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以来,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核心语来表述和提炼的话,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
“四个全面”是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在江苏调研时首先提出来的。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自提出“四个全面”后,截至2015年5月5日,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其他不同场合涉及这一问题的讲话有20次之多。
“四个全面”的提出,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国(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在今年春节后连续发表五篇评论员文章。对这五篇文章新华社都发了通稿,全国各地党报都及时进行了转载。评论员文章的首篇是综合篇,题目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发在《人民日报》2月25日头版头条。2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700余字播报了《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的消息。这样的版面、时段和口播消息的时长安排,在以往都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国内媒体对“四个全面”的宣传,引起了国(境)外媒体的关注,它们也纷纷发表文章和消息予以评论。
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四个全面”是如何进行理论定位的呢?让我们看一看关于“四个全面”的有关重要论述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怎么说的,这应该是最权威的说法,也是我们判断其理论定位的最可靠、最重要的依据。在涉及“四个全面”的20次重要讲话中,有几次阐述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地位、作用及其理论定位。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新学习一遍这几次重要讲话。
在江苏调研时首先提出“四个全面”后,2014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又讲到“四个全面”。他指出:“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次讲话讲到第三个“全面”时,用的是“全面依法治国”,而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少了“推进”两个字。我认为,之所以减少两个字,是为了表述得更加精炼。“四个全面”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要起什么作用呢?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这里强调要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虽然这次讲话是对云南工作提出的要求,但我以为它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云南调研后的第三天,即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提出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里对为什么要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考,进一步作了深刻具体的阐述。时隔一周,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论述了“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他说,党的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是对“四个全面”最权威、最规范、最准确的理论定位。自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到全党的接受和认同,并成为我们党对“四个全面”表述的标准语和规范语。
然而,对“四个全面”理论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此后的讲话中他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思索和阐发。3月29日,他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时的讲话中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这里又将“四个全面”放到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的地位来加以论述和强调。进而他又在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四个全面”提到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的高度进行阐发。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这就把“四个全面”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人民日报》发表的五篇评论员文章是怎样表述的呢?评论员文章除了按战略布局进行论述外,又进行了拓展,进一步作了发挥,尤其是对这一战略布局的理论创新进行了评价。文章中使用了这样几个概念和提法。文章指出:“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定位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将“新飞跃”“最新成果”“新创造”“战略抓手”的概念和提法与讲话中所使用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引领”“方略”“重要保障”“理论指导”“实践指南”等概念和提法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我们就能准确把握好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
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下面我分别对“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一简要叙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从“小康”的概念讲起。“小康”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提出和使用的。这里邓小平同志是借用《诗经·小雅》中的一个概念,用来表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后来他经过思考和让有关部门测算,完善了以前的说法,提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党的十三大进一步予以完善,又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是在1997年召开的,在对我国即将进入新世纪(21世纪)进行展望的时候,在十三大“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两步走”,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初,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顺利实现了,因此,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的标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入报告的标题。大会确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列入了大会主题。十六大提出到建党100年,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这里解释一下,十二大时用的经济指标是年工农业总产值,十三大时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到十六大时改用国内生产总值)。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各项建设指标体系是列了四个方面。到十七大时,十七大报告对其充实完善,增加了一个方面,形成五个方面。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仍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入报告标题,提出的要求是要为夺取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列入大会主题。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报告标题中的表述相应地也作了改动,报告的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当时十六大提出的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而召开时已是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翻了一番,尔后报告的提法就调整为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与十七大相比,表述有重大变化。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又恢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表述,但发展目标中增加了一项比较硬的指标,就是除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具体内容是五个方面: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五个方面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来分别进行论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党的提出和作出决定的。有的人写文章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从字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十七大报告有两处表述,一处是直接表述,一处是间接表述。一处直接表述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处间接表述是:“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字样和概念确实已经出现了,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内涵和实质与所讲的是有所不同的。报告之所以改掉一个字,从报告标题到大会主题,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内涵和战略意义、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党的提出和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来源于党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党的。虽然“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它的直接源头是党的精神。下面,我们将分别继续论述这个问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党的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并且将这两个目标并列到一起提出,所列的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种写法和做法是以前所没有过的。它一是说明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保障,二是说明改革也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报告中对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谋划是与发展目标即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相对应的,这就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展开,全会确定的议题和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与报告有一点不同的提法是,三中全会少了“开放”两字,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和思想来看,“开放也是改革”。所以,为了突出改革的主题,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加简明扼要。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除报告中讲到的相同的五个方面的改革外,增加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国防和军队改革。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提出来的,精神是其直接的源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和要求,对改革作出的全面战略部署。
