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外相融的境界
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也是一项对称运动,太极拳内外相融的境界你了解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内外相融的境界。欢迎阅读!
太极拳内外相融的境界
习练太极拳要有一种整体观念,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与外家拳不同,太极拳内外双修,这是外家拳没有的特点。
很多人理解其根在脚,是脚使劲蹬,腿使劲蹬,腰使劲顶,全理解错了。所以这里面的内外相合,是你的内气沿着你的经络走向形成相合。
太极拳讲“松、散、通、空”,到了全身空透的阶段,就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内气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能畅通无阻。所以,真正的内外相融,是内与外完全没有界限,才叫相融,内与外合而为一.这时你的体会和感受就不一样了。
学习太极拳前,要排空思想杂念,静心习练,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空的境界,达到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现在你们虽然经常有没有身的感觉,但是还是假象,自己感觉得很好,可是别人一模你,你的手还在那里,身体还在那里,这就是没有融。
真正到了内外相融的阶段,是别人无论怎样摸你,攻击你赌,都让别人感觉到是一个虚空的存在,要摸摸不到,要攻击攻击不上。但内外之间的种种变化,却又是完全为你所控制。
太极拳讲内外相融,还有一个自己和对手融为一体的问题。在实际应用时要有与对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变化和感觉。
练习太极拳的内外相融,可以使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功效。
自己身体的身体内在气势所产生的运动变化可以控制身体周围的变化,这样人家一接触你就好象掉到深渊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将外面的东西拿进来,里面的东西同时松出去,这就是内外相融。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精气聚集到了“内得”的程度,就能“博气如神,万物备存”,从而“遍知天下,穷于四极”。
此外,练太极拳体会内外相融,有一个讲法大家要认真体会,这就是“触觉要柔,流水穿堤”。意即在接触外面的人物和事物时,要能够和内里的脏腑经络交会流注相联系。
换言之,也就是要将外面的拳脚运动、姿势架子的操作和内里的吐纳呼吸,分经的运气循环统一起来,内个一致,则不论触觉到外来人物袭击或者风寒病魔的侵犯,或者触觉到内里脏腑的气脉阻碍,都可用内劲进行流水般的冲击。
太极拳的呼吸是沟通太极拳内外的一个关键,呼吸又是一个功夫不到不能体会的问题,因此开始学拳应该自然呼吸。太极拳的呼吸,在内劲的培养中扮演的是橐龠的作用,也就是内与外之间的风箱的作用,太极拳讲内气鼓荡,就是要靠呼吸去鼓荡。
但是,如果我们内劲未能练到相当火候,一讲呼吸,就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肺功能的呼吸之上。而且,没有一定程度的内劲,我们所讲的橐龠又去鼓荡什么呢?那只是烧干锅罢了。
太极拳讲“呼吸通灵,周身无间”,是需要内劲达到相当程度才能体会的境界。道家内丹修炼所称之“橐龠”,是指人的肺与丹田之间犹似存在虚空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为道家秘传之关窍。
道家内丹修炼的观点是,人在胎儿时期,此橐龠相通上下,连接脐带,从生母呼吸受气,那时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并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气脉息息相通,谓之胎息。
到了十月胎圆,婴儿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呼吸即上连于口鼻,变为肺呼吸了,橐龠管失去作用,逐渐迷塞了。道家的内丹修炼,遵循老子所言“天地之间岂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要通过修炼,重新接通橐龠,接通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
太极拳呼吸,走的是内呼吸之路。在道家丹书中,称神为火,而呼吸之气则为风。所谓“起巽风,运坤火”,就是指以火炼药时要借后天呼吸之气的鼓荡作用,故称呼吸为橐龠。
此外,在人类的呼吸之中,毛细血管同样扮演着重要作用。而太极拳的运动,就是能够达到毛细血管更加扩大,增强其舒缩功能,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加强,使心脏得到很好的营养。
在肌肉1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有2000条毛细血管,在安静状态下约有5条毛细血管有血液通过,而当练太极拳时,则有约200条毛细血管打开来使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练拳到了一定阶段,会感觉到皮肤会有扎痛感,摸上去又不是真疼的感觉。
当我们达到内外相融的阶段时,全身毛窍开合,舒畅无比,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内劲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往来自由,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扮演小心脏的角色,渗入、溢出神意气,内劲在体内广泛高速地交融,使人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相通无碍,天地之气归于我身,气势松散而发,磅礴雄武,却又如沐春风,一身舒适。
太极拳内外相融的口诀
(一)以外引内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外面是肢体的屈伸,内里是以意以行气;是以外动来引内,又以内动来引外,内外相互引发的,以达内外合一。
陈鑫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余师?陈发科福生先生亦常言:“内不动,外不发。”太极拳的锻炼方法是每一动作,先要意动,再是气动,然后形动。
当意、气、形可以融会贯通的时候,说明你的太极拳已经练到一定火候了。
初学时对于用意行气,一片茫然,仅能手足照样比划运转,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渐渐正确;姿势正确后,操练既熟,应当注意开合,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开的动作形于手足为顺缠,合是逆缠;手足的缠丝,引发内劲。开的顺缠,内劲由丹田达于四梢;合的逆缠,内劲由四梢回归于丹田。
