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2017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

王燕分享

  2017关于高就业率:水分很大

  就业率真的说明问题吗?

  似乎成了定律,最近10年来,每年的毕业季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但与此同时,各类就业率数据则描绘出一幅乐观美好的毕业生就业图景。

  今年4月,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2017应届毕业生求职到位率调查报告》,这份覆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2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并未受到经济放缓的影响,当公务员、创业或已经获得企事业单位就业机会的已达到了52.11%,真正苦于没有工作机会的仅占6.7%。

  往年数据也呈现出应届生就业的乐观局势,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调查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落实率”达83.1%,较2013年同期数据上涨11.2%。麦可思数据针对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则显示,2012届至2014届就业率皆逾90%,且逐年上升。

  今年还没到应届生毕业离校之时,已有不少学校已经晒出了近百的就业率,这不禁让人疑惑,最难就业季是不是只是媒体的“噱头”?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冀认为,高就业率本身值得揣度。他说:“一部分就业率通过研究生考试来解决,还有一部分是虚假就业证明,有些学校强行要求学生签三方协议,这种水分是存在的。再一个,毕业半年就业率能到90%以上,多是赶上了下一届学生的就业季。”

  “应届生就业怎么样,光拿就业合同和三方协定来统计肯定不准确,但确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特别是在毕业的一年以后,有隐性失业,也有隐形就业,我们对应届生就业率的跟踪统计很难进行,想要更准确反映就业情况,对毕业生的跟踪统计还是要建立起来。”

  即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如各方数据展现的那么高,市场提供的工作也通常远不能满足这些意气风发的毕业生们的欲望。在张冀看来,单一的就业率无法还原就业情况。

  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作肯定能找着,关键在工作是否与毕业生学业水平和能力相匹配。就业好坏是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半年一年后的离职率、专业相关性等等。”

  2017国家很关注:大学生就业难

  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同志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专访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主任:任占忠

  记者:就业竞争加剧,您怎么看待今年的就业情况,您认为哪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任占忠: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作为一个学生个体来说,他是会受到影响的。但换个角度来看受到影响的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有相当一些人影响并不大。就业压力或是就业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会有的。即使在过去高度供不应求的就业形势下,有一些学生就业也难。我觉得应该确立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无论总体就业多难,但是有实力的毕业生也能找到工作,或者创业。

  任占忠:我觉得影响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因素是定位。

  学生究竟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在这点上,定位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人能不能找到工作。比如我们的学生很多所读的院校名气不大,学历也不太高,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求职时却对薪资、对单位等等要求较高,这就很难实现,必然会导致他待业。我觉得定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很要紧的因素,所以说要做好定位。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压力比较大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定位就要客观一点儿,适度地调整,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关键。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小编片外语,说的不赖)

  个人将来的发展并不是由现在我做了一个测试一个测评就决定了今后一生。有少部分人从小确定自己的方向,一生就这么发展下去取得成功,这不是多数,多数人实际上他是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也能取得成功。这部分实际上占得比重是比较大的。在职业指导方面,过早的给学生一个具体职业,这既有有利的方面,但是不利的方面实际往往会大于有利的方面。所以说在这方面,一定得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的发展没有必要过早的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具体职业上,找一个唯一的适合我的职业,这是一种误导,是一种误区,不能对学生这么来引导。

  什么叫就某一个具体职业最适合你,在当今职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尽快提升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才能发展起来。我们在职业规划课当中,也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定位的问题是很关键的,我们学生客观地对待外边的环境,客观地对待自己未来的发展,必须得让事实来表明学生的发展,不像我们课堂上书本上所讲的。

  在职业价值观,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成功的起点一般是从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开始的,因为好多事儿,即使我这个工作,是我自己选的,但是到了具体工作当中,你要做很多单调的重复的加班加点儿的工作,工资不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你对这件事情不喜欢,如果你对这些事情做不好,你不能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的话,那你就堵塞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成功它是由做好不喜欢的事情开始的。

  实际上,人的兴趣、人的能力、人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这个阶段它还依然处在形成时期。工作当中,有时候人往往是这样,一开始我对这件事情可能觉得兴趣不大,不大愿意做,但是你做一段时间以后,你自己用心在做事,认真在琢磨事,当他把工作努力地干好以后,觉得领导对他是比较满意,同事的关系也处的比较融洽,他的事又有点小成就,这样的话,他就由没兴趣就变成有兴趣了。实际上兴趣它是养成培养起来的。现在职业规划经常以当前的这个兴趣点来决定人的一生的发展目标,这种就忽略了人的动态的变化,就把人的这种适应万物的能力,这个重要因素给忽略了。任占忠:再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我觉得是能力。