(三)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重视法治建设。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后来我们将其确立和概括为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报告专门在第五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列了一个问题,来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是对精神的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展开,全会确定的议题和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即人们在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时所讲的法治建设的五大支柱),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党的作为一个主轴,向前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是“姊妹篇”,或者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姊妹篇”,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讲到这里,我们可能注意到,在“四个全面”中提的是“全面依法治国”,而在报告、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及在江苏调研发表讲话时,都使用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以为,这两个概念和提法可以交叉、交替使用,如果单独讲推进这项工作时是可以继续使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法的,这给人以动态、运动、前进之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还在继续使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法。如果在表述党中央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我在前面讲到了,就要省略“推进”二字,这样则更加精练、更加精准、更加精确。这个改动就如同我们将报告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做法和道理是一样的。而且,在江苏调研提出“四个全面”时,第四个“全面”用的是“全面从严治党”,但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讲到这个问题时,开始也使用的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道理和做法也是一样的。它本身就反映了“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全面从严治党的概念,是在江苏调研时首先提出的。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报告也会发现,“全面从严治党”虽然没有像其他三个“全面”那样,直接来源于党的,但是它间接来源于党的。从报告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定位和要求看,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这以什么为根据呢?一是报告的党建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确定任务和要求最多的一次。党的十六大确定任务和要求列了5条,党的十七大确定任务和要求列了6条,而党的则列了8条。专门列了一条“严守党的纪律”问题。二是党的作出决定,要在全党分期分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和体现,而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和总结出了新的经验和做法,这个经验和做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完整思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作了系统阐发。他在这次讲话中总结了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后,对新形势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8个方面的要求。这就是:第一,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在这次讲话中一开始就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和命题。在江苏调研时,他不仅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而且系统整合、集成创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前三个“全面”进行有机组合,这是一个神来之笔,对战略布局的形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四个全面”一下子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成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战略布局。这里的关键我认为就是系统整合、集成创新。从一个全面到二个全面,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每一个“全面”的内涵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尤其是“四个全面”系统整合在一起,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它自身,而是有机组合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和高度,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战略思想和完整理论形态了。
三、“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刚才,我们学习多次重要讲话,他已经讲得十分清楚、十分透彻了。在这里我作一个梳理和归纳。从整体上看,“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大系统,而每个“全面”则又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又有自己的具体内容,由此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地位。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也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组合。“四个全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构成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按照的说法,它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调控系统。按照的说法,这三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中的三大战略举措。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后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起着战略引领作用,后面三个全面对第一个全面的实现起着动力、保障、保证和支撑作用。
“四个全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用一列行进中的高速列车或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比喻为“中国梦”号高速列车,可以说,“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开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速列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梦”号列车前进的方向和所要到达的一个目的地。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梦”号列车的发动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梦”号列车的铁轨、安全阀和制动器,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中国梦”号列车的车头和导向仪。如果比喻为“大鹏”,可以说当代中国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大鹏”所要去的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大鹏”的两个翅膀,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中国“大鹏”的头和心脏。
下面,有几个理论问题我们在这里探索性地做一个回答,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是“四个全面”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我认为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大家知道,党的以来,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核心语来表述和提炼的话,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我们梳理一下,以来,主要提出和强调了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比如,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关于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关于坚持托底政策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想,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思想,关于从严管党治党的思想等等。“四个全面”集中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贯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对“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任务来说,具有时间性和完成的时限,但抽象地说,上升到思想理论的层面,它则形成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依法治国、如何管党治党的重大理论原则和思想,这些内容,从方法论、认识论上讲,则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四个全面”就成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所以,它应该成为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
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知道,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是五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总体布局是党的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也形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个总体布局也是党的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当然,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个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但是,党的是集大成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这两个“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是一个全面和重点的关系,两个“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四个全面”则是确定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一致、相互统一的。“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紧密围绕着伟大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展开,每一个“全面”也都以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保证。并且“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从严治党本身就是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具体要求和展开。这就是说党的五个方面的建设都要全面地“严”起来,全面从严治党在内容上涵盖党的五个建设,在对象上覆盖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在时间上贯穿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因此,落实“四个全面”,必须把“四个全面”与两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协调推进,抓重点时不忘全面,抓全面时要突出重点,在协调推进中形成合力。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个问题,这就是在围绕“四个全面”、落实“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要始终坚持好党的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好这三个路线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思想路线是党的灵魂,思想路线出问题,就会出大问题,那后面的其他事情正确与否,都无从谈起。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前进的灯塔。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一切、一来一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力量和智慧。要坚持好这三个路线,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要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担当。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是人群中的“关键少数”,“四个全面”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协调推进,关键取决于这个“少数”。在这里,人民群众的作用和领导干部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脚踏实地地抓工作,锲而不舍创实绩,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定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它来自实践,又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真理的闪电,一旦射入人民的园地,武装起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产生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那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努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相关文章:
2.四个全面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