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蚌埠城市规划管理

其芳分享
  全面提升蚌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蚌埠城市规划管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蚌埠城市规划管理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规划年限为: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市域范围、规划区范围、中心城区。
  市域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市区内的城市建设集中连绵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充分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等政策平台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紧紧抓住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区域统筹,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蚌埠。
  三、城市规模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市域人口规模为375~380万人,城镇化率为55%左右;中期,市域人口规模为400~425万人,城镇化率为60%左右;远期,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约70%左右。
  (二)城市规模
  近期,城市人口规模120~1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140平方公里;中期,城市人口规模150~1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165平方公里;远期,城市人口规模上限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220平方公里。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突出四个方面的安排:一是区域统筹与协调。对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镇,以及蚌埠与淮南、凤阳毗邻地区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协调的规划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全域规划的理念。二是加强战略性要素的管控,注重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制定管制措施和管制要求。三是基于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合理确定各城镇的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明晰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四是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安排好城乡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共建共享。
  (一)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以城镇化空间集约化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为重点,规划形成“一带两轴,一区一环”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带:沿淮发展带,包括中心城区、怀远县城以及马城镇、常坟镇、五河县城、新集镇、沫河口镇。是市域层面确定的最重要的城镇发展带,是城镇化空间和功能集约化发展的主体功能带;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的重点;是协调区域发展、拓展城市空间、产业集聚和支撑交通的空间载体。
  两轴:蚌-固发展轴和蚌-怀-凤发展轴。是依托交通走廊集聚产业与公共服务的带状空间,集聚了市域的主要产业园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淮卫临港经济开发区、蚌埠工业园区、沫河口工业园、马城经济开发区、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怀远经济开发区(包括大龙亢产业园)、五河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和固镇经济开发区等9个重大产业园区。
  一区:蚌埠都市区。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凤阳县城(含门台工业园)和板桥镇。是蚌埠市的核心增长极区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
  一环:中小城镇发展环。市域层面重要中小城镇集聚发展,同时由市域高等级道路串联起来,形成中小城镇发展环。
  (二)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大城市: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
  中等城市:为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县城。至规划期末,各县城的城市人口为30~50万人。
  都市区产业重点镇:包括马城镇、新马桥镇、沫河口镇(含临北回族乡)等3个都市区工业新镇。至规划期末,各城镇人口规模为5~10万人,相当于小城市规模。
  其他重点镇:包括曹老集镇(含梅桥乡)、鲍集镇(含淝河乡、陈集乡)、大龙亢(含龙亢农场、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淝南乡)、常坟镇、刘集镇(含石湖乡、濠城镇)、王庄镇、新集镇(含大新镇、浍南镇)等7个城镇。至规划期末,各城镇人口规模为1~3万人。
