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
《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介绍各地各类初中阶段的考试,对古诗文的考查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内容介绍
第一节诗歌的基本特点/1
一、含蓄性/l
二、概括性/l
三、形象性/l
四、抒情性/l
五、音乐性/2
第二节古诗词的体裁及其特点/2
一、古体诗/2
二、近体诗/2
三、民歌民谣/3
第三节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4
第四节古诗词常见艺术手法/5
一、表达方式/5
二、修辞手法/6
三、写作手法/7
第五节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9
一、树木类/9
二、花草类/l0
三、鸟兽类/lO
四、自然现象类/ll
五、时令节日类/l2
六、特定地点类/l2
第六节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12
第二编鉴赏技巧篇
第一节古诗词鉴赏“五必看”/l5
一、必看题目/15
二、必看作者/l5
三、必看注释/15
四、必看诗句/16
五、必看题干/16
第二节书面表达的格式规范/16
一、先观点后理由/16
二、先分后总式/l6
三、先总后分式/l7
四、分点作答式/l7
第三节古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仃
一、分析“诗眼”型/l7
二、分析句意型/l9
三、分析主旨型/20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20
五、分析意境型/21
六、分析技巧型/22
七、分析构思型/23
八、分析典故运用型/24
九、诗论评析型/24
第四节古诗词鉴赏常见习惯用语/25
一、思想感情/25
二、人物形象/25
三、诗人风格/25
四、语言特色/26
五、意境特点/26
……
第三编课内积累篇
第四编 课外拓展篇
初中古诗词阅读技巧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解答诗歌:
1.析语言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
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5)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例如2006年福建卷诗歌鉴赏第1题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