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关于领导集体的伦理精神思考(4)

若木分享

  然而,“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争”,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身上的动物性的表现,或说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情绪表现。墨子曰:“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忘。”这里讲的“利”,有权利、利益、名誉、地位、威望等。前面讲的,孔孟是不主张争利的,孔子连射箭这样的娱乐活动都主张不要分出胜负,执手登台、退而饮酒不去算输赢。孟子曰:“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但是世界没有争论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我们领导干部争的大多数不是利,多数情况下是站在不同角度对问题的不同主张,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了争论怎么办呢?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者都主张“调和”,孔子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提出“执两用中”、“致中和”,孟子的“人和”,荀子的“群居和一”等。宋代哲学家张载对中国的“调和”哲学做了很好的诠释:“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调和的手段是什么,即以什么标准来调和矛盾?孔孟等主张从“义”出发,惟从是义。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不逋也,无莫也,义与之比”,也就是说领导要做到不强求别人,不刻意去反对人,一切惟道义行事。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董仲舒也说过,君子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张载更是从上天赋予的理性观念出发,把正与反、对与错、是与非、分与合的检验标准看成是上天的意志。

  但不管是将“心”作为原点的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将“绝对观念”、上帝意志作为标准的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了“调和”的客观基础。但他们在主张调和哲学的思辨中都闪耀着辩证思想的光辉。例如如何行“义”?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作为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在碰到争议的事情时,多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要先表态,这样就少招致很多怨恨;多观察和调查研究,没有把握的事情先放一放,这样做就少了很多失误的地方,自己也少了很多后悔。在这里讲的“行义”就不是按一个人的主观好恶办事,而是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和集体的智慧,就是哲学上讲的“探索真理”和追寻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求实。”汉武帝在位时的大学博士韩婴曰:“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密必疏,”也就是说领导决策只有尊重事实,把真实情况说清楚,才能够消除隔阂,把人团结起来;如果靠虚张声势,以势压人,会使亲密的人变得疏远。王夫之后面在解释张载的观点时说:“内者,心之神,外者,物之法象,法象非神不立,神非法象不显。多闻而择,多见而识,乃以启发其心思而会归于一。”意思是内心为神,外为天地万物,万物之各种现象只有通过人的内心才能认识,人的认识能力也只有通过万物才能表现出来。多闻多见,则启发人的心智,增长智慧,最后万物与人的认识归于统一。在“多闻”、“多见”、求“实”的基础上从义,“求同”和“存异”就统一起来了,领导班子之间的矛盾调和也找到了正确方法。

  3、讲究平等与尊重,正确处理好集中与民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从整体上讲民主平等思想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但其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民权思想内容,从维护统治者的权利和地位出发,其主要观点是:仁政爱民、齐之以德、君臣同心、用人唯贤等。怎么样处理好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如何样行使权力,形成具有统治力的内部组织结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孔子提倡君臣有等级的以礼相待,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充满了反叛的精神,提倡君臣有情谊的平等交往,君主要重视大臣的作用。多次提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 “人皆可为尧舜”,虽然他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说的,但包含了人格平等的思想,所以发出了“如欲治平天下,夫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呐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子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仇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在孟子看来,人天生就是平等的,当君主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必须要把大臣看成自己事业的一部分,重视大臣的意见,发挥整体的作用,否则大臣可以联合起来罢免君主。墨子从如何“为政”的角度,论述了君王应该如何遴选大臣、对待大臣,认为“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里墨子提出了圣王不仅要举贤,还要授权,关心大臣的生活,这样做不是为了贤者本身,而是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的需要。西汉戴德、戴圣叔侄编撰的《礼记.祭统》强调“政事之均焉”,“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违,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意思是,为政者不要厚此薄彼,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从朴素的平等观出发,当领导的应该如何行使权力呢?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倾听于民。《周易.系辞上》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要允许别人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作为一个领导者,只要有宽厚之心,他就不怕别人给他提意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就不会被蒙蔽,成为有智慧的人;勇敢的领导者要勇往直前,不要有什么担心的。孟子是极力主张兼听不同的意见的,特别是要听取下属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不要只听自己亲信的话,也不要只听班子成员的意见,要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二是博采众长,从善如流,倾听于臣。封建社会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他要实现自己的权力也不是随意所欲的,在他下面设立了三公九卿,明智的皇帝决策也是要听取大臣的意见,决策之后还是要交由大臣们实施。中国古代的权谋之术是隐讳之术,没有人论证过君臣如何行权。孔子只是从“为学”的角度来论述如何学习别人长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如何“闻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吾闻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领导者或者一个班子的首长,所见所闻毕竟有限,精力时间也有所不济,要多“闻道”,然后“从义”,才能干好事情。三是见贤思齐,闻过则改。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领导者在自己内心里要建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要有自我批评的主动性和勇气,惟贤者尊,惟贤者学,惟贤者用,用则予权,做到“勇者不惧”。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要敬贤哲,做到贤者有位,贤者有为。

5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