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

坚烘分享

  大学生道德实践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全面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然而,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具有不道德性、自私化功利化、缺乏自律性、效用短期性等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篇一

  《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

  [摘要]大学生道德实践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全面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然而,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具有不道德性、自私化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缺乏自律性、效用短期性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

  2011年4月,在我院11级新生中就大学生道德实践现状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围绕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教育四个主题,涉及到30多个具体问题。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对我院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呈现多样化特点,既表现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开放性、时代性等优点,又反映出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道德实践具有不道德性

  道德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道德实践本身必须合乎道德,具有道德性。如果道德实践有悖于道德,那么它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反而会使学生形成与道德要求相反的品质。”[1]。然而,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中有着大量违背道德原则、要求的做法。首先,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如:考试作弊、上课玩弄手机、丢弃垃圾、买饭插队、闯红灯等不良行为都在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次,道德评价标准不一致,对他人评价遵奉“理想道德”标准,不现实地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之类的行为准则,这种用“理想道德”标准来衡量“现实道德”行为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最后,某些道德实践活动剥夺了许多大学生的参与权,如规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才能参加道德实践,使许多普通学生失去实践机会。仅有少数代表参加的做法有悖教育公平原则,扈中平说“现代道德的基本准则就是公平,一般而论,公平就意味着道德,不公平就意味着不道德”。[2]

  二、大学生道德实践自私化功利化

  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等方面都闪烁着“利益”影子,道德实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有无“他律”情景下的道德行为选择有很大变化,有朋友在场比没有朋友在场时“交还失主”大学生高出了13.97%,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羞耻心”,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但是,还是有14.03%和23.09%的大学生选择了“留为己用”和“钱物多(贵重)就留下”,存在着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大学生在协调道德关系时,道德行为受“自身”利益影响很大,如:对“大学生同居”和“公众场合亲热”等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行为,超过了半数表示“无所谓”,表现出“兼容性”,而对于“买饭插队”等威胁到大学生自身利益则态度明确,反对的人数高达74.34%;有时候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试、择业等问题上即使违反了道德规范也要去做,如有46.45%的同学不否认自己曾经考试作弊。在调查中,对于大学生献血的看法,表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占81.79%。另外,有的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的道德实践,往往只是为了宣传学校或教师、提高学校或教师的知名度等,是为了达到功利性目的。

  三、大学生道德实践表面化形式化

  大学生道德实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的过程,它要求表里如一,知行一致,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然而,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存在表面化、形式化问题。首先,大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不能很好的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有机结合起来,道德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大学生自我道德评价良好,社会道德评价很差,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看问题表面化。如:看行为“效果”的占41.92%,看行为“动机”的占30.95%,主张“动机与效果统一”的仅占27.13%。其次,道德实践教育追求表面效应。针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如: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单独考虑任务的要求,较少考虑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只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大张旗鼓地又是张贴海报,又是找人拍照摄像,有时候还请相关的媒体作报道,实践活动形式上十分热闹,但是,所谓的“道德实践”往往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使道德实践的德育价值大打折扣,也导致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弄虚作假、知行脱节的不良品质。

  四、大学生道德实践缺乏自律性

  大学生道德实践是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道德的理想状态是道德自律。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主要靠政策、规定、等制度层面的带有强制性的他律来维系,大学生在有“他律”比无“他律”的情况下,“道德”行为选择明显增强;当一旦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时,大学生在“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心理作用下,产生一些“不道德”行为。海师万人问卷表明:有61%同学从不闯红灯,偶尔或者多次闯红灯同学39%。而当看着多数人闯红灯时,72%的同学回答“管不了别人,但可以管好我自己”。但值得注意的是,竟有12%同学“心理不平衡”,导致从众行为发生,那就是集体闯红灯[3]。显示出大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自律性不强。另外,大学生都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愿望和要求,但是道德修养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而不是大学生自身,这也显示了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自律性不强。

  五、大学生道德实践效用短期性

  道德品质是在经常性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实践磨炼。然而,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因为缺乏持续性,因而效果也是短暂的。首先,学校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的频率不高,参与人数也不多,活动参与人数少且不持续,习惯于以“运动”的方式,针对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如:每年3月份许多学校会组织“学雷锋”实践活动,一阵风过后,一切又恢复平静,活动缺乏持续性。其次,大学生有道德修养的主观愿望,但是,“非常注意”自身道德修养的仅有8.29%,“比较注意”的有18.29%,也有55.95%的大学生“有时会注意”和17.47%的大学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养,表明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有偶然性,而非经常性地、持续地进行。这些也正是大学生道德实践无效或短效的根本原因。

  可见,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环境的变化,大学生道德实践出现了许多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问题,因此,分析和解决大学道德实践问题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学生道德实践的反思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2]扈中平,刘朝晖.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2).

  [3]文刚,陈世清.别人闯红灯我也闯 海师问卷:学生从众闯红灯严重[N]. 海南日报,2005-11-15.

  注:本文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道德为主题的思修论文

254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