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故事>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5篇(2)

小兰分享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篇4:毕加索的三幅肖像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作为一个画家,他画风多变,数量充沛,在20世纪旁出无人。

  1904年,他才二十出头,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年轻的他发脚不齐,头发油亮可鉴。他很严肃,但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的是笑意。他的眼神里蓄满生命的汁水,他还是一株青绿的嫩芽,未经风雨,整装待发,对人世有好奇,对人生有自信。

  到了1917年,毕加索已过而立之年,他已经开始探索立体主义,并小有成就,举办过一两次画展。他端正地坐在蒙有窗帘的室内,衣冠楚楚,发线泾渭分明,梳理得妥妥帖帖。他的标志性的大鼻子闪闪发亮,盘踞在脸中央,象征着他试图融入社会人生却不很顺利。每一个人都需要调整适应,才能与社会人生相安无事,天才绝世如毕加索也不例外。他的嘴唇因爱情更加柔软多情,嘴巴略张,似乎有表达的冲动,也好像还有动摇——因为他对未来有了期许,而未来并不确定。十多年前,他不会动摇,因为任何可能都是未来,反而无所谓。他的眼神是一潭绿阴覆盖之下的水面,轻微地慌张摇动,思索,探寻,也等待安慰与鼓励。

  最后一张肖像摄于他的晚年,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的。他老了,秃了头,额头和面颊上有深深的皱纹,但他从未如此迷人过。他的眼睛陷得更深,但强烈聚光,直视人心。他已看得太多。他的嘴角较壮年有些许干瘪,但坚定地抿住。他已表达太多。如今的他不轻易发言,因为他太熟悉社会,一说,就是至理名言。即使是他的大鼻子,也因个性鲜明的目光和嘴角,突兀的轮廓神奇地改善了。他的脸是和谐的。

  他想做的已经做了,他的心是平和的。他甚至恢复了儿时的顽皮,他说:“你们期望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艺术。如果我知道,我将据为己有。”

  ——这多像每一位凡夫俗子的人生演义啊。年轻时自信快乐,中年妥协而获得成就,晚年则可从心所欲,东方的孔子几千年前就曾总结过的人生规律。即使为毕加索,也不过是这样的人生轨迹,想来让人心灰意懒,又不免在阳光里伸个懒腰,不管怎样生活,都很好,都很好。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篇5:季羡林抄书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其实,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当场婉言拒绝,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相关文章:

1.有关名人成长的故事

2.关于挫折名人成长故事

3.影响孩子一生的名人故事

4.名人成长的故事读后感

5.励志成长的故事

114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