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举措
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举措大家了解吗?人工智能是未来科学的发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举措(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年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举措(介绍)
通知明确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积极稳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通知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通知强调,要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栏目,广泛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资源,升级优化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加强校际间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
人工智能壮大新兴产业
要及时将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障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连接设施、感知设施、算力设施、数据中心、卫星通信与量子通信设施等。与此同时,电网、铁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也都需要数智化升级换代。超前建设数智化基础设施,同时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智化改造,可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其运营提供强大的“底座”支撑。
在这场人工智能革命中,我国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赢得国家竞争新优势。
人工智能社会结构的组成
在社会结构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催生人工智能“类人体”等新的社会群体。实际上,人工智能正不断深入地在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这一切都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比如,在交通出行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科学规划出行路线,做好可能情况的准备和应对;而某科技公司生产的“学校AI语音防霸凌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校园卫生间、天台等潜在环境,一旦检测到类似“救命”“住手”等词或异常打斗声,将触发报警机制,及时干扰、阻止校园霸凌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人工智能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真实的情感,虽然可以模拟情感,但这种模拟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缺乏真实感。人工智能还缺乏道德和伦理判断能力,无法自行做出符合道德和伦理标准的选择。这就引发一个突出问题,如果AI犯了错误,谁来负责?
人工智能的算法偏差
由于人为偏差而导致原始训练数据或人工智能算法发生偏差,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从而输出失真且不能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损失或危害。人工智能的决策取决于底层算法,这些算法可能存在偏见。例如,AI招聘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男性而非女性或白人而非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