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职称论文>

高校职称论文

家文分享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学习啦小编整理了高校职称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高校职称论文篇一

  高校教师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 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针对学校自身特点,分析了教师的需求特点和管理现状,分析问题所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管理现状 职业倦怠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高校为社会各界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或综合性人才,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笔者所在的工作院校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培养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根据在该校的调查问卷分析并结合其他高校的教师管理现状,对存在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一、整体薪酬水平偏低

  据教育部人事司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30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9.32%,40岁以下占65.23%。根据问卷分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在资历、职称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在高校教师群体收入的金字塔结构中,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实际上处于金字塔底端,整体工资收入偏低。针对问卷调查结果,约75%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收入状况不满意。青年教师大都面临赡养老人、购买住房、结婚生子等实际的生活压力,物质需要相对较为强烈。而实际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强烈的物质需求形成强大反差,也由此造成青年教师的怠惰情绪,工作质量、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近年来很多青年教师纷纷在校外寻求兼职授课,甚至兼职成为主业,本职的授课与科研反而成为副业,出现了严重的“隐性流失”现象。

  目前,很多高校的分配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收入,但距离高校教师的物质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多数高校目前都实行绩效工资,但对于工作业绩的定位、分配标准的制定却缺乏科学标准,如教学、科研等如何进行量化,其参照物如何制定等都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这种没有弹性的工资制度很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难以吸引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容易导致高素质人才外流。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其收入满意度不高。其中,表示很满意的人占12%,满意的占25%,表示不太满意的约占46%,表示很不满意的有17%。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普遍提高,但教师总体上仍然感到不太满意,收入水平与教师期望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而且问卷调查表明教师对于学校的工作量等的分配标准并不满意。

  二、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高校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高校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则实行完全的聘任制,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改革,实行聘任合同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聘任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各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很难有序合理流动,教师资源共享缺乏有效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压力,不能充分发挥教师潜能。

  在回收的348份有效问卷中,认为考核制度完善合理的约占40%,反映出了教师群体对目前的评价考核体系并不满意。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要科学合理,对其工作行为、态度、结果进行考评,获悉相关准确信息,以此评价教师履行职责程度,从而确定其待遇。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评手段不尽科学合理,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给教师的奖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由此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进取心、责任感和成就感,并极易引发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必然会降低教师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认为,职业倦怠,即指由于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对于工作的厌倦情绪。20世纪70年代,新泽西州教师联合罢工曾经一度困扰过美国社会。由此,美国政府开始对“职业倦怠”这一问题表示更多的关注,并将其上升到了“社会问题”的高度。近年来,由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长,扩招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教师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态度等问题,这种难以控制的工作性质常使教师感到焦躁不安。同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并不科学,尤其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过分强调数字量化,加重了教师工作负担,也干扰了教师的工作目标,导致学术腐败,使急功近利之风在校园盛行。由于利益的驱动,教师之间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正常的合作交流明显减少,工作压力加大,同事间相互猜忌,使教师个体产生压抑、孤独、焦虑的情绪,加大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缺乏心理需求分析及有效的激励方法

  高校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自身除了物质需求,更需要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需要得到信任、尊重及自由发展的工作空间和个人前景。然而,很多高校对教师个人的权限以及深造学习发展的机会限制过于严格,也没有提供给教师更多的管理与实践机会,包括对科研激励政策的制定等,往往忽略对教师的年龄、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学科性质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机制,不能体现差异化奖励的激励效果,问卷中对培训机会不满意的约占68%。这一结果体现了学校对教师自身实际需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由于教师的需求类型与结构相差甚远,并非每个人都会对学校的激励机制做出相同反应。只有当激励措施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时,才会发生有效刺激结果,这就要求应对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制定最有效的激励方法。但目前院校很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不能真正根据本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政策,激励方式也较为单一,常常只利用较为单一的物质刺激。目前,很多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影响,只片面强调教师物质层面需要的满足,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而忽视对精神激励的力度。这种仅以物质刺激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必然会引起部分教师以追求物质需要为满足,造成少数教师的物欲膨胀,把工作与条件相结合,根本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只有深入分析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丰富教育管理的研究内容,完善学校教师管理并进一步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伟国.试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2]余慧星.论高校教职工激励机制的建立原则和方法[J].高等农业育,2003,(5).

  [3]刘宝珍.论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岳敏.高校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3,(3).

  [5]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涨.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高校职称论文篇二

  高校教师素质古今评析

  摘 要:古言之“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这句话道出了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也体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的文化修养及相应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要对自己主攻学科的全部内容及理论基础有较深的了解。要把握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此外,高校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强调并重视高校教师的素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透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59-02

  一、古代中外学者对教师素质论说之评析

  教师素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倡教师素质的修养,开教师素质之先河。孔子认为教师首先应当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曾说:“爱之,能勿劳手?忠焉,能勿海乎?”[1]。

  要求教师爱生忠海,任劳任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另一重要要求。孔子还主张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指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教师必须具备“以身作则”这一品质的意义。另外,孔子还要求教师虚怀若谷,学习别人的长处,正如他所讲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著名教育家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首次将教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重,与此同时,他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有信,可以为师;漏说而不陵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这四个要求在现代来理解则是:(1)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2)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3)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4)教师要有渊博的学问,且能“中理”的加以阐发。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为师。

  唐代教育家韩愈的《师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教师问题的专论。其中也论及教师的素质。《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应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三项基本任务[2]。如果具备了完成这三项任务的能力,也即符合了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西方,比较明确地论及教师素质的教育家可推古罗马的昆体良。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公认的有学问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决不能“以本身的愚蠢去教人”[3]。昆体良还认为,教师的道德面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

  总之,中外学者研究教师素质的历史可谓久远。他们的观点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但其中很多见解在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

  二、当今高校教师素质之评析

  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有一大批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高校教师。

  当今在高等学府里,“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能。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或个性品质。同时“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既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知识经验的传授者;既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又是活动的指导者;既是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员。

  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我们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七项因素。

  1.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关于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素质的总和,它决定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教师是国家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而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以身作则,为人师。

  2.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它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的某些稳定的特征系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推动力。

  3.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力量,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的知识。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各起特定的作用。这三个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文化素质水平的主要指标。

  4.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的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四是教育机智;五是教育能力。教师能力素质的这几个层次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构成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体。

  5.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还以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形成。

  6.身体素质

  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身体的基本情况,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教师的劳动量大,任务艰巨,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难以胜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记忆良好,思维敏捷,能坚持正常工作,无慢性传染病,懂得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用脑科学,坚持体育锻炼,善于娱乐休息,注意饮食卫生,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7.外在素质

  教师的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它是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独特风貌。一般认为,优秀教师的外在素质包括:健美的体格,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安详的举止,文明礼貌的谈吐,幽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外在素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集语言大师、演员等艺术形象于一身,其外在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文明,乃至学习情绪,对教师教育接受的程度。

  总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道德、文化、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在高等学府里,也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和不良现象,教师的素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青年教师,忽视了本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相信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认真的解决。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培养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已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各种心理品质,以自己的德、才、学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发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张承芳.教师素质学[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赵立伯.教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于萍滨.师德记[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鞠献利.教师素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宫作民,张柱芸.新世纪教师素质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看了"高校职称论文"的人还看:

1.浅析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论文

2.浅议高校职称评审工作论文

3.关于高校职称评聘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

4.从职称评定看高校人才评价的弊端论文

5.大学教师职称评定浅议论文

    220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