中。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4.1.为人子女我们首先学。

  4.1.1.首先从书本上学,

  4.1.1.1那就从中国孔子研究院杨院长的《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学起,这是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现实实例增强了可读性,可以让我们在比较轻松的阅读学习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

  4.1.1.2学习《弟子规》 如果孩子有叛逆、好动、沉溺网络,不愿与人交往的表现,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弟子规》上开始学。学习《弟子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性,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做起。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礼仪的好处,利人利己。

  学习《弟子规》和其他传统经典,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样的孩子人见人爱,将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4..1.2其次,从古人身上学,从父母身上学。学习古圣先贤的孝德礼法,把正确的家教传承下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积极发挥父母在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一位优秀的父母,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我认为对于家教的传承,就是念着父母的育儿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同时培养子女的时候回头报答父母的恩。把父母的优良美德代代相传,把子女的品德行为时时关注,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我们的责任任重道远

  4.1.2.1首先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一个字“孝”。

  所谓孝:就是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基石。古圣先贤不约而同地提倡孝道,因为孝道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候,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先考察的就是孝道。

  《二十四孝》大家都很熟悉,里面都是讲孝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学。

  《孝经》里有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孝道的出发点就是要注意保全自己,身体发肤都是受之于父母的,不要使其受到伤害,照顾好自己也是对父母的孝道。

  《弟子规》讲:“兄弟睦,孝在中”。意思就是兄弟姐妹和好亲近,孝道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兄弟姐妹互助互爱,没有冲突和纷争,父母心里自然就高兴,父母高兴,孝道自然就在其中了。

  我的父母对我在孝道上说过的一句话,我始终铭记在心。出嫁那天,母亲对我说:“对待公婆要像对待我们一样好。”这句话我牢记心头,时刻提醒自己,在近20年的时间里努力去做好,我的好换来了公婆的好,我和他们微笑说话,他们待我和颜悦色。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老人们常说:“若是娶媳妇,看女先看妈,妈贤惠姑娘差不到哪儿去。”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母亲对女儿的品行起决定作用。人生来世,别人的话可以不听,我坚信父母的话一定要听,听他们的话可以让自己在漫漫人生路上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一生幸运。

  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往往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也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4.1.2.2其次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二个字“悌”

  所谓悌:就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有爱,互相帮助,对待朋友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互相谦让。

  《弟子规》里讲的“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

  4.1.2.3第三,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三个字“忠”

  所谓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古有“岳母刺字”讲的就是“精忠报国”。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作为母教典范,她熟读“贤文”,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还要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聪颖的岳飞渐渐领会了其中的道理。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格外严格要求自己并学得一身好技艺。

  我们要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对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4.1.2.4第四,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四个字“信”

  所谓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不敷衍了事.

  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真实的,不虚伪的,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

  人无信不立,儒家把“信”作 为立国、治国的根本。历史上公认的“信”的代表人物是秦末汉初的季布。

  季布,楚国人。性情耿直,为人仗义,乐善好施,只要他答应的事,无论困难多大,都设法办到,成了汉初诚信典范,受到民众广泛推崇,成语“一诺千金”和历史典故“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来源季布的故事。好人有好报。季布原在项羽手下为官,曾献策几次击败刘邦。刘一直怀恨在心,一心想治季布罪,后经许多达官贵人说情,刘邦不但没给他治罪,还让季布当上了河东太守。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一辈子不说谎话。

  我的父母哪怕所谓善意的谎言我们都不可以说,说谎就是大错,家里不管是谁,说谎就要受到惩罚,要么一顿棍棒;要么头顶煤砖跪下反省;要么不让吃饭饿肚子。如此严厉的惩罚,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触犯。养成习惯,我们不管之后到了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组建家庭,我们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

  4.1.2.5接下来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五个字“礼”。

  所谓礼:就是礼节,见到人要有里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见到老师父母客人都要有礼貌,不但表面上要敬,心里更要恭谨,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礼”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讲究礼仪,礼节,礼貌。

  还有小朋友们在上一年级的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也讲的是有代表性的“礼”。是礼让年长的人。

  大家都知道有句话这样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就是说,“礼”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多么重要。

  《论语》里的一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是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待人接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我的母亲用行动恰当的诠释了这深刻的道理。总是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客人。

  小时候在那困难的日子里,吃肉是最高兴的事儿,每年到了春节,母亲将年事准备的很丰盛,糟肉肘子皮冻子、包子饺子肉臊子、鸡肉羊肉带鱼肉、酥肉丸子大烩菜、花卷油饼臊子面……准备这些不是我们吃的,而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因为爷爷和我们在一起生活,所以每年春节家里亲戚来的格外多,都是来看望爷爷的,从初一到十五可以说整个正月,都是“门庭若市”

  在困难的年月里尚可那样待客,总是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客人,这也是母亲坚守一生的待客之道。待人有礼貌,不分身份地位的高低,一视同仁。

  4.1.2.6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六个字“义”

  所谓义:就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作为一个讲义气的人,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说到“义”历史上就是关羽了,与三国蜀国皇帝刘备结义兄弟,义薄云天,终身追随刘备,威震华夏。但曾兵败暂降曹操,期间,曹操恩宠有加,欲收为己用,关羽终不为动。得知刘备消息,千里走单骑投奔兄长,终成大业。关羽义重于山,为后世景仰,尊为“关公”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颇喜欢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所说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我的父亲几十年来,无偿治病救人,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来我家找我父亲看病,他给好多人治好了病,却分文不收。有时候想想,在这个社会里还有像父亲这样的人吗?父母助人为乐,就是郭明义说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4.1.2.7第七,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七个字“廉”

