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关于当代经济的政治论文1000字

家文分享

  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经济的发展是人们都在关注的焦点。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济的政治1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经济的政治1000字论文篇一:《试谈经济共和主义》

  内容摘要: “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不仅应该体现在政治生活中,还应该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它要求实现一种非排斥的经济,包含了共有、共治与共享三层含义。经济共有意味着在坚持“天下为公”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条件,处理好公有与私有的比例,实现一种平衡的混合经济。经济共治意味着减少经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排斥现象,经济体系应该将尽可能多的公民容纳进来,尽量减少失业。同时,参与这个经济体系的公民不应该被另外的公民所支配,努力消除垄断。经济共享意味着共和国的公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财富应该由他们共同分享,首先保证每个人能够有一些基本的好处,其次在合理的不平等分配中贯彻机会公平原则。

  关键词:共和主义;人民共和国;共有;共治;共享

  分工协作,各守本分,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来。[4]共和主义的确认为,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是需要证明的,为了公共的利益,私有财产是需要受到限制的。

  现在为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提供证明的自由至上主义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给人们带来幸福,这与共和主义论证思路没有太大区别,不过,这种思路恰恰可以证明私有财产是一种工具,如果阻碍了人们的幸福,就需要受到限制;另一种思路则要追溯它原始出身的正当性,认为私有财产最初是通过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的占有来获得的,像基本人权一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随后通过自己的创造或自由交换生长出更多的私有财富,这些财富同样具有不可侵犯的性质。学经济学的人喜欢将这种逻辑追溯到亚当·斯密,其实,斯密的私有观没什么创造性,它是来源于洛克的。洛克是怎么说的呢?他其实相信这个世界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因为根据圣经,上帝“把地给了世人”,给人类共有。[5]既然如此,那怎么又私有了呢?洛克自然也像亚里士多德一样认识到了这种共同所有的弊病,提出了私有化的限制条件:在这些共同所有的资源中,你可以随意占有一份,但你必须在占有物中加入自己的劳动,并以自己的需要为限,同时不使他人的日子变坏。[6]其实这个条件是很难满足的,远古时代有这个可能,但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一般是稀缺的,你占了一份,别人就少占一份,这种少占就是损失,就是日子变坏。

  很有意思的是,现今中国的圈地运动似乎运用了洛克的逻辑。有个城市圈了很多农民的地,当然是动用了政府权力的。那个市长告诉我们说,这种圈地是合理的,因为它对农民自己也有好处。他给我们算了个账,农民一亩地,一年收成800斤麦子不错了,我们现在把它征过来,补偿给他们的肯定不止800斤麦子的价值,而且这地转让给商家之后,城里经济发展了,他们还有到城里工作的机会。乍一听,这的确很有道理,农民的地就在这种道理的支撑下成了商人的地。可是,我们再一想,农民使用的那亩土地的好处只是每年800斤麦子吗?他们不能用它做其他的事吗?包括商人所做的事他们也可以做呀。如果他们不能做,可以自己转让给别人做嘛。如果政府想发展得快一点,需要抢时间,也需要找农民谈谈,这样是不是可以让农民得利更多一些?这种道理在现在的政府官员看来,只是书呆子的道理,现实中不可能行得通。事实的确如此,各地方为了发展得快一点,就不讲这些道理了,用强制的方式把土地征过来,管它公正不公正,一切为了发展的需要。好的,我们可以来讲发展的道理。政府强制征地,以及其他一些违反公正原则的资源分配方式,是为了发展,服从效率优先的原则。那么,发展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共和国的公民生活得更好一些吗?既然如此,我们就得承认,在这种不公正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获得的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果为了发展的需要,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好一点,可以限制和征用农民的土地,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也可以对商人的财产施加限制,甚至征用。难道不是如此吗?

