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林辉辉分享
摘要介绍了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并提出对策,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关键词招商引资;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作用
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县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列入其中。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广泛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是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的经验[1-3]。20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把握住了机遇,利用我国早期对外开放政策的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目前工业生产不仅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从沿海先进地区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在当前要进一步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瓶颈制约作用的有3个因素:一是土地紧张;二是电力和能源供应不足;三是资源和劳动力紧缺。受这些因素制约,沿海一些产业不得不向内地转移,这就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也使招商引资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4]。依靠招商引资,抓住机遇,承接资金与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1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 86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52个,县级市374个,县1 464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陆国土面积逾874万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2005年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县域经济GDP的相关信息见图1。
直至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见图2)。
2县域内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多的制约,如交通和资源禀赋等方面[5],县域经济针对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相对应的问题。
2.1缺乏区位优势的科学论证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资源优势,它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创造福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有形的物质要素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固定资产等,又包括无形的要素如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此,在分析区位优势过程中,必须考虑各资源要素与区域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因素,综合确立本区域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业关联度等基准,筛选出本区域主导型产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县级政府,缺乏对资源的科学论证,一方面没有把区位现状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造成特色产业不特色;另一方面超负荷挖掘优势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盲目开发原生型产品和资源产品,缺乏高技术加工型产业。
2.2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推动和连带作用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速度较快、对区域内整体经济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主导产业突出的特性在于其关联性和推动性,以及由主导产业而催生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因此,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依据。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主导产业的确立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采取人为的行政手段确立主导产业,不是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科学地筛选主导产业,而是表现为决策者的个人主观愿望;有的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办法,依据考察外地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外地主导产业,严重脱离县域实际;二是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较低,既没有资源优势,更没有竞争优势,因而缺乏关联性和推动性,难以带来较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2.3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小而全局面仍未打破
一方面在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过多考虑改革可能给县级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而是多从稳定的角度出发,怕触及矛盾,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以免引起震动;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宏观规划,没有很好地梳理县域内旧有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自身的区位优势,从需求和竞争的角度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仍然追求县域内的结构平衡,结果造成旧有的产业结构没有打破,小而全的局面依然存在,使得县域经济缺乏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4盲目攀比,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危害人人皆知,但它始终有存在的温床,干部用人制度造成一些地方决策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当地资源实际,盲目上项目,求大求壮观:荒山变梯田,粮田变树林;人造旅游景观;打造工业园区等,既没有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也脱离当地的区位优势;既伤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
3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招商引资引进了外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对县域经济造成了2个方面的影响[6]。
3.1正面的影响
3.1.1促进了就业增加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招商引资会给所在县域提供相应数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用工价格较低,一方面可以为外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给所在县域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了互惠双赢。从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工作人员的大量注入,可以得知招商引资不仅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为当地政府减轻了负担,而且也安排了其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同时,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先进产业项目,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产业工人,提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招商扩大了对外经济交往和沟通,使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先进的管理得以引进,可以形成一批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
3.1.2带动了地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招商引资引来的外来投资项目大都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技术、信息、管理上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技术,给所在地区带来了新产业、新信息,提高了本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外商投资企业也带来了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意识、观念,在管理方式上同样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科学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力量,这样就易于促进所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3.1.3提高地区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迈进。招商引资缓解了产业资本投入的不足。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资本投入是关键,但资本投入不足一直是一个矛盾。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将其融入到本地企业中,共同发展,使得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得到较大的改观,并且也改变了本地经济产业的结构。
3.2负面的影响