  任占忠:第二个因素是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这才是最主要的。然而竞争能力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能力。能力是决定学生能不能就业的一个关键性点。孔夫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要发愁没有职位,愁的是你没有从事这个职位的能力。为什么无论竞争压力多大,就业多难,有的学生依然能够拿到好几个offer,核心的问题还是要提升自己能力。

  很多学生把自己的思维都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对于社会职业的需求状况不了解,那么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去了解这是不太有利的。现在“教育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就是说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把这种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纲要”当中就是这么提出来的,所以说在校期间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本领,这是一个当务之急,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以说这就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地从课堂上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多一点机会和时间接触社会接触职业。所以说能力是很关键的。

  任占忠:第三个因素是心态。

  心态主要反映在就业面试环节,有时候心理素质弱的人,求职时会有心理障碍,临场发挥不是很好。打个比方,我们学生到一个单位去面试,去那聊天时发现面试者有北大的有清华的,都是知名高校,而他是独立学院的,这样他的心理上就会败下阵来,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实际上有时候这种求职环节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面试成败的。再者,面试时面试官会问一些问题,经常会遇到自己不会答或是答不好的问题出现,这都是正常的,然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好,他怕答错了对方就否定他了,整个的思维情绪可能就乱了,这些时候心态心理也直接影响他的求职面试结果。在求职方面,学生应该有一种自信,积极的心态。

  任占忠:对于就业也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如简历的书面表达等等。

  定位、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像面试,求职心态及求职方法等等是在校期间需要锻炼学习的,要在实战当中多锻炼,在课堂上有些东西是学习实践不到的。多从实践实战中取得经验,同时要学会总结。

  记者:您怎么看待企业、高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各方该作何努力去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

  任占忠:从这三方面来说,我们应该从供需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上帝,它是用人的,是买方,学校、学生属于供方。所以在无论企业提出了什么条件,我们学生都要端正好心态。学校要从企业用人的基本点方面来思考问题,我怎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要求的人。我们去年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大家在问题关注点上存在着错位。我们曾经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从关注度的排序上,企业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第一位是学习能力,第二是责任感、责任意识。我们的学生结果把责任意识、责任感降到了第八位。这就明显的存在错位,这样学生在面试环节和工作当中就会暴露出不适应的矛盾,企业关心的你却不加关注,那么具体工作中就会出现矛盾,做事浮躁,应付了事等等。

  我们必须得解决这些认识上的错位问题。还比如现在的很多学生对外语水平重视程度很高。但是很多企业目前并非把英语看的很重,有些职位是不需要那么专业的水平,那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精力投放在这个方面,到单位以后却发现用不到,这也是错位的表现。

  记者:对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您觉得就业前该考虑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成功就业呢?

  任占忠:我觉得一是把自己找工作定位的问题好好考虑考虑,首先是考虑一下是跟专业比较接近的,还是远离专业的。因为远离专业它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学生的竞争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在和岗位契合度上要考虑发挥自己的能力,要把这种专业的知识作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考虑进去比较现实一点。

  另外一点是在定位上,我觉得定位不能太具体,就是说只要从大的方向上基本吻合就可以了,不要局限在某一个职业点上。很多学生在求职时候把自己的定位设置了条条框框,这样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比如的学生可能从小、从家庭、环境、从个人角度想想做某一件事,比如想当医生或者律师,那么在这方面,你如果已经思考很久了,或者从家庭各方面环境都是让你这样,那么当然可以坚持自己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只要选择了符合自己的基本就业方向的单位及岗位,那不妨可以考虑签约,然后在工作当中来继续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工作当中来继续锻炼和培养自己。我觉得这样的话比较现实,千万不要去寻找唯一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把思路拓宽一点,求职面就会很广泛了。

  有时候你必须硬着头皮,朝着你坚持的东西走下去!加油!同学们!

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关文章:

1.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2.2017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3.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前景

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3篇

5.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

6.2017大学生就业机遇

7.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8.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论文

9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