  不正当得到的东西就是不正当,不可能从其出身的角度来将其正当化。有人说,这是中国私有财产的原罪,这说得有道理。原罪是不能消除的,但因此而剥夺私有财产又不利于共和国的繁荣,不利于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只能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允许这种带有原罪性质的私有财产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保护,同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要对其进行限制。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论证方式,是共和主义的方式。先富起来的一些人,一听“限制”就恼火。你恼火什么呀?你的财富即使不是通过违法违规的方式得来的,也是通过政府倾向性的政策得来的,更是通过这个社会合作体系得来的,你是有亏欠于他人,亏欠于社会,亏欠于共和国的。这种亏欠一方面需要通过自愿的方式来感恩,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法律的方式来补偿。简单地说,如果这个社会在财产占有方面过于悬殊,不管精英的财富是怎么得来的,共和国政府都需要考虑进行调节。共和国不能允许少数人占有大量豪宅,而大多数人则无立锥之地。

  经济共治

  所谓“共治”,就是“大伙儿一块干”,这里面既包含了共同参与的权利,也包含了共同参与的责任。共治是共和主义的核心原则,既有政治层面的共治,也有经济层面的共治。就经济领域来说,共治意味着两层含义:第一,共和国所采用的经济体系应该将尽可能多的公民容纳进来,也就是尽量减少失业;第二,参与这个经济体系的公民不应该被另外的公民所支配,也就是享有某种不受支配的自由。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几乎是自由至上主义的最后堡垒,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便没有自由至上主义的立锥之地。因此,自由至上主义便将市场经济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几乎比私有财产更加神圣不可侵犯。共和主义也支持市场经济,但不像自由至上主义那样将其放到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跟私有财产一样,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工具,是用来满足人民需要的工具,尽管是基础性工具。同样,计划经济也是工具,只不过它没有市场经济表现好,所以需要让位给市场经济。共和主义不是为了反对自由至上主义而存在,相反,它跟自由至上主义有一些交叉之处,市场经济就是很大的交叉领域,是需要二者共同维护的。但对于市场经济,自由至上主义与共和主义有不同的关注点,自由至上主义只是关注自由交易、自由竞争是否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是否能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和各种垄断。共和主义照样支持自由交易、自由竞争,因为这是保证共和国公民平等参与这种经济的必要条件。但共和主义还有另外的关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共治,说简单点,就是反失业、反支配。

  如何反失业呢?在具体措施上,共和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二者都赞同,最重要的是要将蛋糕做大,也就是扩大市场规模,只有更繁荣的市场经济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共和主义也像自由至上主义者一样,赞同保护自由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些法律、政策和措施,保护商人和企业主投资、创新的积极性。

  但共和主义还有一些自由至上主义不一定喜欢的措施。譬如说,自由至上主义也许听任市场支配产业的兴衰,但共和主义则要求政府发展能够扩大就业的产业,同时支持让共和国经济保持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自由至上主义也许不愿意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失业者,但共和主义则不仅要求政府为失业者提供补偿,而且要帮助失业者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变化了的市场。在就业形势恶化时,共和主义还会要求政府奖励那些能带来就业扩大的企业。共和主义支持这样的企业家:为了让企业渡过难关,在企业员工的支持下,宁可减少一点工资,也不愿意减少一名员工。

  如何反支配呢?共和主义之所以支持市场经济,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反支配的特征。被视为充满共和主义精神的罗马法就蕴含着市场经济的逻辑,它“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承认私有财产与‘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形态”[7]。欧洲近代市场经济就是在反支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欧洲封建主还在支配经济体系的时候,是那些城市共和国打破了这种支配,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当英国王室还在控制行业经营权的时候,司法系统根据共和政体的原则打破了这种垄断特权,让一些市民和自由民不断从国王那里得到经商的权利;当这些市民和自由民形成强大的行会势力,带来新的垄断的时候,照样是司法系统不断宣布这种垄断违反了共和政体的精神,从而促进了自由竞争。[8]