3.2.1资源压力加大。以土地问题为例,由于工业领域内投资者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成本比较低,而土地随着时间的推延有潜在升值的机会,因此投资者往往在投资时多圈地,产生项目占地不经营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低地价出让也给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借项目投资名义大规模圈地,一旦协议出让成功,并不急于开工,有的制造种种借口,有的本身在协议实施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能马上开发,从而拖延时间,待价而沽。据统计,近年来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后,使用率尚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很低,出现了一方面向上争取审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已批准的大量建设用地闲置的怪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而招商引资导致部分地区的县域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快速低价流失,土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有些自然资源需要有一定的生成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县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土地、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低价卖出,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与此同时,土地收入造成的成本损失,必然诱使县级政府通过进一步低价征收土地来补偿。近年来,为扩大土地供给增量,强行征地、野蛮拆迁的事件屡见不鲜。长远看,不遵循土地价值规律的政府非理性行为,既不利于土地市场化建设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最终在整体上恶化投资环境。
3.2.2环境压力加大。从外商投资县域地区的现实情况看,外来投资一般不愿流向环境保护标准高而且污染管制严的城市和地区。依此类推,一些投资比较聚集的县级区域一定出现污染。如果这些地方政府对于污染环境较大的生产企业再不加限制,污染必然会更加严重,从而有损该县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地处江苏北部的金湖地区为例,在金湖工业园内,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项目和污染项目。如理士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盐酸、硫酸和铅等,污染物注入地下后将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是国外淘汰的污染项目,多次在东南亚及广东、上海、苏州等地投资建厂被拒,落户金湖县后,引资人张某享受副处级待遇,获奖金万元,家属被安排到事业单位上班,理士公司也得到特别优惠,每667m2地价只缴万元,而且享受税收五免五减半待遇。由于该公司的产品号称是出口产品,每年县财政还要返还退税款近万元。如今,理士公司的污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日益严重,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另外,在县城东部的华鼎化工有限公司,是从福建厦门招来的合资企业。2009年发生事故,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据周边居民反映,2009年以来,严重的已有人患癌症而死亡。
3.2.3市场经济秩序难以维持。一是政府政策过于优惠。招商引资应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配置资源,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但是,由于县级地方政府对引进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事实上对另一些市场主体形成了歧视,导致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出政绩采取行政手段,责令本地企业参加由其组织的交易会、洽谈会,有的甚至由地方主要领导出面乱点鸳鸯谱,授意企业低估自有资源价值,一味迁就外商急功近利,不按市场准则办事,要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资源整合无法到位;要么招商引资履约率较低,无形中对本地的企业发展产生了人为阻力,损害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企业吸收投资不适。在很多地方,外资引进并没有带来地方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这是因为部分县级政府并未考虑外来投资企业的产业属性是否同本地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没有充分地论证而一味地引进,使得外来投资的生产在产业链关系中孤立化。由于本地产业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外资的需要,使外来企业同本地企业之间难以产生分工协作关系,引进外资的资源和技术外溢效应得不到有效配置,而难以实现外来投资对本地企业和产业的带动作用。
3.2.4县域经济金融风险加大。现行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收益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城市化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低地价出让,政府不但得不到土地收益,而且还要通过融资贴上大量资金为工业园区搞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债务要靠今后引进企业上缴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来偿还,而外资企业按照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若干年的税收减免期。因此,偿还这些债务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是一届政府任期内难以完成的,不少县级政府也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同时,一些县级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经济指标,在招商行为上偏好招商引资数量,忽略招商引资质量,使得违规型招商引资企业和规避型招商引资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科技含量低,经济规模小,管理不健全,厂房和土地多是政府无偿或低价提供的,市场竞争能力差,成长性差,造成企业短命现象,严重威胁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
4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4.1产业界面的拓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由一、二、三产业组成的产业界面有不断拓宽的演变趋势。例如,古代社会先发展出农业,后发展出手工业,在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再发展出服务业。又如,农业最初只有采摘业,后来才有了渔业、种植业、牧业和林业,现在又有了大棚种植业、生态种植业和环保养殖业等产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结构是没有打不破的产业界面的。每一新型子产业的出现,都意味着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新需求的大量生成,因而也就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地吸取外来资金,全面整体提高一、二、三产业在本地经济中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拓宽本地产业界面,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吸收外资做好准备,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7]。
4.2产业形态的更新
产业形态是指由生产力状态所决定的产业发展阶段。依据生产力的状态,农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4个发展阶段;工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业3个发展阶段;服务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流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3个发展阶段。产业形态的更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象征。因而,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
4.3各产业之间融合的深化
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直接结果是新的边缘子产业的出现。在县域经济中,通过招商引资,加强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度,有利于实行地区的产业一体化。例如,农业服务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结果,橡胶与塑料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融合的结果,信息产业就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结果。各产业之间融合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内部活力的增强,而且有利于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的开发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这无疑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
4.4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有序变化
按经济活动历史过程的客观序列和生产特点,社会生产部门可分为一、二、三产业或产业部门。各产业的变化一般呈现出顺序相承的4种产业类型,即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变化,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意味着用相对充裕的劳动力替代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意味着用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则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资本和劳动。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替代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不言而喻,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这种有序变化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5各产业之间产出比例的有序变化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在食物上的开支比例会越来越小。这一规律是恩斯特·恩格尔首先发现的,因而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后来人们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越高。没有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就不会有多余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同样,没有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来从事服务业生产。因此,各产业之间产出比例的有序变化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6产业内部结构的有序变动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间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一规律是由霍夫曼首先发现的,因而被称为霍夫曼比例。依据这一比例,工业内部结构的有序变化经历了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4个发展阶段。后来人们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变化。例如,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经营实体的组织化、经营的标准化和布局的区域化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变化趋势。产业内部结构的这些有序变化也会促进生产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标志。
