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

坚烘分享

  传统道德在数千年的文化演变中对国家兴亡、民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处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样深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巨大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篇一

  《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摘 要:传统社会的道德认识,以重新关注他们的道德社会学,而不是狭隘在给定情况下的个人道德。在这一方面,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它却不仅仅是学者们所认识的理论和现实伦理问题的双重含义。社会生活道德的历史过程,随着公众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同质异构,根植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原始形态已经不动,相符合现代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的已经开始。在道德理论背景下构建一个理想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和异质性社会。同质化的社会表现归属于普通社会公众的政治共同体,具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身份、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虽然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身份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达成价值观和文化理解的基本共识。国家的一种法制制度和自然经济建立了一个传统的同质的社会形式,即:在广域中国和多民族的土地形成的社会结构基本相似,伦理纲常和可以沟通的行为。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以个人及家庭回报国家和世界为目的作为对社会价值的实现,但最终它片面的赞扬道德个体的道德实践,它已经作为一种人类道德准则,仅仅作为一种简单的社会实践。这种形式下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同质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内向性和文化特质。

  二、转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而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

  文化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民族,都不会抱着一本经,念着同样的教条,守着不变的信仰,封闭自足地存活下来。不变就没有戊戌维新,不革命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所有这一切,是失掉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自信,还是更加牢固了?事实胜于雄辩,认真地想想就清楚了。对思想先行者,对历代革命家,对我们的近现代史,包括新文化运动,不要那么轻浮,哗众取宠。

  今天,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发展,中国的一切发展都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包括道德现象发展变化的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转型是一个需要接受“灵魂的进步”挑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国传统道德遭遇社会转型挑战,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已成为发展事实。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进步中,“灵魂的进步”是一个具有诸多负面影响挑战的过程,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

  三、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道德

  中国的世俗道德体系,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道德是怎样产生的;第二,维系和提高道德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三,这些道德都包括些什么具体内容。后一方面是近现代变动最大的部分,像“三纲五常”之类,大约是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召唤回来了,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封建主义关系已经被完全根除了。但前两个方面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一贯地深蕴在我们民族的文化意识中,包括“五四”在内的历次革命,不但没有被打倒,或许正是这种精神的一种爆发。

  从道德的产生的原因,以及维系和提高道德的渠道来说,传统文化给出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与社会有关,一个与人性有关。二者都建立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上。

  首先看与社会有关的答案。这也有两种,其一可称作人民生活条件决定论,是古人解决道德问题的普遍见解,而以管仲所谓“仓廪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最有代表性。“礼义”属伦理规范,“荣辱”属道德范畴。要维护正常的社会伦理和良好的道德准则,必须以国家和人民的富足为大前提。在这里,人的生存和温饱是决定伦理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上帝没有用,单纯的说教也没有用。孔子时代有一个谚语更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它们都表示:道德出现问题,还涉及对既有财富的分配问题。

  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人民富裕,加上分配公平,是维系良好的伦理关系和高尚道德的前提;而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伦理关系,往往反映在争取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都与是否信仰宗教无关。

  另一种可称社会制度决定论。这出在著名的《礼记・礼运篇》中。其所谓“天下为公”的“公”,指的是财产公有制;其所谓“大同”,则指社会的公正平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际间的伦理关系自然良好,每个人的道德情操也自然是高尚的。因此,作为制度化的伦理和用于教化的道德,无须存在,更用不着神灵的利诱和恐吓。然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是起”。“天下为家”是指私有制的兴起,由私有制而产生国家机器、规章制度,有了规范社会关系需要,于是伦理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了。就此而言,伦理道德是私有制的产物,与宗教和上帝也全无关系。《老子》有类似的意见:“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也说明,道德说教是“家天下”中各私其私的表现,是对“大道废”导致伦理败坏的反应。

  道德问题,首先归根于社会经济问题,最终的解决,需要社会制度的完善。这是儒家传统给出的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它比之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深刻多了。

  生活中构建道德体系基于道德自由。所谓道德自由是指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独立。没有最初的道德自由,任何人类的道德都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宁愿同意“自由建设一切”的理念。道德自由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实用价值的哲学基础:道德主体不再受一些外部权威的规定,但根据人的生命作为人的需要来选择道德伦理原则为道德权利,道德行为的实践来实现和维护人类尊严,塑造体现独立个性的道德内涵。根据科学理性追求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实现自我修养,道德自律。公共性生活濡化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文化身份,从开始到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领域不断扩大。

24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