  在共和主义的保护和促进下,商人和企业主成长了起来,但这个阶层强大之后,就抛弃了共和主义原则,在自由至上主义支持下,搞起了新的支配。譬如说,在劳资关系上,这个阶层宣称劳工与企业主一样是自由的,因为企业主可以自由地选择劳工,劳工也可以自由地选择企业主。他们无视这个自由过程中的支配关系,企业主不选择工人,还可以过好日子,但工人若不选择企业主,还能过得下去吗?又譬如说,在商品买卖关系上,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消费者,还振振有辞地说,你为什么要买呢?你为什么不去多了解一下情况呢?商人还利用自身人数少、易于协商的便利而合谋抬高价格。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9]。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显然处于一种被支配的、无法还击的地位。正如以前保护商人不受君主和封建主支配一样,共和主义现在要保护工人和消费者不受企业主和商人的支配。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过程,30多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是保护商人和企业主避免各种支配和垄断的侵害,但也很快形成了商人和企业主对弱势人群的支配关系。因此,共和主义不仅支持立法惩罚那些欺负农民、工人和消费者的不法商人和企业主,而且支持农民、工人和消费者组织起来,形成制衡商人和企业主的社会力量,达致市场经济的共治局面。

  当然,经济领域的共治是需要政治领域的共治来保障的。政治共治的目的就是要在政体中形成精英与平民相互制衡的关系,混合政体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较好形式。这里不展开论述。

  经济共享

  所谓“共享”,就是“大家都有饭吃”。这个饭是广义的,也就是市场经济体系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共和国的公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财富当然应该由他们共同分享。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肯定念念不忘自己的财产凭什么要别人来分享,念念不忘那些懒惰的人为什么也应该有饭吃。其实,这些人不用过分担心,分享不是打土豪、分田地、搞大锅饭,而是充分考虑到效率原则的分享,考虑到精英利益的分享。

  这种分享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这里不妨借助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来说事,尽管结论可能不大一样。②为了分配由一个社会创造出来的那些好处,我们得确立一些原则,为了确立这些原则,我们得寻找一种无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一起来谈论,来表决。进入这种状态之前,我们(社会中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可以)最好忘记自己是什么,譬如说是男人还是女人,是穷人还是精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干部子女还是农民子女。但知道自己要到这里来干什么,知道自己不是利他主义者,也不是损人利己的家伙,知道社会所生产的好处是什么,知道关于社会的一般知识,能够进行正常的比较、推理和判断。如此之后,我们可能会选择如下的分享原则:

  第一,在社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脱离了严重匮乏的状态),我们得保证自己(实际上也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基本的好处,否则我们不会愿意在这个社会呆下去。譬如说,首先,得保证自己的人身是安全的,不能随意被别人杀死或侵害;其次,得保证我能够拥有保证我活下去的食物;再次,还得保证我的嘴巴不被别人封起来等。可能因为文化的不同,需要保证的基本好处不一样,但最基本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安全地活下去。因此,如果社会创造的好处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安全地活下去的话,这项好处应该平等地给予每个人。而且不能因为其他的好处而被交换掉,除非个人自愿如此。

  第二,其他的好处也应尽可能平等地分配,除非这样做会影响这些好处的供给。其实,正是因为后面的约束条件,社会中大部分好处都不是平等分配的。但不平等分配是要有限制的:首先,这种不平等分配能够比平等分配生产出更多的好处,而且能够让在不平等分配中获利最少的人也能够分享到新增的好处,否则人们凭什么接受这种不平等?其次,不平等分配方案要尽可能地提高人们努力的积极性,也就是能够保证他们尽可能地生产出更多的好处,譬如说机会要公平,要考虑贡献大小,尽可能缩小偶然因素(如出身)在分配中的作用等。

  可能不同的人对分配原则的表述不一样,但这种表述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还是能够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如果接受这两个原则,那么意味着什么呢?精英不用担心,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革命性的改变,只是意味着对现有的一些分配措施的维持和改进。第一,它意味着保障合法分配的财富的安全,包括精英的财富的安全;第二,它意味着保障所有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其标准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第三,它意味着那些付出劳动和智慧较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好处,技术熟练的工人、知识分子和管理者当然会比普通人得到更多;第四,它意味着投资者得到正常的回报,以保证经济活动持续地扩张下去,能生产出更多的好处;第五,它意味着不能凭强力获得报酬,必须要反黑社会;第六,它意味着不能凭权力获得报酬,权力寻租;第七,它意味着不能凭非正常垄断获取报酬,必须要破除各种各样的非正常垄断;第八,它意味着不能凭出身等偶然因素获得报酬,必须要缩小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社会差异在分配中的作用。在这些原则下面,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具体措施上会有差异,但这不妨碍共享原则的实现。