5招商引资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5.1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本地资源
资源(包括人、财、物)是产业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形成一定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使这一地区产业具有某种特征的基础,还是这一地区介入国际和社会交往的前提。本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指避免资源闲置,各种资源功能得到多方面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其避免各种形式的浪费,不允许任何资源破坏,也不允许资源配置和使用低效率的产业结构存在。
5.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谈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江泽民强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以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9]。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难得机遇,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地推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
5.3发展高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群
制定县产业结构政策时,重点应放在确定主导产业及生产部门高关联效应上[10]。对于任何县域经济的运行来说,制定详细的、面面俱到的产业结构政策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把握县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根据我国大多数县的经济情况,主导产业的特点是该产业应是代表当代技术进步并依托县资源发展的新兴产业,并是有较高增长率及经济效益的规模产业;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即处于前向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及生产部门有着强烈的需求,处于向后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及生产部门也有较强的需求;该产业的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人们对它有着不断增加的需求但又难以充分满足;该产业在县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建立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就必须靠树立名牌来开拓市场:一方面意味着该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本身品质好,被消费者广泛认同,且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则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界限,而扩展到整个地区的产业形象,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又需要良好的品牌管理战略。一个地区有了主导产业,必须建立起相关的产业群体。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及产业群都应是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一定时期资源、市场、技术条件相适应,并需求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5.4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立主导产业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县域经济要通过招商引资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关键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选择好优势特色较为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吸引先进的技术发展县域产业,以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11]。同时,从国内、国际的竞争性看,任何区域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增加国际国内竞争的持久性,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一是较好地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或推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产出的高效性,大力推进产业的技术改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产业高度化的进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促进主导型产业向支柱型产业跨越,实现产业组织的规模化。
5.5巩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融资支持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一是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赘言,因此要全力抓招商,要学会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实行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大好机遇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更多的资金。重点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引进先进技术、著名品牌,使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项目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抓项目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现实生产力,也是明天的效益。要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项目建设上,拿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别人发财换自身发展。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一定要把招商重点转移到产业发展上来,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6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述英,白雪沾,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吴树青,逄锦雪,洪银兴.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祝年贵.招商引资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 潘亮.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甘肃农业,2006(2):45-46.
[9] 黄刚,蔡高根.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11):50-52.
[10] 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4):59-61.
[11] 马庆国,柳宏志.中国招商引资服务效能评价与功能转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8-44.
关键词招商引资;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作用
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县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列入其中。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广泛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是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的经验[1-3]。20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把握住了机遇,利用我国早期对外开放政策的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目前工业生产不仅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从沿海先进地区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在当前要进一步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瓶颈制约作用的有3个因素:一是土地紧张;二是电力和能源供应不足;三是资源和劳动力紧缺。受这些因素制约,沿海一些产业不得不向内地转移,这就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也使招商引资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4]。依靠招商引资,抓住机遇,承接资金与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1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 86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52个,县级市374个,县1 464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陆国土面积逾874万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2005年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县域经济GDP的相关信息见图1。
直至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见图2)。
2县域内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多的制约,如交通和资源禀赋等方面[5],县域经济针对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相对应的问题。
