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有什么含义
练习过太极拳的人应该都有听说过四两拨千斤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四两拨千斤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有什么含义么?下面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含义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四两拨千就是对内功深者以综合的优势控制对手后,从心所欲的潇洒境界的描述。但后来不少太极拳著述却舍本求末,沉迷和沉醉于对这一境界的描述,而对如何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就像仅描述小牧童和农夫只凭一条小小的系着牛鼻子的绳索,就能轻松自如地控制和驾驭有千斤力的大水牛,却不去介绍为什么要穿牛鼻子和如何穿牛鼻子,使后来者面对强大的大水牛不知如何下手控制,只好望牛兴叹了。由于这些太极拳理论的偏颇形成了一个误区,不少初学者误以为练了太极拳就能够以力小打力大,以弱胜强。一些传授者也着意夸大巧的成分,将学习者引至神秘化的岐途,而不是走踏踏实实练功夫的路。这样到头来一事无成,严重影响了太极拳技击术的发展。 其实在任何对抗中,最终都是强胜弱败。太极拳作为竞技武艺与人对抗时,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所谓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之说,是有条件,有前提的。下面对此作详细分析。
先谈谈强弱含义。强弱是笼统的概念,从武术竞技上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强壮与虚弱,年轻与老者是体质上的强弱;勇敢与怯懦是心理上的强弱;善变与不善变,懂不懂劲是技巧上的强弱;反应敏捷与迟钝,手快与手慢,发劲时威力的大小是技术水平、素质上的强弱。以上是从静止意义上讲强弱。从动态的角度看,强弱又是一对矛盾,是相对的,可转化的,上述几个方面的强弱,在一定条件上都可以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比如四两与千斤之比,前弱后强,自不待言。但当四两能够拨动千斤之时,它已不是表态意义上的四两,而是处于控制地位上的四两;要控制的千斤也不再是静态意义上的千斤了,强弱在这种条件下正好易位。弄清楚上述强弱的含义及转化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理解太极拳运动中强弱的本质。
实质上太极拳与其它对运动抗项目一样,也是刻意求强 ,只不过它的训练方法独特而已。它很讲究积柔成刚,注重内壮功夫和发挥人体潜能的练习。这是一条以弱变强的极富成效的途径。学习者能明此理且不断揣摩,坚持不辍,就能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功成之时,自身的弱点诸如体弱力小将得到克服,强大的内劲质量及纯熟的技巧将取而代之,从而成为整体上的强者。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可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否则是不可能的。尽管从力学原理上讲,利用杠杆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但竞技的对方毕竟不是千斤重的静物,而是运动着、变化着、时时威胁着你的强敌。这时你想用柔化解对方,贴粘住对方,以控制对方的变化,然后伺机击之,若自身没有足够的内劲是做不到的。要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得千斤力,这就是必先自强然后才能胜人的道理。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强不是单纯体格的强壮,而是包括内劲、技巧和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势。其中练就强韧的内劲是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太极拳家晚年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但与人推手时气若磅礴,加上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搭手就产生一种巨大的威慑力,就像将牛鼻子穿上而控制住对方,任凭对方身强力壮来势凶猛,也不能摆脱处处受制被动挨打的地位。他们靠的就是综合优势。如太极拳名师陳照丕、陈发科、王西安等,常常是一搭手即以强大的内劲令对方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或者一接手便把对方抛出,充分体现了一个强者的实力。正所谓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实现强弱转化的另一中表现形式,是要善于掌握时机,创造条件,使对方强变弱。比如,巧妙地运用粘化,转化对方的来劲,破坏对方的平衡,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然后击之。或者用串劲锁住对方的劲路,控制对方的重心,即所谓擎起彼身借其力,使其由强变弱而受制于我。正如牵牛要牵牛鼻子一样,用串劲串住了对方,使他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弱者,处处被动挨打的地位。
太极拳缠丝劲练习
太极拳之所以异於其它拳术的,不在於动作的缓慢,因为太极拳也有动作快的时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劲的柔和,因为太极拳也有手法用劲刚的一面,其不同特殊的是一种运转螺旋的《缠丝劲》。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动作是走弧线成圆形的,但是单纯的弧线圆形是没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圆圈之中,蕴藏著一种好像螺丝似的旋转劲道,才能称之为《缠丝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太极拳的能够以小力胜大力,以慢制快,全在於有了缠丝劲。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的练法,陈王廷的《拳经总歌》开首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丝我皆依。」就是指这缠丝劲。就像郑多燕减肥舞一样,需要动作连贯。
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是《顺缠》,由外往内转而向後退的是《逆缠》,因之缠丝劲在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著;因为各手的动作动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这是根据陈鑫的分类。《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是依照拳势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说起来有这些分类而已。
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的法门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气就是平素练习拳架锻链出来的内劲,内劲发源於丹田,动则劲由丹田而发,静则劲归入丹田。由内而外的《顺缠》,内劲随著动作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与两足尖),由外而内的《逆缠》,内劲又随著动作循原路运转而归入丹田。《顺缠》大部是蕴藏於棚劲之内,是属於呼气、发放;《逆缠》大部是蕴藏於履劲之内,是数於吸气、蓄放。
太极拳於对敌时,搭到敌方能够随屈就伸,能够避实就虚,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拿住对方不能转动,进不得进,退不得退,都是缠丝劲的妙用。陈鑫说:「要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则已,如黏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则已,如既黏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黏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要紧要妙诀也。」
由此可知缠丝劲的奇妙,至於操练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除走弧线的圆形外,四肢和身体各部都像螺丝般的旋转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无数的圈;做起来是非常错综复杂,非笔墨所能尽述。至缠丝内劲的运行,如陈鑫所举《懒扎衣》右手例:「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手太阴肺经穴,在乳上第三穴与第四穴之间。)踰青灵(手少阴心经穴,在肘上三寸许。)冲少海(手少阴心经穴,在肘後五分处。)经灵道(手少阴心经穴,在掌後一寸半处。)渡列缺(手少阴心经穴,在腕侧一寸半处。)至中冲(手厥阴心胞络经穴,在中指尖端。)少冲(手少阴心经穴,在小指内侧。)少商(手太阴肺经穴,在大指端内侧。)诸穴止。」是由内向外转翻的顺缠丝劲,上述经过各穴,亦不过说一大概,实际操练起来是视功夫的浅深,由粗而细一层深一层,所谓沿路缠绵,极其细致。
《缠丝劲》在基本实质上:
分为《顺缠》和《逆缠》,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顺缠,则右足亦为顺缠,如果手是逆缠,则下面的足亦是逆缠。因之在全套拳架动作中,随著缠丝劲变化复杂,但是手足的缠丝,总是一顺一逆,或是双顺,或是双逆,只有此三种情形,但是此三种缠丝,在全套拳架中不断地错综复杂变化著,绞来绞去的运转,连贯地缠绕著。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缠丝必须要分别上下相顺,不容相逆;如果发现了相逆,那劲道就别扭不顺,这是检查走架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和标准。
手足顺逆缠丝劲的辨别,最简明的标准是,手心向外转向上是《顺缠》,手心向内转向下是《逆缠》,这是手的顺逆缠丝;膝盖往外转为顺缠,膝盖往内转为逆缠,这是足的顺逆缠丝。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有什么含义相关文章:
5.太极拳之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