  一般镇:包括万福镇(含兰桥乡)、双桥镇(含褚集乡)、魏庄镇(含古城乡)、唐集镇、湖沟镇、任桥镇(含仲兴乡)、东刘集镇、小溪镇(含朱顶镇)、小圩镇(含申集镇)、双忠庙镇(武桥镇)。至规划期末,各城镇人口规模为0.5~2万人。
  (三)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确定蚌埠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三种类型。
  蚌埠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2030年)
职能类型 城镇名称 等级类型
综合型 蚌埠中心城区 特大城市
怀远县城(含荆芡乡、找郢乡)、固镇县城(含连城镇、杨庙乡)、五河县城(含沱湖乡、头铺镇) 中等城市
曹老集镇(含梅桥乡)、鲍集镇(含淝河乡、陈集乡)、
大龙亢(含龙亢农场、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淝南乡)、常坟镇、刘集镇(含石湖乡、濠城镇)、王庄镇、新集镇(含大新镇、浍南镇)
重点镇
工业型 马城镇、新马桥镇、沫河口镇(含临北回族乡) 重点镇
商贸型 万福镇(含兰桥乡)、双桥镇(含褚集乡)、魏庄镇(含古城乡)、唐集镇、湖沟镇、任桥镇(含仲兴乡)、东刘集镇、小溪镇(含朱顶镇)、小圩镇(含申集镇)、双忠庙镇(武桥镇) 一般镇

  五、城市规划区与蚌埠都市区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综合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既要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储备,又要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集约、优化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二是将中心城区与毗邻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保证规划区范围内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三是在划定空间管制分区基础上,明确提出对基本农田、风景区、水源地、生态廊道和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方面的保障条件和保护要求。四是强调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并依法实行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
  (二)都市区空间结构
  《总体规划》提出的“蚌埠都市区”的空间范围包括蚌埠城市规划区和凤阳县城(含门台工业园)及板桥镇。
  蚌埠都市区形成“一核两翼三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一核:即中心城区;两翼:即两个县城(怀远县城和凤阳县城);三点:即三个工业新市镇(马城镇、沫河口镇和新马桥镇)。
  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区为空间增长核、以“蚌埠都市区”为主体的城镇群,以铁路、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为发展轴放射状的城镇网络。
  六、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七、中心城区规划
  城市空间总体格局概括为“一河牵五水,双湖映三城”。淮河蜿蜒在中心城区牵联五条支流水系,即:天河、八里沟、席家沟、龙子湖和北淝河,形成城市空间布局的天然基底;淮河、天河及龙子湖天然分隔,有机融合,倒映出龙子湖以西的老城区、龙子湖以东的东部新区和淮河北岸的淮上区三大城区,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山水蚌埠。
  中心城区规划重点强调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二是致力于提升中心城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业功能,落实好相应的空间资源;三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坚持公交优先,并加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建设。四是彰显蚌埠城市的山水特色,确保山水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五是在明确近期建设重点的同时,致力于构建中心城区远景框架,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城市空间功能具体阐述为“四横三纵、六核八组团”的结构。
  四横:指淮河南北两岸各形成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北部发展轴线依托淮上大道和淮河向西延伸至怀远县城,向东延伸至沫河口工业新镇;南部发展轴线分别依托东海大道和南外环路延伸线向东指向凤阳县城,向西指向马城工业新镇。
  三纵:形成3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西部发展轴线依托大庆路连接淮河北部的蚌埠工业园区和南部的高新区;中部发展轴线依托延安路和解放路连接蚌埠经济开发区、老城区与淮上区,且向北指向曹老集镇与新马桥镇;东部发展轴线依托锥子山路和老山路连接长淮卫分区以及高铁分区。
  六核:指“两主四副”的城市级公共中心。依托各城市片区所承担的城市职能以及城市组团自身服务需求,共形成“两主四副”的城市级公共中心。“两主”分别为:老城区的城市商业文化与医疗服务中心、高铁地区科技教育和交通集散中心;“四副”分别为:位于龙子湖西岸的行政中心、位于淮上区的商贸服务与职业教育中心、位于长淮卫淮河南岸的金融商贸与物流信息中心与位于禹会区北部工业区改造的高新技术创新中心。
  “八个功能分区”:依据城市建设基础与未来职能导向,由淮河、京沪铁路、东海大道、市政走廊、山水生态绿廊等分割,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个城市功能分区,分别为:老城分区、城南分区、姜桥分区、禹会分区、淮上分区、蚌埠工业园区、长淮卫分区和李楼分区。
