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原理>

如何给语文课文阅读加速(2)

若木分享

如何给语文课文阅读加速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

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 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 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 的必要条件。

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 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这些都为秦国统 一创建了有利条件。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 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他认为: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 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

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 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 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课本介绍他生活于 1409—1066 年间,字明允, 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 “三苏”。除此外,我们查寻资料,可能了解到苏洵其它的情况。比如苏洵

27 岁时,曾应进士考试,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读书,后通六经百家,下笔 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至和、嘉?年间,苏洵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 文章 22 篇上给皇帝看。一时许多学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 章,也认为写得好,奏于朝廷;召试舍人院,他托辞有病,未去应试。于是 朝廷派他作秘书省的校书郎。后来又参与修礼书,写成《太常因草礼》一百 卷。苏洵还作过霸州文安县主簿。有《嘉佑集》。

这样一扩展,就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学史知识。

七步自读法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 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 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

(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

(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

(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

(6)分析写作特色;

(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四步课文精读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 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步,预读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 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 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 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 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 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 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 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 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 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 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 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附:五问自读法

这是由江西陈?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

—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 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 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 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 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 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写什么”

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 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 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

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 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 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 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 猜,分析时孤立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而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 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 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 章的中心思想。

“写得怎么样”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 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 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 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怎样学写”

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 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

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 读促写,逐步提高。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 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 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 授“法”入手。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 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 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问”是 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促“写”。总的来说, 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 具体模式)。随着每一问和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 深入,最后达到完全掌握。而每一问的解答又都把“思”的正确方法作为钥 匙交给学生。第一问的“析题目,抓要素”,第二问的“摸顺序,探思路”, 第三问的“抓关键,想意图”,第四问的“细对比,品词句”,第五问的“想 收获,联实际”,这“十法”便是“五问自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问 都可不断拓展深化。例如“析题目”,通过对小学全部教材的研究,归纳出 “小学课文命题十律”(即:标示叙写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 指出文章线索,揭示范围重点,指明发生时地,设置疑问悬念,突出人物话 语,显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体裁),并探索出与之相应的“析题六法”(弄 清概念,抓住关键,掌握特点,寻底问根,辨体明旨,探路度篇)。学生逐 渐掌握了文章自读法,就是掌握了一种通向高境界的钥匙,手持这把钥匙, 将会终生受用无穷,这对很高学生思维素质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附:钱梦龙“课文精读六步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同志把课文精读概括为“六步法”,这六步是:

1.认读

通过对字词句段的认读初步感知课文。认读的重点是识字、解词、明句。 要能够找出关键性的词句和重要的句子。要能够使用工具书,根据课文的语 言环境,选择恰当的义项,明确词句的含义。

2.辨体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辨明文章体裁。辨体虽然很容易,但它是确 定阅读重点的必要步骤。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方式不一样,阅读的侧 重点也应不同。

3.审题

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题目的含义以及作者命题的意图。题目好比文章 的窗口,审题的过程就是通过题目这个窗口初步透视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 初步理解文章的过程。

4.三问三答

三个问题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 写?”“写了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读记叙文,就应了解文章记了 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表 达了什么思想?等等。“怎样写的”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如记叙文记 人叙事是怎样安排线索、顺序、详略的?怎样描写人物和环境的?等等。这

时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这些内 容凭借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结合起来考虑,探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例如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思,为 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等等。三问三答的过程是由表及 里、由里返表地深思考、透彻理解课文的过程。

5.质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有三种情况:①有疑而问。在三问 三答的过程中,确实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②明知故问。有些问题,原已 基本解决,但把文章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考虑,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 思考、研究,于无疑处生疑。③依据课文中的有关事实,向教师或同学提出 商榷性的疑问。这种提问是质疑的高层次,也是阅读中思考的收获。

6.评析

这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要求对文章突出的特点作出评价,或口头,或 写成评论文章。评析文章,综合性强,难度也较高,能够具体分析一篇文章 并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具备阅读能力的标志。

