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2000字

坚烘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学生的成人成才道路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课结课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心理健康课结课2000字论文篇一:《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深入探讨,对如何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8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扩招在近五年达到峰值,这直接带来了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就学,解决他们的经济负担,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了大学生资助体系。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简单地说,可用5个字来概括,即:奖、贷、助、补、免。“奖”指国家奖助学金,“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助”指勤工助学,“补”指困难补助,“免”指减免学费。通过“奖、贷、助、补、免”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基本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在物质帮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物质帮困拓展到精神帮困、技能解困的层面,使贫困生得到更细致入微的帮助,从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此,暂不谈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存在即必然”,我们应着眼于现实,先将日益突出的贫困生心理问题微观化,即本文将要分析、探讨的是如何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步加大,高校市场化以及高校资费标准一体化等一系列因素均导致了学生在进入高校伊始便初步形成贫富差距,同时,又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刚进校这段时间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这种差异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这一时期大部分大学生的“贫困”,更多地体现在物质的贫乏上。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工作时间不久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接手一届新生班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加强班级整体的学风、考风等相关纪律规章的建设。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并没有从头抓起,更无从谈起投入多少。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是每一位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极高的可塑性。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将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列为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学生的这一阶段该如何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呢?一是努力树立贫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独立意识。二是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观,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拜金心理、虚荣心理。三是鼓励这一部分学生勇于尝试,接受和挑战新鲜事物,并使其具有对新生事物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组织学生以座谈、联谊等形式增进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的联系和交流,避免这部分学生出现孤僻性格特征,培养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意在从一开始,便将学生初现雏形的“贫”的心理阴影转移,这即是本文所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阶段。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随着大学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学生对已经形成的物质差异并不那么在意了,相反的他们更在意不同个体或者不同群体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譬如支配同等数量的资金,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会给自己配置更为得体的衣物,而经济上较贫困的学生往往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如前者。本来单从经济上就已经让一部分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一时期的个人品味和修养差异则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进一步升级。如果管理不当加之思想教育跟不上,很容易导致贫困学生的贫困思想心理进一步加剧,继而便出现经常旷课、打架酗酒、校园赌博、无节制地沉迷于上网等现象。在这一阶段,男女生的思想表现是有差异的。男生往往是因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贫乏,难以寻找到一个支撑点,自卑的心理占据主导地位,都或轻或重地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女生则因虚荣心理与效仿心理的促使,使她们盲目嫉妒或崇拜那些条件优越的同学,她们渴望“享受”生活,于是不惜一切方法试图改变现状。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认清这一时期在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密切关注这一部分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一些行为举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让这部分学生能从自身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正视现实,接受现实。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开展多种校园活动,为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机会,有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此外,要帮助贫困学生正确对待贫困,贫困包括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学校要在校园里提倡简洁朴素的生活作风,不攀比吃穿,不按经济条件拉帮结派,并且要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努力设法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也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细心、恒心,不放弃任何一个,主动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精神层面,并换位思考他们的真实感受,要最大限度地为贫困学生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而勤工俭学不只包括校园内的相关岗位,更可以通过合理渠道,为学生安排更多安全的校外实习机会。勤工俭学的意义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主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该从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去衡量。

  其次,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没有条件的高校至少也要开展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通过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

  最后,我们应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评工作,并建立心理问题调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在学生的成人成才道路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涉及教育教学、日常生活、危机干预、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这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积。让我们以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学心理健康课结课2000字论文篇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就成为现阶段高校乃至教育界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使其各方面得到提升,以期为大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到自身贫困心理的干扰,使得他们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消极心理过于关注,一味地使用修复问题的方式来推动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着手,能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思路和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的实际表现

  (一)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以及理性地对自身经济贫困情况进行认知,单纯地认为贫困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情,进而在其心理形成较为消极的心理暗示,加之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自信心缺失,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感,严重的会对自我进行否定[1]。

  (二)焦虑心理

  现阶段不少贫困大学生都会受到生活费用以及学费的困扰,长时间处在担忧的状态下,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还需要承担经济方面的压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使他们适应性下降,还会产生一定的迷茫和焦虑。

  (三)压抑苦闷

  通常,贫困大学生都不太主动和其他人进行交往,加之经济压力较大,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迷茫,进而出现压抑、空虚、烦扰等情况,导致压抑苦闷的情绪出现。这种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困境出现,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对贫困进行认知