  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一)市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
  1、公路客运枢纽规划
  近期:建成蚌埠综合客运站(新建)、蚌埠淮河路公路客运站(改建)、蚌埠客运北站(改建)三大国家级公路客运站。在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新建公路客运站,形成县级客运中心站,作为客流集散中心,加强蚌埠火车站、蚌埠高铁南站与其它县市的联系通道。
  中远期:新建蚌埠汽车客运南站(国家级公路客运站),完善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公路客运体系,在曹老集镇和鲍集镇各建设一级站,在其他重点镇设置二级站,在一般镇设置三级站。
  2、铁路线网规划
  规划期内,京沪铁路、水蚌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京福高铁)、徐-蚌-宁城际铁路与淮海铁路、沿淮铁路等共同组成“五纵两横”格局。
  3、铁路枢纽规划
  近期,将蚌埠南站(高铁站)建设成为蚌埠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远期,建设位于曹老集镇的蚌埠北站,为京沪客运线的搬迁和中心城区铁路专用线的整合搬迁做好准备。
  近期,主要实施淮河干流航道、浍河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中远期,实施涡河航道整治工程;实现怀洪新河复航工程及蚌埠闸3号线项目建设等,构造内河航道“一干四支”的骨架体系。
  近期,建成蚌埠新港枢纽,怀远、五河、固镇等三个港区为依托的“一主三辅”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分层次港口体系。中远期,建成长淮卫新港枢纽,建立集装箱物流港,构建面向皖北地区的水运物流园区,服务于蚌埠和皖北地区的集装箱运输。
  4、航空港规划
  规划期内,积极筹建蚌埠民用机场。
  (二)重大工程设施廊道规划
  沿京台高速公路、宁洛高速公路、蚌五泗高速、徐明高速公路,以及各高速公路联络线及重要省道安排市域重大工程设施廊道。重大工程设施廊道宽度原则上不少于1000米且应保持连续;局部因地形或工程障碍原因,廊道宽度不得小于500米。廊道内除引水输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外,原则上禁止其他任何开发建设活动。
  (三)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网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建构城市“环状十字多放射”的结构性道路体系。
  环路:淝河路-老山路-南外环路-大庆路;十字:东海大道与解放路组成贯穿全城的横向与纵向快速路;改造、新建以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为主的对外放射性干道,包括:解放路、迎宾大道、曹山路、淝河西路、淮上大道、东海大道、茨淮大道、魏马大道、老山北路、韩沫路、开源大道、秦南路等。
  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无缝对接,规划城市道路对外出入口主要有16个公路出入口和9个高速公路出入口。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规划期内,规划建设城市轨道线路,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沟通,促进“怀-蚌-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快速沟通。
  3、公共交通规划
  建立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规划建立老城分区、城南和姜桥分区、禹会分区、淮上分区、蚌埠工业园区、长淮卫分区、李楼分区共7大公交服务区。在中心城区规划配套建设3个综合枢纽场站、14个公交换乘枢纽和5个城乡公交一体化换乘枢纽。长远期规划设置曹老集综合枢纽站。
  4、城市停车设施
  规划各分区中心的停车位数应当不少于城市全部公共停车位数量的50~70%;城市对外道路出入口地区为5~10%;其它地区为25~40%。合理配置不同形式停车设施的建设比例和区位布局,公共停车场泊位通常占总泊位供应量的15%左右,其它停车需求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提供。
  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规划明确蚌山区孙家圩子村和长淮卫明文化历史文化街区2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并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规划新设宝兴面粉厂工业遗产风貌区和蚌埠火车站风貌保护区,并明确保护要求。规划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废弃铁路专用线,开辟铁路文化观光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保护市区现有14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开展20世纪遗产普查和认定保护工作;申报2处新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蚌埠火车站与淮河铁路大桥。
  十、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一)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蓝脉一横三纵、绿廊纵横交织、生态斑块密布”的规划结构。
  蓝脉一横三纵:一横指自西向东贯穿城区的淮河干流;三纵指天河-四方湖湿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三汊河湿地公园;龙子湖-吴小街四十米大沟-钓鱼台湖形成了三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水系,从而形成分隔城市组团的自然生态廊道。
