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2)

坚烘分享

  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篇二

  《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的希望,他们个人道德修养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物质文明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理清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扭曲、道德冷漠、人际交往世俗化及自私自利等问题,应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实践、完善道德奖惩机制、创设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及大学生内在自省等途径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价值;问题;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现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使社会各阶层的思想都受到巨大的冲击。不可否认,商品经济的逐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们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热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凭借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于社会现象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尤其是道德失范事件的出现及道德失范所引起的后果,都会引发他们对自身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贴切现实生活,就具有了重要的探讨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德”一词有很多的含义,运用也极为广泛。“道德”原是“道”与“得”两个概念的合称。“道”字最初的含义是道路,从“首”从“行”,后引申为原则、规则、规矩、规范道理等意义。“德”与“得”的意思相通,它表现的是对“道”的认识及践行后而有所得。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和“德”首先联系起来使用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对“道德”这一概念赋予了较为确切的意义,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确立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及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之为:“道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1]就道德的本意而言,“内得于己”、“正直于心”是更为基础和首要的方面。事实上,人只有“内得于己”,才能“外得于人”。纵观中国历来的道德教育,都十分注重引导人发觉本心,引导人们发现善之本心,这也是基于对道德本意的理解。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去发掘和遵从自己内心的善,摒除恶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确立自身善恶的道德标准,并严格的去践行这一道德标准。

  (二)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特点

  1.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性。“道德不仅仅是人的内在道德修为,就道德的本质而言,它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实践性是道德的重要特征。人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观念中把握道德关系,把握道德关系的‘应然’,而且应该把思想观念中的道德关系外化为现实的道德关系,将‘应然’转化为‘实然’。”[2]道德修养的实践性启示我们除了要在理论上把国家社会所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授给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回归道德修养的本质,引导并约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如理性爱国,诚信交往等。

  2.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主体性。道德的本质虽然是实践,但是道德的实践必须是在人的思想意识的主导下、支配下进行的,换而言之,道德的实践性是人的意识的外化。离开了人这一主体,是无道德可言的。道德的“内得于心”就体现了它的主体性、自律性,这就意味着主体在何时何地尤其是独处时都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孔子在《论语・述也》中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徒弟颜回在《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二人即使身处寒境却依然能道德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应该有其自律性,时刻不忘自己的道德形象,坚持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高度合一。

  3.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现实需要性。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同样,对于道德而言,道德的存在具有历史性、相对性,是人们对某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这种社会关系模型的设定。如果它合乎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合乎人们解释世界、解释生活的需求,合乎人们追求幸福的需求,那么它就具有了存在的客观基础、精神基础和阶级基础,只有这样的道德才能为人所接纳和遵循。当代大学生处在学习和吸纳知识的前沿地带,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新颖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为此在针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进行引导时,要着重与现实事例相联系,以当今的社会现实为依托进行分析和研究,注重道德的现实需要性。

  (三)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价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道德来为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大学生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动态的适应,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养成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诚信平等、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有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同时,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在与国外企业交流与发展中,大学生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会展现出更强的个人魅力,既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目前面对国家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层出不穷,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道德素养,去明辨是非,以理性的行为爱国。国际上的争端问题,尤其是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大学生的爱国情绪是激动与亢奋的,每个人都想以自己的行为去捍卫祖国的尊严,免于外人的欺辱。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只有在政治道德素养的要求下行动,控制自己的爱国行为于理性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才不至于出现过激的行为,有失国体,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国内问题上,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道德素养,以积极健康的姿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中,有助于发挥社会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国内政治的稳定发展。

  二、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道德意识扭曲,不辨是非,不明善恶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应该在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下,恪守自己的职责,但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故意扭曲自己的道德意识,颠倒是非,曲解善恶的现象,不仅对自己甚至给周围的同学带来恶劣影响。部分大学生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选的课不去上,整日沉溺于宿舍睡觉或玩网络游戏。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考试时抄袭成风,抄袭心态也由以前的紧张、愧疚变为无所谓。作弊被老师抓住不知反思、不知悔改反而抱怨呵斥监考老师偏心,只抓他不抓别人。此时,所谓的志存高远、求知好学、尊师重道早已弃之敝屣,部分大学生变得意志消沉、羞耻感降低。

  (二)沟通不善,道德冷漠现象出现

  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立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互相冷淡、互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和否定。”[4]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本应是精神昂扬、充满斗志,生活学习上,应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多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实战能力。但现在高校里的部分学生却反其道而行,对于学院、各种社团举办的活动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将自己封闭化和孤立化,成为“宅男”或“宅女”。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也无视他们的存在,舍弃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道德传统,导致了校园里道德冷漠现象的恶性循环。

