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品牌知识>食品品牌>点心>

汤团的历史知识和传统习俗

锦晖分享

  汤团,又称为汤圆,我中国代表性食物,历史十分悠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汤团的历史知识和传统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汤团的历史知识和传统习俗

  历史

  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以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碗汤团以寄托思乡之情。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1997年入选为中华名点小吃。

  宁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猪油汤团的传统习惯。汤团含有团圆、如意的意思,即使在海外的游子,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新春佳节也忘不了要吃家乡的猪油汤团,盼望团圆,以慰思乡之念。

  宁波有人外出经商的传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到各地开店做生意,也把宁波汤团这种食品传到各地,开起宁波汤团店来。现在,上海、杭州、南京、安庆等地不少城市都开有宁波汤团店。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汤团,原名元宵,原是指元宵节。古时候,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元夜。汤团以元宵命名,起源于隋

  朝。相传,隋炀帝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在洛阳搭台歌舞"与民同乐",并用实心的圆子,汤中撒糖,赐给臣下和歌姬作晚点食用。因这天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这种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传至宁波,经过长期发展,逐步改进,才逐渐形成现在水磨糯米粉嵌猪油馅的宁波汤团特有的风味。

  与北方只有正月十五吃元宵不同,汤圆之于南方人的重要性,恰似饺子之于北方人。从西南到江南的广大地方,汤圆或者汤团是岁时变化的标志性食物——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正月十五要吃,冬至仍然要吃,团圆的口彩一年讨到头。旧年间在成都,如果一家人求嗣一直不成功,那么正月十五那天,妻子可以去偷一个供神的汤圆,服食下去,据说当年就能应验。这种食物的重要性,由此已经接近巫蛊。难怪电影《赤壁》里,正月出征的士兵们要在梁朝伟的碗里堆起高高的汤圆。

  大约只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大江南北同吃汤圆的好时光。不过虽然都是糯米粉包裹馅心,北方和南方的制法大有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摇出来的,而“汤圆”则是搓出来的。元宵用的糯米粉不用经过“吊浆”这个过程,而汤圆粉的关键恰在于此。“吊浆”乃是将大米和糯米以不同比例混合,淘洗干净以后以清水浸泡,再用石磨磨成极细的粉浆,最后用细棉布袋挂起来阴干。这样制作出的粉叫“吊浆粉”。吊浆的秘密在于把水分和米粉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好的吊浆应该是用一斤的米吊出一斤半的吊浆粉。

  包汤圆的时候,要用与体温相近的温水,和出的粉团要用轻柔的手势来搓,均匀包裹住馅心。煮好的汤圆才会滑腻软糯,如凝脂一般。元宵就没有这样细腻的感觉,大粉箩里用馅心摇出来,表皮要更粗犷一些;有摇得不均匀的,外观甚至“沟壑纵横”。不过恰如康德所言,“趣味无争辩”,也有很多人难以接受汤圆的滑腻,却迷恋元宵的颗粒感呢。

  宋代的时候,上元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不仅仅因为这一天可以吃“乳糖圆子”——也就是汤圆的前身,还因为元宵之夜是整个新年的盛大终曲,人们可以不分男女老幼地上街赏灯猜谜,看各种艺人耍百戏。在这一夜,男女之“防”可以放松一些——不知有多少待字闺中的少女期待在这一天可以在街市里看风姿绰约的少年,和被少年们看。而“乳糖圆子”这样甜蜜香艳的食物,更是将此日的绮丽气氛增添了几分。

  冬至吃汤圆习俗

  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或“冬至圆”。据清朝文献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367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