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热点资讯>

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邓镇分享

中国之新,新在基础设施,中国之谜,也谜在基础设施: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7年人均GDP在世界181个国家里排名还在第70位的国家,怎么在短短40年不到的时间里,从一个只有破败的公路、蜗行的铁路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成网风驰电掣的基础设施强国,其投入产出的财务平衡是怎么实现的?,带大家一起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思想上的改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先以一种开放、包容的理念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现在我们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区拥有了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可以说一个好的发展理念是至关重要的,方向错了,跑的再快也没有用。而党给我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物质上的基础

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靠的是厚积薄发,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可以腾飞的基础,然而我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利用我国人口多,工资水平低的优势吸引外资企业,使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从落后走向一流。

基础设施的变化。前些年的时候,在东莞一批货从出厂到装上前往美国西海岸的货轮,整个过程需要12-15天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3-5天的时间。港口、电力供应等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就如17年修建的青海无人港,实现了港口全自动,而且这套全新系统建设成本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 75%,生产效率提升 30%,减少人力 70%。

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经济协同发展

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下,不仅使我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使我国的文化事业,科技水平,教育政策都有显著提高:我国的高铁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因为“神舟”系列飞船,才圆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美国人定位有他的GPS,而我们自古以来便用北斗星导航,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令全世界震惊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其难度之大,投入成本之高,不是普通国家负担的起的。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近些年取得的成就的冰山一角,而这一系列都离不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中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共同奋斗!

确立了“先生产,后生活”的经济发展模式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便确立了“先生产,后生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点上,中国之谜就是中国的投资之谜,延续如此长时间、保持如此高强度的投资,在人类经济史上,罕见其匹。

多投资,少消费,最后必定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不了,无法转化为货币,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生产减少,已有的产能得不到实现,新的投资没有去向,而没一有新的投资,产能无法增加,GDP增速自然会下降。

尚未完成的结尾

于是,抱有“要致富,先修路”理念的中国政府,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力度,“铁公基”带动了相关产业,中国经济重新开始一轮迅猛增长。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带来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提高了国家运行和企业生产的效率,中国的国力变得更强大。

通过高速收费、铁路调价、航班收取机场建设费等政策,还可以带来现金回报,因此同样具有产能的属性,只是回报周期较长、亏损的可能性不小。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原因就在这里

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可以带来现金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也遭遇生产的天花板,大面积的产能过剩来临了。因为投在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无法回收,资金只有消耗而没有增加,GDP有,但利润没有,投资难以为继,债务不断堆积。

为拉动基础设施投资而超额投放的货币连同连年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占款一起,让整个国家流动性泛滥,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开始酝酿。“黑天鹅”“灰犀牛”甚至“明斯基时刻”等经济学不祥之物,即便没有在生活中降临,至少在官员谈话或文件中已经降临。

    19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