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手抄报唯美漂亮图片5张
七夕一般指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小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夕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七夕作文1
又是一个没有的情人节,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过了多少个了,转眼间来到湖南已经一个多星期了,除了寂寞没有别的感受。最近心里一直很乱,很烦躁,也许是生活过于单调乏味,也许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我不知所措,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就是容易伤感,在这欲望丛生的社会,总是努力想留住一些东西,虽然说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我们缺少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改变精神日益苍白与情感渐趋贫乏的现实。
梦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我开始怀念从前,那些远去的朋友,那些旧时光,那久违了的心情,有人说:“幸福是短暂的,换来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和长叹”。或许有些道理,只是过于颓废,我一直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长久的,比如亲情、友情。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握的,可是生活还得继续,生命不可以就这样的流失,虽然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呵,这平淡的生活,这不快乐的生活!
男人就要顶天立地,责任感要强,自己的事自己一个人抗下我是一个外粗内细的人,表面上大大咧咧,什么也不在乎,其实内心也是很优柔寡断的。
感情的事基本上没有谁对谁错,她要离开你,总是你有什么地方不能令他满足,回头想想过去在一起的日子,总是美好的。以前我就问我自己,要么走人,要么等。一生这么长,等你几年又有何妨?但是,你说别在你身上浪费时间了,我不等了。一一单身贵族情人节快乐!
七夕作文2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农历七月初七。
再相会前一天晚上,不论是织女,牛郎,还有两个可爱的娃娃,就连搭小桥的喜鹊们,也激动得连夜睡不着啦!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愿望:牛郎织女快快相会再见一面!
喜鹊们想:我们不如给牛郎和织女一份惊喜吧!
于是,它们还集体开了一次会议嘞!这次会议专门讨论如何给牛郎织女一个大大滴惊喜,讨论了几个小时以后,喜鹊们跃跃欲试,那个嘚瑟的哟!牛郎倚在屋前的琴上想:织女在天上一定很想我,不如我给她去街上买点礼物吧!说着,连夜赶到他那个城里最好的赶集场,花了自己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了大包小包的礼物一大堆!织女呢,在天上,靠着云彩想:牛郎在地上一定很想我,我去给他和孩子们织几件衣裳吧!于是,织女连夜织了大衣裳小衣裳一大堆!两个可爱的娃娃想:爸爸!妈妈!你们快快团聚!让我们更加幸福!
午夜12点,牛郎织女相会了,喜鹊们慢慢搭成一座桥,正当牛郎织牛相会时,喜鹊们洒下了一篮又一篮玫瑰花瓣,牛郎织女惊呆了,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他们交换礼物,两个娃娃乐得要命,在这幸福的一天,王母娘娘也在天上笑容迎面地看着呢!最后,王母娘娘心软了下来,让牛郎织女和俩娃娃一起来到了天宫无忧无虑的日子!o(∩_∩)o哈哈~!故事完美落幕!!!o(∩_∩)o~哈哈,这篇作文是我去年七夕节写的,现在才发现以前的文笔有多么好玩好笑。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穿针乞巧
可以说,穿针乞巧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