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坚烘分享

  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心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相关论文和教材很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篇一

  《文化心理学启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利用启动方法来探讨文化心理是文化心理学中的一种新研究取向。该领域现有两种理论: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动态建构论。文化启动现有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概念启动、定势启动。本文还指出了文化启动方法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文化启动方法可以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启动;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动态建构论;概念启动;定势启动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及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展现对文化的关注。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依赖型与独立型自我构念、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等等。在这些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跨文化(通常对比两个国家)差异比较。这种方法给人一种很具有生态效度的感觉,通过研究这种差异可以知道不同的人们如何理解自己和世界,以及如何思考。然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很难确切地将其所观察到的差异的原因归于文化。在这种研究范式中,一般将文化和特定的民族群体等同(例如,德国文化=德国人),这种范式无法去掉那些与文化群体共变的无关变量,如一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语言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更加复杂的文化群体内部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与文化因素产生交互作用。实际上跨文化研究只能算是准实验研究,只能得出相关结论,无法得出因果结论。而想要确切地将所观察到的心理行为差异归因于文化,则有必要“操纵”文化因素,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文化启动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实验方法。

  文化启动研究通过使被试关注于不同的文化相关的概念或实物,在实验室中模拟了文化差异。通过使用启动技术,文化相关的价值观、规范、目标、信仰、态度、认知和动机方式都能够被自动地激活。启动只能使得头脑中存在的知识被提取,像所有的启动方法那样,只有当那些与每个构念相关的语义内容、程序定势知识和动机能够被启动时,文化典型行为才会发生。如果个体记忆中只有集体主义相关的内容,那么被试就不能被个体主义启动。反之亦然。

  文化启动研究的特点是:1.被试被动接受文化启动项启动;2.被试没有意识到启动项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启动研究关注被试心理在短期时间内的变化。

  本文将文化启动的相关理论依次归结为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动态建构论。本文首先介绍以上种两理论。接下来总结了文化启动的常用的操纵方法。最后探讨了文化启动研究的独特价值、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二、文化心理学启动研究范式的相关理论

  (一)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 of

  the self)

  该理论由Kühnen(2009)提出。在社会认知视角下自我可以被构想成一个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含了个体一生编码进入记忆中的信息总量。在任何时刻,只有全部自我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才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些小部分可以包括自我知识中独立的和依存性的部分。当某个自我知识部分越近期(情境的或暂时的可达)被从记忆中提取,或者其越频繁地(长期可接近性)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则这个自我知识部分的可接近性越高,换言之就是越容易提取出来。因此,个体间在自我构念上的差异可以被解释为其独立性和依存性自我知识之间相对长期可接近性的差异。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差异,例如,个体主义文化成员要比集体主义社会的成员更经常遇到那种能够培养出一种独立自我观点的社会情境,而集体主义社会的成员则更经常的遇到那种能够培养依存性自我观点的社会情境。

  社会认知视角使得跨文化研究和社会认知领域的实验研究结合成为了可能,可以通过启动方法来实验“操纵”文化,特别是操纵被试独立性和依存性自我知识的提取容易程度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差异。

  (二)动态建构论(The dynamic constructivist paradigm)

  动态建构论是由Hong(200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文化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的,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内隐文化理论有不同的内容,导致了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的差异。动态建构理论强调内隐文化机制的动态性,认为文化的影响不是稳定不变的,也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是一致的。当特定的文化情境进入人们的思维时,激活了人们的内隐文化加工机制,用于解释当前的刺激情境或引导个人行为时,文化的影响才发挥作用。文化启动的研究范式就是通过呈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文字来激活被试的内隐文化理论。

  三、启动研究操作方法

  现有研究中常用的启动方法主要有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定势启动(mindset priming)。

  概念启动(Conceptualpriming)涉及到特定的心理表征的激活,这些表征诸如特质、价值观、规范或者目标,这些表征在随后的信息处理过程中作为解释框架。一旦一个概念被启动,记忆中与其相联系的其它概念通过扩散激活过程也被激活了。物体和实践不断地激活相应的具有某种文化意义的概念。因此不同的文化典型行为(culturalsyndromes)通过创造不同的内容和联想网络,来启动不同的认知内容。而这些创造出的内容和联想网络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如何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世界。

  定势启动(Mindsetpriming)即一个情境中先前存储的心理程序或者理解世界的方式在另外一个情境中被激活。例如,当启动去考虑如何参与到一个目标中去时,被试在之后的第二个不相关的任务中还将使用同样的思考方式。思维定式启动的假设是信息处理策略是随情境而定的并且会被调整到符合当前的情境要求。这种处理策略或者程序可以被认为是程序化思维的一部分,这种思维使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推理变得结构化。

  事实上,以上两种启动方法均可以归为阈上启动(supraliminal priming),并且研究者大多在同一个研究中使用多种方法。现将文化启动的常用操纵方法总结如下:

  (一)名词圈选任务(Pronoun circling task)

  名词圈选任务属于概念启动。Brewer(1996)最早设计了这项任务。这项任务比较当被试的关注点为“I”(也包括“me”和“mine”)和关注点为“we”(也包括“us”和“ours”)时对行为的不同影响。通过激活“I”或者“We”的概念就能激活相应的价值观和对待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方式,即启动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组合句子任务(Scrambled sentence task)