  积极心理学充分鼓励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对各类不好的遭遇和问题进行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价,并使用积极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应事件的认知。所以,要尽可能地对贫困学生自我认知方式进行改善,完善他们自身的理性想法,进而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良好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让他们真正地接受自身贫困的现实,然后正确对贫困进行认知,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贫困只是短暂的,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改善未来的生活,使贫困真正远离自己,因此贫困学生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来认知贫困。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逆境的教育,进而对贫困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进行优化,给贫困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且理性地对贫困进行认知。然而还需注意的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地将目光集中在消极的方面上,却没有认识到贫困中存在的教育契机[2]。因此,从教育工作人员方面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贫困遭遇进行认知,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起积极且良好的人际关系

  完善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然后提升他们自身的归属感,进而有效地缓解他们自身的情绪压力,从而使学生各方面水平得到提升。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集体中去,使自身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真、善、美,使其获得更多的帮助。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良好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帮助,让自身人格性格更加完善,使其心态得到良好优化,为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让贫困学生学会对自我的有效激励

  决定贫困大学生个体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不同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面对一些困难和困境,甚至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和创伤,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增加个人负面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下,贫困大学生一定要具备自我鼓励的能力,通过对自身不断且积极的暗示,学会面对困境,提升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自我激励不仅会让个体向着成功迈进,还会化作个体的内在动力,进而为个体提供源源不竭的成长动力。因此,高校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对自身进行激励,制定努力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同时还要相信,困难和贫困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善的。此外,贫困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高校一定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视,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端正态度,对自身进行良好的认知,进而推动贫困大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淼泉.心理资本视阈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J].高教论坛,2015(04):27-29.

  [2]桑海云,强冬梅,咸大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03):109-110.

  [3]李曦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2):20-21.

  大学心理健康课结课2000字论文篇三:《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教育体制的多次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同时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近些年,高校频繁发生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事件,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刘海洋伤熊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存在严重问题,有待我们通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问题。由于大学和高中的授课学习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些自控能力不好的学生在大学生活里不能合理的分配学习和娱乐生活时间,甚至正常的学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加上学习方法有问题,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就频繁的挂科,包括一些曾经很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学习成绩也变的普普通通,长此以往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最终影响学业和未来就业。

  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让人们习惯了学习成绩就是全部的观念,一个人的成功标志就是学习好,而到了社会,人脉的重要性让人们不得不重视人际交往,但是大学生的课堂里没有专门的课程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大学生因家庭贫困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不太敢与其他同学交流;有的大学生因过分的孤僻性格而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因性格缺陷受人排挤产生排他心理,这些跟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里。

  3.对电子产品依赖问题。大学期间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很多学生整天把学习以外时间都用来玩电脑上,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近两年由于手机替代了电脑的许多功能非常便利,出现了大批的“低头族”,平时上课时间学习也都无心听课,低头玩手机;在图书馆也可见许多学生不是阅览图书而是低头玩手机;回到宿舍也是躺在床上玩手机。这样的现象久而久之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认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4.就业与现实矛盾问题。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高校人才变得不再稀缺,而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现实容易受挫,加上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的学习文化课知识,在择业时又期望值过高,面对现实择业就更难以就业,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的教改对策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在新生入校时就开展学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经过评分分析出当前的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关注并多多进行心理辅导。

  2.普及并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我国的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而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也是作为普通的基础教育课进行教授,并没有很重视此门课程。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应当普及此门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公共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去开展学习教育。

  3.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他不仅要求一名教师做到教书育人,更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少数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以便进灵活教学,真正的做到掌握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4.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专题讲座活动逐步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利用校园广播、心理健康橱窗、心理健康宣传板报等方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服务工作。

  5.建立长期的心理咨询机构。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太容易被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是当他们遇到心理障碍和困惑的时候,他们会希望通过找人倾诉来解决心理的疑惑,而此时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往往就是他们信赖和愿意倾诉的对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在掌握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主要问题后,就能更好的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

  6.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体活动。高校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体活动,多鼓励性格孤僻的学生,带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活动的互动让他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愉悦,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

  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造成了学生的不健全心理,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焦点,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紧扣每一个教学环节,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爱,争取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08):56-57.

  [2]海莉花,廉永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9(11):71-73.

  [3]王柏,赵勇,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王鲁慧,张扬.认知心理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

  [5]卢爱新.以人为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2).

  [6]孙立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0(1).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2.大学心理健康课后感

3.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4.大学生心理课结课论文3000字

5.大学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292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