  绿廊纵横交织:依托市政绿化走廊与滨水绿带相互交织,将中心城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快速路等城市防护绿带联系起来,构筑城市绿色空间网络。
  生态斑块密布:山体绿化、郊野公园与城市内部大型公共绿地、公共交通枢纽绿化、大型居住区绿化等各种形态的生态斑块由各类绿色廊道串联起来,通过均衡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增强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创造宜居环境。
  (二)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淮河干流以及沿淮河流、湖泊的岸线应按照功能区划进行科学保护与利用。
  淮河岸线规划:统筹淮河岸线综合利用,沿岸三类工业逐步迁出,将目前分散布局的港口岸线集中发展,积极拓展生活岸线,重点保护生态岸线和取水口岸线。
  龙子湖岸线规划:重点保护生态岸线,结合城市级公共设施建设,将岸线打造为蚌埠未来城市面貌的集中展示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高品质生活休闲、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和旅游度假胜地。
  迎河-张公湖-席家沟岸线规划:扩宽迎河沿岸滨河绿带,将两岸居住区域的公共设施与水岸空间紧密结合,创造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的环境景观,使该区域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生活岸线。
  天河岸线规划:重点保护天河两岸大面积的自然生态岸线,将该区域打造为蚌埠市的“绿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体育休闲和旅游度假胜地。
  (三)自然山水资源保护
  规划确立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城市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区。保护蚌埠中心城区河湖环拥、依山傍水的山水格局。各保护区范围应包含山水资源本身及附近需要统筹保护的地域。保护区严格禁止对自然山体有破坏、对水系有污染及对景观有干扰的活动。加强对山体水系及周边地段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与建设控制。引河入城,积极谋划天河—龙子湖、天河—张公湖水系沟通工程
  十一、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
  (一)供水工程规划
  规划确定城市水源为:淮河为主要供水水源,定远县江巷水库为次要供水水源,规划天河、芡河及河北地下水为应急补充水源,地下水应急水源位于淮上区。
  保留城市第三和第四水厂;改造丰原水厂,提高其净化水平后并入城市供水管网;新建城市第五水厂,位于蚌埠工业园区西南侧、淮上大道南侧;新建城市第六水厂,位于胜利东路丁庙桥北侧。
  (二)污水工程规划
  保留现状席家沟污水处理厂,扩建杨台子污水处理厂、淮上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
  (三)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期内,扩建现状500千伏变电站禹会变。
  近期:规划将现状蚌埠变搬迁;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座,分别为东海变、淮光变和滨河变。中期:规划新建220千伏3座,分别为龙华变、枣林变和长淮变;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分别为扩陈桥变、滨河变。
  远期: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7座,分别为果园变、丰康变、迟村变、东风变、杨台变、芦山变和周蔡变;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4座,分别为扩陈桥变、滨河变、东海变、淮光变、龙华变、果园变、丰康变、迟村变、东风变、杨台变、长淮变、芦山变、周蔡变和枣林变。
  (四)信息工程规划
  规划在蚌埠南站设邮政中心局,各区设邮政支局。
  规划在淮河路及东海大道附近各设置1处邮政物流中心
  规划中期中心城区新增通信生产机房15~20个。远期中心城区新增通信生产机房15~25个。
  (五)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由刘巷子分输站及定远分输站同时为蚌埠中心城区供气。规划保留现状凯盛工业园高中压调压站,新建5座高中压调压站。
  (六)供热工程规划
  老城分区、禹会分区和城南分区的民用采暖热源为新源热电厂和区域集中锅炉房;席家沟片区由热泵站就近供热,城南片区由片区热泵站就近给城南分区部分地块供热。
  蚌埠工业园区民用采暖主要通过淮上热电厂;淮上分区民用采暖通过淮上热电厂向东敷设的高温热水管网满足。
  李楼分区和长淮卫分区的民用采暖主要由新建长淮热电厂供给。其余民用采暖均由分散燃煤或燃气锅炉房为其供热的主要热源。
  (七)环境卫生设施
  规划在沫河口镇和马城镇分别新建垃圾填埋场1处,并规划分别新建垃圾焚烧厂各1处。
  近期保留贾庵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远期结合沫河口垃圾焚烧厂设置1处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规划结合沫河口垃圾填埋场新建1处建筑垃圾处理中心。规划城市布置垃圾转运站44个。
  十二、近期建设重点
  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分别为蚌埠经开区、高铁商务核心区、龙子湖工业区、长淮卫分区启动区与一号港区、秦集镇地区、蚌埠工业园区等。
  结合旧区更新改造,近期重点改造提升地区包括:淮河北岸滨河地区、淮河南岸滨河地区、解放路淮河大桥附近地区、龙子湖西岸雪华山地区、胜利路席家沟地区和朝阳路淮河大桥老蚌埠港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