  组合句子任务属于概念启动。在这项任务中,呈现给被试一些杂乱的词语,由被试将其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其中一些是与个人主义有关的词汇,如“I,different,independence”等,一些是与集体主义有关的词汇,如“we,similar,interdependence”等。个体主义启动条件下的单词及组合之后的句子,使得被试更可能表现出体主义行为,反之集体主义启动条件下被试更可能表现出集体主义行为。

  (三)文化符号启动(cultural icon prime)

  文化符号启动属于概念启动。在文化符号启动方法中,被试观看不同文化的典型性或者代表性图片,研究中被试一般选用双文化个体(bicultural)。例如,Hong(2003)的研究,美国文化启动组被试看美国文化图像如美国国旗、玛丽莲梦露和超人等,中国文化启动组被看中国文化图像如汉字、京剧脸谱和孙悟空等。

  (四)语言启动(Language Itself as a Prime)

  语言启动属于概念启动。在Kemmelmeier(2004)的研究中,将语言作为启动项,通过使用语言而非任务来进行启动。在该范式一般过程中,双语者被试被随机分配到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情境中(例如,中文)。该范式假设英语承载了关于美国或者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从而激发了个体主义行为;而其他非西方语言承载了本土文化,被试会表现得更加集体主义

  (五)SDFF任务(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task)

  SDFF任务属于定势启动。Trafimow et al.设计了这项任务。该任务中,通过让被试想出自己与家人朋友的不同,然后写下自己期望做什么;通过让被试想出自己与家人共同的地方,然后写下期望他们做什么。

  四、评论

  (一)文化启动方法的优点

  将启动方法引入跨文化研究中后,能够主动探索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文化启动方法中,可以分析那些通过启动文化符号而引发的想法的具体内容。例如,通过用美国国旗的图片来启动北美被试并询问他们此刻的联想,从而能够分析出与这个文化符号相联系起的价值观。另外,运用启动方法的实验能够真正的将被试随机分配至不同的文化启动条件下,从而更好确定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因果关系。

  (二)文化启动方法的不足

  在被试选取方面,研究中最常用大学生作为被试,由于大学生通常使用两种或者三种语言,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读写外文等都使得大学生经接触到外国文化价值观,大学生可能和该群体中其他人群显著不同。在文化符号启动方法中,文化图像的性质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许多研究使用有名的图像漫画,比如著名品牌(Coca-Cola),国旗,纪念碑(白宫),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或者著名领导人(亚伯拉罕林肯)。这些图像基本上给人积极的感觉,这些图像还太具有代表性可能会暴露实验目的。另外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这些著名图像激活了被试的刻板印象,而不是其内化的真实价值观,这使得被试的反应产生了刻板印象偏差。在启动研究中,实验的指导语言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研究使用一种文化图像(例如.,中国国旗)来启动一种文化(中国文化),同时却使用另一个文化的语言(例如,英语)来全过程指导实验,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语言还是文化符号启动了相应的文化典型行为,就变得很不明确。

  五、展望

  目前文化启动研究经常选用那些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亚裔居民,而其他有着显著的两种对比文化的双文化群体也应该被研究,而不仅仅是选取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双文化地区被试。文化启动研究范式也可以用来探讨国内的少数民族,比如那些受到汉族影响但同时保留自己本民族传统的少数民族。另外,被试主要选取的为大学生群体,更多的其他群体(如非大学生成年人,儿童等等)的选取能够提高启动研究的效度。现有的文化启动研究几乎完全关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其他相关的典型行为,例如荣誉,权力距离,或者分类框架等等都没有使用这类范式进行研究。将来的研究可以更多涉及到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前文所述在文化符号启动方法中,文化图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其他一些消极或者中性的图像符号也值得研究。除了采用这些非常著名的文化符号外,一些更加具有深层文化含义的符号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那些只有全面深入理解文化价值观的人才了解的文化符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将来的研究也可以该涉及到这一方面。

  参考文献:

  [1]Brewer,M. B.,& Gardner, W. L.Who is this“we”? 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elf-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83-93.

  [2]Daphna Oyserman,& Spike W.S.Lee.Does culture influence what and how we think: Effects of prim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134(2):311-342.

  [3]Dwight R. Merunka.Reinterpreting cultural priming effects in cross-cultural consumer research.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 2013(3):232-248.

  [4]Kühnen,U.(2009).Culture,Self-construalandSocial Cognition: Evidence from Cross-Cultural and Priming Studies; In A. Gari, & K. Mylonas,A. Gari(Eds.). Q.E.D. From Herodotus:Ethnographic Journeys to Cross-Cultural Research. pp. 303-310. Athens, Greece: Athens:Atrapos Editions.

  [5]Markus Kemmelmeier & Belinda Yan-ming Cheng.Language and self-construal priming.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 a Hong Kong sampl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4,35(4):705-712.

  [6]Ying-yi Hong, Michael W. Morris, Chi-yue Chiu,& Verónica Benet Martínez.Multicultural minds :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cogn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7):709-720.

  [7] Ying-yi Hong, Veronica Benet-Martinez, Chi-yue Chiu, & Michael W.Morris.Boundaries of cultural influence construct activation as a mechanism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percep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3,34(4):453-464.

  [8]侯玉波,张梦.文化”动态建构”的理论和证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4):83-8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273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