  如此描述之后,可能大家感到共和主义并没有讲出新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似曾相识。是的,共和主义并非想创造什么东西,因为它是一个没有完全中断过的传统,只是它的一些原则和措施都散落到别的什么主义里面去了。共和主义的内容可能比较分散,但其核心精神是一贯的,那就是要实现一种自由:共和国的每个公民在没做亏心事的情况下不会害怕另一个公民。在经济领域,为了扩大这种自由,就需要扩大共和国公民对财富的共有、共治与共享。中国的精英需要认识、接受并维护这种自由,它与那种仅仅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不一样。凭着这种自由,我们可以再造一个新的共和国。

  注释:

  ①有经济学者将共同所有制理解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中成员的共同财产,但每一个成员又不是特定共有财产中某一部分的特定所有者,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参见董辅?:《非公有制经济之我见》,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8月19日)。本文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共同所有制,一个国家不同法律主体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的财产都是该国公民共同所有的财产,只不过交给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地占有和使用,但占有和使用的行为要受该国法律的约束。

  ②显然这里只是借助一下无知之幕来说明经济领域共享的内容,与其本意所要承担的正义原则推导任务是有区别的。以下关于无知之幕的描述,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31-13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75.

  [2][4]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5、58-60.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8.[5]旧约·诗篇.第115篇.第16节.

  [6]洛克.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33.[7]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5.

  [8]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7-289.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3.

  经济的政治1000字论文篇二:《上海经济转型六大方向》

  “十二五”时期上海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飞跃,率先实现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转型是“十二五”乃至未来时期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是上海遵循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转型的主流、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长三角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共识。经济转型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制约,抓住“四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机遇,发挥世博会后续效应等优势,全面推进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笔者以为主要有六大经济转型方向。

  1.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

  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高效益、广就业、强拉动、低污染等特性,是当今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经济形态。上海经济发展正在迈向现代服务经济。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十二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发展、推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增强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和规划目标。

  “十二五”时期,上海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带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六大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以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5%左右,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居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对外经济贸易方式转变,增强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2.向产业融合经济转型

  产业融合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等的融合发展经济形态。对国内外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发展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可以看到, 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的双向互动、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之道和大势所趋。服务经济服务、提升、促进制造经济发展,制造经济支撑、实现、推进服务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几个服务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地区提出和部署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克服片面发展服务经济带来整个经济发展“空心化”问题。戴尔、苹果公司等持续、成功赢得世界市场和消费者,就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十二五”时期,上海要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是不要发展制造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提升、促进制造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促进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在内的服务经济与支撑国际经济中心的制造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企业发展品牌、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着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产品认证、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农业个性化营销、农业会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科技等服务业,努力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智造”,从而实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发展、推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整体提升长三角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方针和规划目标。

  3.向文化创意经济转型

  文化创意经济,是文化与创意高度融合的、最具活力和高附加值的新兴经济形态,也是与科技、金融、贸易、先进制造业等高度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从“文化创意产业化”意义上来理解文化创意经济,也可以把文化创意经济称为文化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因而创意产业又被称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的速度递增。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递增速度已经达到10%以上。后工业化时代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正标志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所以,一些专家把创意经济看成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高级形态。

  上海正处于重化工业向后工业化的过渡阶段。上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尤其是“海派”文化底蕴,海纳百川,人才荟萃,历来保持着鼓励创新、冒险的宽容氛围。“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和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十大文化创意行业,加强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重点是完善产业发展格局、拉动文化创意消费、拓展国际贸易等,要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幅要力争快于服务业平均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2%左右,弘扬“上海创意”,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中的新兴性、内生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作用。

  4.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指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和成功实践低碳城市发展计划,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低碳伦敦行动计划和丹麦哥本哈根碳中立城市计划。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潮流,许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上海化解经济持续高速成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矛盾的必然选择,就是促进经济低碳绿色发展。上海要紧随和接轨世界低碳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利用上海技术、人才优势和产能配套、营销特长,以及政策支持、体制保障等有利条件,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低碳文化创意业、低碳高科技产业、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先进制造业和生态农业,改造和转移碳密集型行业,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以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与高利用、高清洁和高效益,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产业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绿色持续发展,完成国家下达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目标,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努力让空气更加清新、让河水更加清澈、让环境更加清洁,打造一个低碳、绿色、宜居城市。