外形之开合与缠丝顺逆既明,进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气之形于外者,开者为呼,合者为吸,内则为横膈膜之升降;再进而注意虚实,虚实是意之显于外者,内则为内劲运行之轻与沉。
此形于外的开合、呼吸、虚实,是引内之缠劲达于四梢与回归丹田,横膈膜之升与降,及内劲之轻与沉;同时此外与内互为因果,相互为用,以至内外合一。
在此,也需要将之前的心法运用好,做到运用自如。
(二)由内及外
打拳练架,熟练既久,动作轻缓,缓能生柔,柔至极,刚自生。刚为实,柔为虚;实为开,虚为合;开为呼,合为吸;均是显于外者。
蕴于内者是虚为内劲之轻,实为内劲之沉,是为用意;吸为膈膜升,腹部微收,而气聚于丹田;呼为膈膜降,部份气由鼻出,部份气沉入丹田(脐下中极穴),部份气流行于中丹田(脐部神阙穴),小腹自然外鼓,是为行气;开为内劲出自丹田运于四梢,合为由四梢回归入于丹田,是为练形。
以意行气,带动外形,同时外以引内。外之虚实、呼吸、开合,相互与内之轻沈、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内,由内及外,内外兼练,总归以意,内外合一,表里一致。
心静则意专,气敛则神舒,因之打拳要心静气敛。用意要心静意真,行气要呼吸养气,练形要运动肢体,学者能够做好静和动的姿势要求,并且做好内和外的动作要求,那就能把握着太极拳的锻炼方法,但必须依照一定的步骤渐进,始能逐步有功,以至于成。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的锻炼,横膈膜升降的腹部呼吸,对于腹腔和肝脏使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助于输送血液与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
陈氏太极拳独特的缠丝劲的练法,极为细致的,使内劲的从丹田达于四梢,再回归于丹田,是循人体经络自然的路线,对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是极有效果的。
同时在技击方面主张劲由内换,内不动,外不发;内气潜转,外发则无坚不摧,使技击达到最高的境界。因为太极拳是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所以能够流传不替。
怎么练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一、圆转缠丝内外相合
太极拳的外在特点是什么?太极拳的外在特点就是圆转缠丝。
圆的内外相合求达最为不易。因为外形有复杂的大圆,而内动是转小圆。圆与圆要有一个转折点与圆的连环相扣。如果导向不好,动作只是外形的圆转,环环不能相扣。求达内外同步圆转,应注意:圆的中心确定;圆转的起点、止点、转折点;圆转的顺、逆时针方向;小圈旋转的顺逆缠丝劲。这是内气与外形配合的关键。先定始点,后定方向,再定圆的大小,然后研究气流的通畅。
例如:“云手”动作,云手有动步云手与静步云手;有大云手,也有小云手。它是两手在身体两侧交替划侧立圆的拳势。要注意意导内动,分清主次,根据外形的旋转缠丝,应先注意右手划顺时针圆,左手划逆时针。
再注意大圆圈中的小缠丝的顺与逆缠丝转点,配合呼吸促内气的外出与回收。配合下肢移换重心,下肢也不断缠丝,促内气导入脚底,立地生根,求大地反作用力。
先练习大云手,后练习小云手。内气由丹田运出。进入轨道促导外形起动,以腰为轴,双手左右缠丝,松肩旋臂,沉肘松胯,圆转相合。然后,出方点打发劲的练习。努力求达圆方辩证。
歌诀两手转环东复西,两足横行步法奇,来回运气恒不已,双悬日月照乾坤。
二、松紧的内外相合
拳论日:“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灵在中。”拳理强调放松求劲,放松练习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能松能紧才为太极,爆发力产生于松柔的弹力,先松后紧的顺序是科学的,它可以排除人们共性的僵劲。这需要很长时间磨练。求紧缩是比较好做的。但是,瞬息的松紧是不易完成的,非功久才能随心所欲。
练太极拳进入辩证的“柔刚相济”、“忽隐忽现”阶段,求高度的放松和高度的紧张,始终能交叉着进行是不容易的。对立统一表现在松紧方面的人并不多。只有在意导下进行放松与紧张的训练,才能求达。这种功夫才能经济用力。
练拳时要细心指导动作的处处放松。松腰松肩松胯,更应注意内脏的放松。松腰是关键,只有放松练习,劲才能合住,柔劲才能求达,不会放松,就合不住劲,就会出现动作僵硬、停滞、呆板,呼吸不自然,胸闷心烦,肌肉长时问紧张,动作涣散。
打好松柔基础,还应该研究怎样内外同紧。当劲合为一体的瞬间发放时,要有意控制自己从头到足,要有整体紧缩,将力度疾速有效发到击点。
三、收发的内外相合
收与发的内外相合是太极拳的一个技击特点,外形的收发,要与内脏的收发一致,有时虽外形不动,通过静走内劲,收发不让他知。
例如“掩手肱拳”,当形收时,重心移放在右腿上,屈膝,松胯。上肢虚灵顶劲,沉肩重肘。左手掩护在前,右手握拳,拳心朝上,放在腰间。两肩臂都要放松。目视前方,内配吸气增气,随着外形的塌腰,气沉丹田,将内气都集聚于腹部偏右侧,严阵以待。
发劲时,随外形蹬腿移换重心,借蹬地的反作用力,两胯平行旋转,丹田内气先下行而逆反上输,腰胯也平行加速,内气由脊柱导送至击点,左手先逆缠再顺缠,抓握成拳后快速拉拽催力。右拳顺缠走腰围切线出方劲,内气随形而冲出拳头。下肢变成左弓步时,拳正好打到击点。同时,瞬息问全身合为一整劲,打后随即松开,快速变柔走架。
当代人习练太极拳内外调和的保健养生功效
一、强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取得相对平衡。
心神安定,可使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心气运行流畅,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瘀血。血液通畅充盈,面色自然红润。
心脏不好的人,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加强心脏功能,坚持练习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二、养肝
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从而肝体得养,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土。
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眼神贯注动作,动作圆活连贯,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三、健脾
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势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好比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
心情舒畅,饮食自然更香甜,能源增强,营养会更充足,肌肉便会更丰满,四肢强健灵活,脾气更旺盛,血液充盈。
看了“太极拳内外相融的境界”文章的人还看了:
3.太极拳的内动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