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毛概时事政治大学生论文2000字

家文分享

  毛概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毛概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毛概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论文 关键词]改革; 历史 取向;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 得到深入 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这段伟大历程,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予了高度概括,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理论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 总结 ,包括:实现 工业 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 企业 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 农村 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1〕(P53),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2〕(P103)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3〕(P116)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二公三纯,认为只要公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就能自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注重单纯的生产关系变革,以致于又回到阶级斗争的立场,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确保所谓社会主义的纯洁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的标准,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就使改革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更具原则性、 科学 性和实践性,这也是历史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创新、求实的改革,冲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实现社会主义由斯大林模式向 现代 模式的转变。

  二、改革的重要经验——不照搬别国模式,走自己的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其特点是,经济方面是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的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政治方面是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弱化的监督机制。二战后,斯大林把这种模式理想化、固定化,而且当作样本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整体移植到中国,并不断地强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探索中的一个历史包袱。它留给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者最大的难题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严重对立,使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人为割裂。中国的改革开放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寻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30年我们正是这样走过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一个改革渐进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我们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时,才真正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们把市场因素引入计划经济,实际上已经冲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共十三大把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形式和手段,并且市场和计划的作用一样,是覆盖全社会的。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可以和社会主义联姻,因为市场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作用,市场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此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正是由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推进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关于 政治 体制改革,因其复杂性和敏感性,我们采取了更为谨慎又不失时机的改革。邓小平指出:“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应作为改革的一个标志”;〔4〕(P133)“政治改革总的目标无非是三条:第一,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第二, 发展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5〕(P144)“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下放权力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还有一个内容是提高效率。”〔6〕(P14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实行 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方略,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与此同时,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十七大 报告重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要在基层党 组织的领导之下,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支持职工参与 管理。

  在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 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所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也有别于马克思的原创社会主义构想,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它是一种既体现 科学 社会主义原则,又富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发展模式。

  三、改革开放的着力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结合

  改革开放要坚持走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 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论。邓小平讲:“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不但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坦率地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7〕(P52)改革开放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障,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不变的;改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这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改革开放的 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正义,追求社会和谐,并致力于逐步把公平、正义原则贯彻的社会主义结构和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改善民生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公平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目标,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最好体现。

  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注意挖掘中国历史资源,赋予其 现代 意义以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作为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举措,必须十分注意本民族的 文化,通过启动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民族特色。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改革不是否定历史,而是以史为鉴,积极地、批判的继承历史,发展历史,进而创新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早就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但是,要以中国的东西为主〔8〕(P82)。邓小平也主张:“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9〕(P151)这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学习原则。

  “中国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要坚持的历史取向,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求实创新,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会取得更大、更骄人的成就。

  [ 参考 文献 ]

  〔1〕〔2〕〔3〕〔4〕〔5〕〔6〕〔7〕〔9〕 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毛泽东文集 (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概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与特点研究》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三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是实现人民幸福和谐的坚定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经历了90多年的奋斗、探索、创造和积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和客观。笔者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优点展开论述,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

  从16世纪初期英国莫尔的《乌托邦》,到19世纪上半叶三大空想家各自的理论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从主张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到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从主张消灭商品交换到消灭城乡差别、消灭体力和脑力劳动差别以及阶级差别,到提高国家的管理职能。正像恩格斯说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唯物史观的提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另一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正是由于两大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实现这个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且把自己的学说与其他非科学的学说划清了界限,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

  从现实性上,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把理论变成了现实。列宁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产阶级建党学说和民主革命理论,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又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包括殖民地国家解放运动理论,构成了列宁主义。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建立组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提出了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最终,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学习和借鉴苏联成功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在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的带领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独立和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夯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敏锐的洞察到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国家的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提出了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世界上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的主题未变,但是国际社会、国内发展和党的内部建设等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环境和地位,肩负的历史任务和自身状况,都随着新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此条件下,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新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

  从以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每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集合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智慧,立足于所处时代环境和进行的事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继承和向前发展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否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与人是平等的,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需要,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原则: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拥有政治权利,并建立民主法制,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并且公平正义贯穿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建设的始终,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政治上的保障。

  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原则: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发展方面,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又要对国外先进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促进文化的现代化。在文化现代化的促进下,整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就会向前发展,人民的素质就会得到提升。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建立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物质生产是最根本的实践形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从而为其它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从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文明,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核心和重点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文化就要铸就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情感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精神家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共有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等。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完善各项制度,保持社会稳定

  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在稳定的环境下,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纵观社会主义建设,从“三反”“五反”到“大跃进”,从最开始的以国民经济恢复为主,到“抓革命促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曲折,就是因为制度性不强,不是按照制度办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现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互相促进,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在实践的发展中,这些体系不断完善,发挥着保障作用。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五、坚持效率和社会公平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提高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平等竞争,并且在政府的监督下实行宏观调控,避免无序竞争,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在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还要通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建设,保障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和人民的各种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平等的享受各项权利,同时履行各项义务。

  毛概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教育》

  【摘 要】时事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考试范围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时事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政治教学 时事教育 思想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对于正在成长的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学生有效面对新时代挑战的关键。高中政治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紧扣时代的主题,抓住国际和国内的热点新闻,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用心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时事教学生动形象,与现实联系紧密,可给予学生新奇而真实的刺激,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诠释教材理论,加深学习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且教材材料有滞后性,时事教育侧重于学习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等等,其内容的时效性能够对政治教材起到诠释作用、辅读作用,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时事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结合,能使抽象的政治课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从而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事一般是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材料新鲜真实,加上报刊传播媒体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政治情感,这种情感能转化为爱国情感。

  4.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的应试能力。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时事教育的渗透。

  二、将时政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时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将时事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多种时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政治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课前五分钟读新闻并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轮流安排学生读报纸杂志中的新闻(可选择《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报告》中的新闻),然后发动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火花,而教师则需做好总评工作。这种方法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在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分析时政热点的同时应加强教师的事先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时政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让学生能够在演讲中切实提高能力,活动的开展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2.时事宣传园地。组织学生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安排“时事园地”这一版块,刊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要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系统地把握时事内容,并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4.练习巩固。将相关时政资料作为背景材料,设计成习题,让学生分析,以巩固知识,了解时事。这也是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常用途径和重要方法。比如:在巩固“一分为二”这一矛盾分析方法时,可结合“建国六十周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这一时事进行习题设计,让学生在分析中既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

  三、注意事项

  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政材料的选择,一般来说,时政材料应具备以下要求:

  1.针对性:时事材料是用于辅助教学的,因此应具备针对性,即能够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在筛选材料时,要找准时事与教材的切合点,切忌生搬硬套,脱离教材。

  2.时效性:时政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时事信息应是最新的,而不是已成昔日历史的材料,这也是政治学科时代性特点的体现。

  3.思想性:政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因此,时政材料在选择上应体现正确的立场,能使学生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结论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恰当使用时事材料,有效开展时事教学,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 福建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1.2017热点问题毛概论文

2.2017毛概时事热点论文

3.对毛概课的心得体会

4.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5.社会时事政治论文2000字

    255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