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2040上海周浦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上海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在其指引下,浦东新区立足标志性的全球城市核心区建设,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周浦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40上海周浦城市规划

  定目标:围绕繁荣之城、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的总目标,延续高度,承载国家战略,突出开放创新;同时转型引领,提升城市品质,突出以人为本。

  谋策略: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底线控制、城乡有序、价值引领、内涵发展等多项发展策略,并将相关指标在街镇层面分解落实。

  深化城乡体系

  提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其中,着重强调新市镇在全球城市建设中的网络节点作用,借鉴国际经验,突破等级限制,逐步发挥在创意产业、旅游观光、文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重视城镇圈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南汇新城和惠南-祝桥两个综合发展型城镇圈,主要加强公共服务,推进跨区域综合交通设施的对接;曹路-唐镇-合庆和周康航浦两个整合提升型城镇圈,主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细化各主中心及副中心的功能特色、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倡导强度合适、尺度宜人、综合开发的建设模式。

  聚焦重点地区

  规划提出陆家嘴金融城将突出全球标杆活力城区,南汇新城突出滨海、生态与创新特色,张江科学城突出由园区到城区的转变,祝桥航空地区突出综合性、复合型的功能建设,外高桥滨江沿海地区突出向生态绿色的转型。

  强化综合交通

  结合浦东铁路东站建设,进一步提升浦东国际枢纽功能及辐射能力。

  强化公交优先,加密轨交网络,构建地铁城区,未来,浦东在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层次的线路总长均将占到全市的1/3左右。

  体现生态特色

  实现三个转变,沿江岸线实现从灰色到彩色的转变,沿海岸线实现从黑带到金带的转变,生态基底实现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变。

  建设从足量到优质的公园绿道,强调布局的均衡性,引导功能的多样性,提升公园的开放性。

  提升城市品质

  通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推进基本文化服标准化均等化,助推城市向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

  通过拓展保护范畴、创新保护方法等手段传承回归生活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记得住乡愁的地域标识。

  打造关爱包容的品质社区

  完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逐步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福利、商业等基本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服务功能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出行条件,提升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城乡一体的幸福生活。

  激发都市发展活力

  利用有机更新引导空间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优化形成“内外有别” 的城市更新分片策略:

  中心城内城:聚焦内城活力激发、社区配套设施改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慢行系统整合、人性化空间设计等;

  中心城外围:聚焦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完善、特色肌理文脉延续、以及公共中心和基础设施成片改造等。

  同时,通过打造富含人文艺术的公共空间打,引导集聚活力的城市氛围,营造活力的街巷环境。

  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

  1、都市圈面向区域 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载国家重要战略和要求。“上海2040”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镇圈立足市域 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TOWN。“上海2040”将在郊区构筑若干个以新城或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圈,积极推进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圈内交通出行30-40分钟。

  3、生活圈关注社区 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上海2040”重点关注社区作为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生活的空间单元,通过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构建,让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

  二、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

  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1、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结合黄浦江和吴淞江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2、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

  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

  3、促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内水源地联动及水资源应急机制,强化邻避设施的区域协调,实现电力、天然气、高速信息等市政廊道的无缝衔接,协调区域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

  4、加强区域文化共融共通

  探索水乡古镇联动开发和世界文化遗产申请等策略,共同促进江南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塑与创新。

  5、统筹战略协同区共同发展

  对于上海与周边省市在沿海、滨江、环湖等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地区,如东部沿海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等,加强空间统筹力度。

  三、构建开放紧凑的市域空间格局

  规划将以生态基底为约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以生活圈构建生活网络,优化城乡体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动体系,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总体空间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

  1、主城区:提升功能能级

  以中心城为主体,将中心城周边的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共同纳入主城区统一管理,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2、新城:突出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

  以区域重要功能廊道为依托,将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全球城市区域中具有综合性辐射带动能力的节点城市。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

  3、新市镇:促进分类协调发展

  突出新市镇统筹镇区、街道、集镇和周边乡村地区的作用,根据新市镇的功能特点和职能差异,形成核心镇、中心镇、一般镇、中心城周边镇四类推动协调发展。

  4、乡村: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功能

  乡村地区将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满足市民多元活动为宗旨,形成由“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以及社区中心”构成的中心体系。

  四、上海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打破传统城镇体系以行政层级配置公共资源的方式,依托城镇圈发展战略,实现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形成23个城镇圈。

  五、以新城、核心镇、中心镇为引领,划分15个综合发展型城镇圈

  5个以新城为引领,分别为嘉定、青浦、松江、南桥、南汇城镇圈。

  2个以核心镇为引领,分别为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

  8个以中心镇为引领,分别为长兴、枫泾、朱泾、安亭、亭林、奉城、惠南、罗店。

  1、对于主城区周边城市化较高的地区,划分4个整合提升型城镇圈

  具体包括南翔-江桥、九亭-新桥、浦江-周浦-康桥-航头、曹路-合庆等城镇圈。

  2、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为指向,划分4个生态主导型城镇圈

  包括陈家镇、东平、庙镇、朱家角等城镇圈。

  3、促进跨行政区城镇圈统筹发展

  加强规划共同研究编制,实现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统筹融合,推动近沪地区一体化发展。

  六、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

  七、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城

  坚持生态优先,树立低碳发展典范,扩大市域生态空间,优化生态格局。对接区域生态系统,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1、完善市域生态环廊

  A、郊区,形成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大治河、金奉、浦奉、金汇港、崇明等9条宽度1000米以上的生态廊道以及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10个生态保育区,作为生态战略保障空间。

  B、主城区,形成近郊绿环和顾村杨行、嘉宝、沪宁铁路、吴淞江、沪渝高速、淀浦河、沪杭铁路、申嘉湖、吴泾、黄浦江、浦闵、外环运河、川杨河、张家浜、赵家沟、滨江等16条宽度100米以上的生态间隔带。

  2、建设城乡公园体系

  建设以国家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至2040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力争达到15平方米。

  3、中心城织密绿地网络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实现倍增(由现状3.8平方米/人增加到7.6平方米/人)。增加若干个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园,针灸式增加微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