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那些满分作文是怎么做到的
满分的作文是不是让你特别的羡慕,你可以追求,但是无需过分强求。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解答高考中那些满分作文是怎么做到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破解满分作文的秘密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思路点拨】
从审题的角度看,题目为全命题作文,审题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做了”,一个是“最好的我”。
“做了”表明是已经完成的动作行为,考生只能“回忆过去”,从经历的生活中寻找素材;
“最好的我”则暗含着一个对比,就是要和“平时的我”“真实的我”形成对比,突出这一回“我”的正确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有了“最好的我”出现。
构思时要以“我”为写作对象,以“回忆”为主线,以对比为主要写作手法,凸显那“一回”经历的场景,以及“我”事后的感受,在感受和体验中阐明“做最好的自己”的意愿。
文体上,题目限定写记叙文,写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记叙文的行文特征写作,文体特征要鲜明。
【满分作文】
做了一回最好的我
夜初静,人已寐。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愉快的琴声。
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仿佛织成了一张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愉悦都裹在里面。
思绪随着风声抖落,凝结成永恒的记忆:那一按,按出了四月春风的舒爽与鲜艳百花的清香。
天空有些阴沉沉的。我和老爸去串亲戚,回来得有些晚,幸亏开着车,不然大晚上的,这么远的路走回来还真有些吃力。天色很黑,爸爸便打开了前后车灯。漆黑的夜路,在车灯的照耀下,眼前一片明亮,我们轻松地跑着,想赶快回到家。
突然,刺眼的光柱射了过来,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了。爸爸摇了摇头,自觉地将车向路边靠了靠,一辆大车擦着我们的车疾驰而过。我和老爸都感到很无语。
又一辆大车开着远光灯从远处驶来,眼前白茫茫一片。我紧张地提醒爸爸。他眯着眼注视着前方,两手稳稳地抓住方向盘,自言自语地说:“多转弯地带是不适合开强光灯的,会车的时候更应该打近光灯。这些司机是怎么了?”
我很是气愤,转身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也打开远光灯吧!”爸爸没有理会我的话,只是紧盯着前方。大车驶过后,爸爸对我说:“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讲规则。如果人人都想着以牙还牙,那么只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糕,懂吗?遇事,不要渴求他人应该怎么做,只要做好你自己,恪守规则,坚守自我就好。”
我把头转向一边,不理会爸爸对我的劝说,坚持把远光灯打开,瞬间一道光柱刷亮了前方,我的眼前一阵闪亮。转过弯,一辆汽车迎面驶来。
我注意到,那辆车前面没有刺眼的强光,先是晃了晃车灯,速度明显地降下来,而且还使劲地向路边靠。
难道真是我错了吗?
想到对面司机师傅的处境,看着爸爸专注的样子,我不自觉地垂下了头,自责地说:“那……爸爸,你把灯转成近光吧!”爸爸手一抬,高兴地转换了灯光,两车相错,互相鸣笛示意,心情一下子愉悦起来。
古人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一夜,那束近光灯照进了我的内心。我知道,我做了一回最好的我。
【名师点评】
贴近生活,选材个性。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夜间乱开远光灯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关注,考生从这一现象入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乱开远光灯带来的危害,贴近生活,选材个性,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叙事具体,文体鲜明。作者紧扣“做了一回最好的我”这一文题,介绍以牙还牙的“我”,在爸爸的影响下,转变了做法,“做了一回最好的我”。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文体鲜明,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佳作。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心灵的暖春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着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
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着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
点评:
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高考作文评分,看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的能力,看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