课文参读法

这是由江苏滨海朱乃勤老师实验并总结的,主要有两种操作方法:比较 参读和归类参读。

1.比较参读

就是在精读某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再参读其它文章,反复比较,找出它 们之间的异同。运用比较法参读,主要要求在阅读时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求同。找出精读文章和参读文章内容、形式上的相同之处。

例如,学《蜘蛛》时,称通过精读分析明白本文采用了生动说明的方法, 获得形象的感受,对蜘蛛的生态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说明的 目的。然后以此文为拐杖,再参读《巍巍中山陵》、《凡乐赛宫》、《珊瑚 岛》、《晋词》等课文,看看它们与《蜘蛛》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从而会发 现,这些文章中都有生动说明部分,从而认识到说明文中的描写主要是起到 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学习杨朔《香山红叶》可参读《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

《泰山极顶》等散文,加深理解作者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写法的妙用,体会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样,既拓宽阔读面,又加深了他们对精读文 章的理解。

(2)辨异。把精读文章与参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时,注重于辨析他们之 间的不同点,相异处。比如学《孔乙己》一文时,先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文 章所揭示的主题,注意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参读《范进中举》,对两 篇文章进行求同辨异,从而明白,两文在主题上有相同之处,都不同程度地 揭穿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腐蚀知识分 子的弊害和罪恶,在刻画人物方法上也有相同之处,都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 对话各具个性。但在刻画人物方法上还有不同之处:《孔乙己》一文主要通 过肖像、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范进中举》则主要采用对比、夸张、 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

通过辨异,不仅从“异”的方面,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精读课文,发

现精读文章和参读文章各自个性,把握它们的特点,而可以从“异”的方面, 更具体,更细致地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而使思维具有丰富性和独创 性。

2.归类参读

就是以某一篇文章为基本篇,通过精读,分析理解这篇文章,然后以此 为模式,去参读,找出与之同属一类的其它文章,归纳总结它们的异同。例 如,学《普通劳动者》时,精读这篇文齐,并找出课本中写人为主的小说多 篇来参读。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老杨同志》、《变色龙》等 十多篇文章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参读,学生归纳总结出了 这些文章相同点和不同点。其它如“写事为主的小说”、“状物抒情的散文”、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小见大写法”的文章、“生动的细节描写”的 文章??都可分类参读,归纳各类文章的异同。

理解教材的九种操作方法

1.整体把握法

即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 体例,做到对教材的学习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如初中 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如下角度去详细地了解,掌握它的特点:

(1)这是一套综合型的语文教材,它的“综合”是如何表现在各个方面

的。

(2)在课文分类上,三类课文在编排上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教学要 求。

(3)在文体的分类上,课文怎样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组成各种训练体

系。

(4)在阅读的训练方面,课文安排了哪几条训练线。

(5)在写作和听说的训练上,教材如何安排训练线的。

(6)语文知识训练在教材中的安排。

(7)教材中教学单元设计的原则和安排的方式,各个单元的教 0 学要 求。

(8)各册教材文体的比例从初一到初三的变化情况。文学作品及文言文

的阅读训练安排的方式。

2.序列探讨法

即从文体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教学单元,增强各 条训练线方面的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 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初中 语文教材,就应该排列、掌握如下训练线的序列:

(1)记叙文阅读训练的十三个点。

(2)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十八个点。

(3)说明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各八个点。

(4)议论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各八个点。

(5)应用文写作训练的二十四个点。

(5)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十四个点。

(6)听说训练的十二个点。

(7)汉语知识训练的二十个点。

(8)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若干个点。

(9)作文片断练习的若干个点。

(10)文言文知识训练的若干个点。

3.单元理解法

教材的学习单元具有这样的特点:

(1)它是一个阅读训练的点。

(2)它又是一个写作训练的点。

(3)它是一个学习单位,具有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学习安排的时间性, 一般来讲,对单元的理解可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掌握单元教学重点。 第二步,单元内课文的类型、任务及其教学重点。 第三步,单元内各篇文章在写法上、内容上的大致比较。 第四步,单篇教材各自的主要特点。 第五步,编者将此单元内各篇教材编在一起的意图及课文分类的意图。

9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