  5.向全球城市经济转型

  所谓全球城市经济,又称世界城市经济,就是对全球经济网络体系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基本)节点城市经济,控制力主要表现为对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再分配具有决定作用,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的综合创新体系、城市治理结构和文化交往能力,其显著业态、功能特征是跨国总部经济、自主创新经济和网络平台经济。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相互交织和互为推动,加速了全球经济网络的形成,以城市为载体,根据等级高低、能量大小、联系紧密程度等要素集结成为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经济网络体系。其中,对全球经济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主要结点城市经济——处于顶级的全球城市经济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占据全球经济的中心枢纽地位,获得主导整合利益。

  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上海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更加主动、积极和创造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构造完整和强大的国际大都市治理结构、网络平台和服务功能,集聚大量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内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国际组织和研发中心,更多地创新扩展网络平台经济功能,促进金融、航运、贸易、技术、信息、人才等全球资源要素的大规模流动、有效配置和增值,与长三角地区、国内城市和东亚沿海地带城市形成首位节点城市与次位节点城市的网络关系,发挥全球城市经济网络体系中主导作用,整体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

  6.向自主创新经济转型

  所谓自主创新经济,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以创新制度为保障的经济形态。“十一五”上海开始向自主创新经济转型。“十二五”时期上海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飞跃,率先实现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提高知识竞争力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必须指出,自主创新经济不能仅仅理解为本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经济,更不是自我封闭的创新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外资企业,其在中国土地上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虽不能列入自主创新范畴,但这些企业在华开展创新活动,对中国本土自主创新,应当说是有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的,况且,创新经济体系原本就应当是开放的。

  “十二五”上海将加快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大幅提升城市创新活力,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稳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浓厚鼓励创新氛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基地建设,切实抓紧抓好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研发攻关,着力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逐步建立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和处置制度。完善人才户籍、居住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引进与培育一批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经济的政治1000字论文篇三:《试谈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尤其是次贷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等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这就要求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完善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其中,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上的一环,更是需要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实践,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性质,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是其最为典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投资者也往往是企业的经营者,部分企业依然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缺乏有效地研究,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缺乏有效地认识,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同时,缺乏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或者难以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地支持。

  2.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尤其是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稳定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当前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导致在企业运行中缺乏风险意识,其决策往往不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当经济危机来到时,企业管理问题凸显,财务风险加大,使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3.对财务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等,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战略规划。在经济危机下,部分企业未能客观全面的分析导致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实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危机进行准确判断,对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未能进行认真分析,对企业财务的战略规划所发生的作用也未能有清醒的认识,使企业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使企业各项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4.缺乏有效地资金运营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的正常运转是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科学的资金运营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分企业在资金运营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有的企业对资金使用缺乏计划安排,过度添置机器设备,导致资金流动性较差,陷入财务困境。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库存压力增大,产品成本增高,导致企业正常运行的资金出现缺口,企业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二、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正是因为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在经济危机下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有以下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以战略眼光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管理者要不断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选聘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

  2.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

  在经济危机中,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效益。要不断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财务政策,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加强存货管理和成本控制,定期进行成本费用分析,确保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的核算工作,对坏账错账进行及时处理。

  3.提高融资能力,确保现金流

  经济危机产生后,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这就要求要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现金流。优先提高内部融资能力,不断增加自身能力,在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市场供求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安排。同时,要提高对融资的信息灵敏度,完善自身融资渠道,最大限度的避免融资风险。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三、结语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情况,存在着财务管理观念陈旧、缺乏风险意识、对财务管理缺乏战略规划以及缺乏有效地资金运营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在经济危机中,会出现各种风险。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提高融资能力,确保现金流,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1.经济生活政治论文1500字

2.关于经济政治论文1500字

3.关于经济的政治论文范文

4.高一消费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5.有关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

    217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