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类论文参考范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左右,解决好农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占中国大部分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类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养老保险类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研究对象,引入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概念,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界定的条件下,试图利用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模型对各级政府制度供给进行分析,并确定各级政府对制度供给的最优规模。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公共产品;制度供给;交易费用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发达文明的重要标志。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和政府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农民是制度的需求者,政府则是制度建立的主导者和制度的主要供给者。相比于农民的需求而言,政府的意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轨迹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大部分群体自然也有权利享受社会的养老权利。据此,可以判定理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公共产品的第一个属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它作为政府理应向全体农村人口提供的一项制度,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再者,个体享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会影响其他个体同时享用,这显然符合公共产品的第二属性——非竞争性。最后,这种制度的实施和推行不存在“谁付费,谁享用”,而是为所有农村人口共享,受益范围覆盖了全体农村人口。综上所述,理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项目存在三种方式:(1)“个人统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由村、社区等集体组织筹集资金,运营基金、发放养老金的补充养老保险;(3)完全自愿参加、自己缴纳保费、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商业养老保险。就这三种方式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以根据其账户组成分别分析,社会统筹账户部分应该是纯公共品,这部分账户的筹资完全由政府补贴,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个人账户部分则是准公共品,这部分账户的资金是由政府和个人共同筹集,个人如不缴费则不能参与。集体(社区)补充性养老保险属于准公共品,它具有明显的俱乐部产品性质,属于这个集体的成员可以享用,而这个集体之外的人则不能享用。商业养老保险属于私人产品,它由个人完全缴纳保费,个人完全享受养老金,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上述三种养老保险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物质基础。我国政府现在要做的是依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的最优模型分析
(一)模型假设
1.所研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理想的制度,是公共产品,其供给方是政府,不存在市场供给。
2.只有一个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且其效用函数已知。
3.已知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都为产量q的函数,即Pc=Pc(q),Tc=Tc(q),农民的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收益函数为Tr=Tr(q),所以,农民的利润函数为π=Tr(q)-Pc(q)-Tc(q)。
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供给,且价格相等。之所以作此假设,因为我国政府分为中央、省、市、县(市)、乡五级,而从财权划分,可粗略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每级政府既然存在,并通过税收等渠道获得财政收入就必须为本地区提供公共产品。而在实践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行)也特别强调了两级政府的概念,“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基于以上理由,本文在探讨最优供给模型中也是以政府分级为前提。
(二)存在交易费用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模型
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制度供给者的成本便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有的生产成本外,还附加了交易成本。我们仍然假设生产成本是制度供给量的函数,且与供给量成正比。但是承前所述,交易费用的多少决定于组织或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市场不确定性、小数目谈判及资产专用性。交易费用是资产专用性的增强而呈现出类似于指数函数式的增长趋势,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组织偏离最佳供给规模的程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组织单位交易费用递增,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字形变化。因此,对于组织对制度供给的边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交易费用。
假设:(1)全社会只有一个消费者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制度的供给主体为两级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3)需求者对制度的需求为Q,且其所愿意付出的成本为T;(4)制度的需求者可以通过谈判来表达其实际需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且交易谈判的顺序是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5)制度需求者愿意承受的交易费用为Ta;(6)制度供给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生产成本PC是制度供给量的正比例函数;而交易费用先降低再上升。
如图1所示,坐标横轴表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量Q,纵轴代表总成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生产成本曲线分别为PC1,PC2,两级政府的交易费用曲线则分别由TC1,TC2表示;C1,C2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总成本。即:
C1=PC1+TC1
C2=PC2+TC2
存在交易费用时:
(1)根据前面一系列的假设可得,政府能够供给的制度规模为:
GC=α+β(T-TC1-PC1)
这显然小于交易费用为零时政府的供给量。此时,如果需求者为消费制度所愿意承受的最大交易费用Tα≥TC1,表明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这一交易费用,那么,中央政府提供全部的制度供给,且支配用于养老保险的全部资源,全社会养老保险供给量为G=GC=α+β(T-TC1-PC1);如果Tα≥TC1,则制度需求者不愿接受这一交易费用,转而进入与地方政府的谈判。
(2)需求者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会与地方政府进行谈判,两者之间的交易费用为T2。同上面所讨论的一样,如果此时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边际交易费用MTC2≥MTC1,那么此时仍然由中央政府供给制度,供给量为G=GC=α+β(T-TC1-PC1);如果地方政府的边际交易费用MTC2≤MTC1,那么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中央政府不再承担制度的供给,而全部交由地方政府供给,供给总量为G=GL=θ+ρ(T-TC2-PC2);其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竞争,最后的结果是中央政府降低制度供给的交易费用,使得两级政府的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此时,整个社会的制度供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中央政府的供给量为GC=α+β(T-TC1-PC1),地方政府的供给量为GL=θ+ρ(T-TC2-PC2)(T1,T2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制度提供而拥有的资源)。如果Tα≤TC2需求者愿意承担的交易费用,制度需求者不能接受这一交易费用,那么,如果社会中还存在下一级政府,那么将会由下一级政府供给制度,分析过程同上,如果社会在不存在其他制度供给者时,需求者不消费这样的制度为最优选择。
更进一步,如果各级政府供给制度的成本连续,则有无数条政府成本线,可以从中找出一条包络线。在包络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制度需求者能承受的交易费用一定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最优制度供给(见图2)。该图也表明了最优制度供给模式是由交易费用决定。
上述模型说明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有各级政府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供给。此外,在确定各级政府的供给边界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边际交易费用,也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模式。
三、结论
引入交易费用这个概念对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边界进行了分析。从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入手,利用埃奇渥思盒装图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在交易费用为零且不存在资源的政策配置的条件下,两级政府的供给规模由供给曲线的斜率决定。
接着,剔除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除了交易费用,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的交易费用Ta对制度供给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交易费用的条件下,政府制度的制度供给边际交易费用是决定各级政府供给的因素。另外还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分析都是假设政府之间会像企业那样存在制度供给的竞争,而排除了合谋或利益博弈的状况。
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可能也可以解释现存于我国发达地区的较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例如“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除了国家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较好的社区保障,即除了两级政府供给制度外,集体(社区)成为制度供给主体。我们不妨可以把集体(社区)看作第三级政府,那么,苏南模式之所以能得以开展,是因为制度需求者选择制度供给的主体时交易费用存在差异。苏南地区的县域经济极其发达,农村人口与中央甚至是省级政府进行制度交易的交易费用比较大,相反,由集体(社区)提供制度的交易费用较少,农民所得利益较大,所以,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集体(社区)。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村养老保险类论文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