  (三)人际交往的世俗化、功利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人类社会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通过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在集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学业、事业的成功。交往中应遵循平等、尊重、互补、诚实守信、理解包容的原则。但由于目前受商品经济逐利性质和社会功利化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交往行为出现重利轻义的行为偏差。高校中因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等问题给辅导员送礼的现象日趋普遍,部分大学生在同学交往中出现选择性交往。

  三、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途径探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命脉,为了保证祖国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确保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境界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确社会主义道德,齐心协力摒除潜规则,重塑道德权威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道德魄力的一种彰显。尽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修身养性的人格独立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邻里团结的美德精神等,都是我们高尚的民族精神,要求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应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精神,在社会交往中知礼仪,明廉耻,自尊自爱。“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①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都应明确只有社会主义道德才是我们应坚持的主流道德规范,那些看似降低成本的“潜规则”,只会破坏社会主义道德的完整性和价值的统一性,最终导致造成道德的虚伪化或道德的缺失。为了抵制潜规则泛滥的社会趋势,我们应以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引导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渲染,以民主的道德模式重塑社会主义的道德权威。

  (二)引导和监督大学生进行长期的道德社会实践,提高道德实践的判断力

  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在人们的道德交往中实现的,“读万卷书”、“闭门思过”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个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才能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才能使道德行为的客观规律和主观准则相统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5]。学校方面,由于高校在财力、物力以及社会资源的掌握方面有着其他团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发挥高校的力量来提高道德实践的数量和质量,如坚持开展大学生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学期中间的“顶岗实习”活动,以及广泛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个人方面,如今社会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行走“间隔年”的方式,在实践中来领悟道德,敬畏生命。

  (三)规范道德评价,完善道德奖惩制度,充实社会正气,唤起大学生对道德的热情与尊重

  道德不具备法律的强制力,也不具备法律的那些清晰的条条框框,它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公众的道德评价。正如元伦理学中的情感主义所认为的,当我们在赞赏某一行为时,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加以表彰时,一方面是对行为者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他以后照此行事的要求和激励,同时也是在号召其他的人向他学习。反之,当我们对某一行为做否定性评价时,不仅是对这一行为的否定,而且也是反对人们对这一行为进行仿效。为此,我们应使道德评价规范化,实事求是的进行道德评价,同时,尝试采取措施逐步完善道德的惩奖机制。一是经济利益的奖励和处罚。“当代行为科学已用大量事实证明,决定人的道德行为选择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建立在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酬赏――代价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在这种行为结果的预期中,经济利益上的考虑通常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我们认为道德具有多大的独立性和神圣性,我们都必须承认,社会道德终究要依附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形式。”[6]据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善举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恶行应予以处罚。二是精神上的奖罚。大学生所处的校园信息传播快,对于违反道德的事件加以批评并处罚,对于道德高尚者予以宣传和表扬,用道德舆论唤起大学生的善行,约束恶行。

  (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生活的道德氛围,强化道德的影响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为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功能,高校应做到: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为此高校应确保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价值观在社会思潮中的主流地位,杜绝一切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糟粕思想。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各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尤其是有关道德修养、道德信念等方面校园活动的开展明显不足。对此,各高校应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突出自我的人文色彩,夯实大学生的道德基础。三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应高层次、高水平的开展。高校的道德文化建设不应仅局限于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内,而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扩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余活动,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性,使大学精英文化和校园大众文化互相整合。

  (五)大学生应学习求知,坚持内在反省自讼,克己自律,进而积善为德

  人的道德修养总与自我的认知联系在一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学中也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清楚地看到了道德和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培养,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与问获取的,这就要求大学生求知好学,涵养心性,充实自我的道德素养。并持之以恒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日常道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督查,对行为动机、行为效果和道德认知做自我评价。严格要求自我,克制自己不正当的道德意念,时刻保持道德信仰,不断纠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克己自律。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德知识的学习到道德信念的确立,到道德规律的把握,再到道德行为的实践,最终到道德自由的实现,都需要点滴积累,要求大学生积善为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17.

  [2]鲁芳.培养道德精神:大学德育之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4]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99.

  [6]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兼论经济生活、道德和政治法律关系[J].哲学研究,1997,(1):7-12.


看过“大一思修论文6000字”的人还看了:

1.2017大一思修论文4000字范文

2.大一思修论文3000字

3.大一思修论文3000字以上范文

4.大一思修论文范文

5.2017大一思修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

299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