  所谓“廉”就是廉洁,有廉洁的人不论看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被人民亲切的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他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4.1.2.8 最后,我们要学的就是《八德丛书》里讲的第八个字“耻”

  所谓“耻”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能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

  学生穿衣服,行为举止言谈都要自重,不能露背,露脐,这样都是不雅,就是没有羞耻感。

  今天和大家探讨的是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意义,我之所以要说到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是因为父母是我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我出生在一个孔孟遗风,有着书香气的家庭。 父母给我的嫁妆不是金钱,而是教养。他们将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用语言、用行动教授与我,对我在以后学习传统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母让我清楚地懂得,我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得当,以德为本。让我知道学习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修养,对家庭的爱护,对孩子的教育,对工作的责任都发挥了作用。

  4..1.3第三,就是学习我们身边的人。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身边的孝老爱亲,学习我们身边传统文化践行者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家庭,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同时影响我们身边的人热爱传统文化,做好家庭教育,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4.2学会了就用。那么我们作为父母,怎样教育子女呢?

  .人一生,与我们最亲密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家,所以自古以来老祖宗就非常重视我们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孝经》里讲人类繁衍,一是把生命传递,二是把孝德传承。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将祖先的孝德礼法言传身教于我们,让我们懂得了人间美丑,分辨出世间善恶。我们要将父母身上固有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不能让这样的美德断在我们的手上。

  说到教子,古代历史上教子典范莫过于孟母了,“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4.2.1《论语》里孔夫子回答学生什么是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想要站起来,先要帮着别人站起来,你想要有所成就,那就先要成就别人。彼此共情,相互温暖,这就是仁。

  其实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的教育着想,家庭教育里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最重要,要想自己的家庭幸福,儿女成才,就要静下心来,好好培养孩子,不能只顾自己的工作事业,只顾自己的前途,而是要用心的去教育孩子,甚至舍去自己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得到温暖、懂得道理、安心学习变得更加优秀。孩子教育好了,才能确保家庭幸福,和自己晚年真正的幸福。

  4.2.2我们所面临的家庭教育与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所不同,应为我们面对的是独生子女,我们承担着最大的风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把传统文化用运到家庭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

  从古到今,中国人讲求多子多福,人类发展史上所有的人都有兄弟姐妹,一起吃喝,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唯独这独生子女时代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缺失了这些陪伴。所以独生子女这一时期的教育,首先父母的陪伴必不可少,确切的说主要是母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这一点我感同身受。

  我记得小时候的某一天,哥哥姐姐都放学回来,每个人一进门就喊“妈!妈?妈……”无一例外,可那一天大家都没有得到母亲的“嗯!”那一个让他们爱听、让他们安心的字,在那一天却让他们失魂落魄,不知所措,没有一个去写作业的,哥哥姐姐领着我围坐在大门外的小石桌上,眼巴巴的看着马路上的人来人往,盼着眼睛里妈能忽然出现,看着一辆一辆的公交车从眼前驶过,我们会随之眼前一亮然后又是失望,可怜巴巴的盼着等着妈回家。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和姐姐抱着小猫相互偎依在一起的情景,我们没有说话,各自心里都想着妈,睡着的时候眼角上都挂着泪珠……就那一天的滋味,让我们兄妹五个一辈子记住了,身边没有妈在的日子简直就像天上没有了太阳,一切都失去了光芒。那天母亲是有原因不辞而别去姥爷家了,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回来了。当早晨醒来,妈出现在我们眼睛里的时候,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天空是那么的晴朗……

  那么要弥补这一缺失,必须就要有舍。舍弃自己的时间,舍弃自己的工作,哪怕舍弃自己的事业,来弥补孩子的缺失,让他们不独享,不独霸,不独居,不独孤……

  4.2.3大家都知道孝顺父母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说我们孝顺父母要抓紧时间,不然父母老去会离开我们了,没有进孝的机会了。

  其实,培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18岁以前,甚至最关键的时间是3到15岁,12年时间,也就是说,这12年孩子最需要你。如果陪伴教育到了16岁,孩子上了高中,就已经有了自己分辨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我们到60岁退休,工作的时间还长呢,我们要清楚,我们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更要清楚,我们只有一次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机会。

  4.2.4《孝经》里有一句话“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意思就是不能因为努力工作,打拼事业而顾不上侍奉父母。我想在这个“父母唯一,孩子唯一的独生子女特殊时代”给这句 “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 接一句,“岂可重前途而轻子女“。

  在这个号称“女人半边天”的时代,人人都想做女强人,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为了追求所谓的独立,放弃了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把孩子托给了一些“高质量的教育机构”,总之就送到花钱越多,就认定教的越好的地方。结果,孩子到了初中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家长们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是独身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和交流,缺失了成长中最好的伴儿,父母忙于工作不能及时关心和照顾。往往很多时候,当他们有话想说时没有人交流;有了成绩与人分享时没有人关注和鼓励;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及时帮他们解决……他们无助、他们孤独、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也不懂感恩……

  教育孩子的时间性很强,就那么几年,过了时间就已经无法挽回,花再多的精力去弥补已经毫无意义。就如同孩子10岁的时候喜欢一件玩具,当初没有舍得买,到了他20岁,买给他,他还会喜欢吗?还有意义吗?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99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