2.1缺乏区位优势的科学论证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资源优势,它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创造福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有形的物质要素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固定资产等,又包括无形的要素如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此,在分析区位优势过程中,必须考虑各资源要素与区域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因素,综合确立本区域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业关联度等基准,筛选出本区域主导型产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县级政府,缺乏对资源的科学论证,一方面没有把区位现状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造成特色产业不特色;另一方面超负荷挖掘优势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盲目开发原生型产品和资源产品,缺乏高技术加工型产业。
2.2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推动和连带作用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速度较快、对区域内整体经济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主导产业突出的特性在于其关联性和推动性,以及由主导产业而催生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因此,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依据。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主导产业的确立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采取人为的行政手段确立主导产业,不是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科学地筛选主导产业,而是表现为决策者的个人主观愿望;有的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办法,依据考察外地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外地主导产业,严重脱离县域实际;二是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较低,既没有资源优势,更没有竞争优势,因而缺乏关联性和推动性,难以带来较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2.3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小而全局面仍未打破
一方面在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过多考虑改革可能给县级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而是多从稳定的角度出发,怕触及矛盾,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以免引起震动;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宏观规划,没有很好地梳理县域内旧有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自身的区位优势,从需求和竞争的角度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仍然追求县域内的结构平衡,结果造成旧有的产业结构没有打破,小而全的局面依然存在,使得县域经济缺乏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4盲目攀比,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危害人人皆知,但它始终有存在的温床,干部用人制度造成一些地方决策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当地资源实际,盲目上项目,求大求壮观:荒山变梯田,粮田变树林;人造旅游景观;打造工业园区等,既没有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也脱离当地的区位优势;既伤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
3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招商引资引进了外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对县域经济造成了2个方面的影响[6]。
3.1正面的影响
3.1.1促进了就业增加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招商引资会给所在县域提供相应数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用工价格较低,一方面可以为外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给所在县域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了互惠双赢。从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工作人员的大量注入,可以得知招商引资不仅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为当地政府减轻了负担,而且也安排了其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同时,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先进产业项目,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产业工人,提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招商扩大了对外经济交往和沟通,使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先进的管理得以引进,可以形成一批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
3.1.2带动了地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招商引资引来的外来投资项目大都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技术、信息、管理上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技术,给所在地区带来了新产业、新信息,提高了本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外商投资企业也带来了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意识、观念,在管理方式上同样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科学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力量,这样就易于促进所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3.1.3提高地区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迈进。招商引资缓解了产业资本投入的不足。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资本投入是关键,但资本投入不足一直是一个矛盾。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将其融入到本地企业中,共同发展,使得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得到较大的改观,并且也改变了本地经济产业的结构。
3.2负面的影响
3.2.1资源压力加大。以土地问题为例,由于工业领域内投资者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成本比较低,而土地随着时间的推延有潜在升值的机会,因此投资者往往在投资时多圈地,产生项目占地不经营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低地价出让也给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借项目投资名义大规模圈地,一旦协议出让成功,并不急于开工,有的制造种种借口,有的本身在协议实施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能马上开发,从而拖延时间,待价而沽。据统计,近年来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后,使用率尚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很低,出现了一方面向上争取审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已批准的大量建设用地闲置的怪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而招商引资导致部分地区的县域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快速低价流失,土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有些自然资源需要有一定的生成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县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土地、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低价卖出,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与此同时,土地收入造成的成本损失,必然诱使县级政府通过进一步低价征收土地来补偿。近年来,为扩大土地供给增量,强行征地、野蛮拆迁的事件屡见不鲜。长远看,不遵循土地价值规律的政府非理性行为,既不利于土地市场化建设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最终在整体上恶化投资环境。
3.2.2环境压力加大。从外商投资县域地区的现实情况看,外来投资一般不愿流向环境保护标准高而且污染管制严的城市和地区。依此类推,一些投资比较聚集的县级区域一定出现污染。如果这些地方政府对于污染环境较大的生产企业再不加限制,污染必然会更加严重,从而有损该县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地处江苏北部的金湖地区为例,在金湖工业园内,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项目和污染项目。如理士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盐酸、硫酸和铅等,污染物注入地下后将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是国外淘汰的污染项目,多次在东南亚及广东、上海、苏州等地投资建厂被拒,落户金湖县后,引资人张某享受副处级待遇,获奖金万元,家属被安排到事业单位上班,理士公司也得到特别优惠,每667m2地价只缴万元,而且享受税收五免五减半待遇。由于该公司的产品号称是出口产品,每年县财政还要返还退税款近万元。如今,理士公司的污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日益严重,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另外,在县城东部的华鼎化工有限公司,是从福建厦门招来的合资企业。2009年发生事故,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据周边居民反映,2009年以来,严重的已有人患癌症而死亡。
3.2.3市场经济秩序难以维持。一是政府政策过于优惠。招商引资应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配置资源,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但是,由于县级地方政府对引进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事实上对另一些市场主体形成了歧视,导致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出政绩采取行政手段,责令本地企业参加由其组织的交易会、洽谈会,有的甚至由地方主要领导出面乱点鸳鸯谱,授意企业低估自有资源价值,一味迁就外商急功近利,不按市场准则办事,要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资源整合无法到位;要么招商引资履约率较低,无形中对本地的企业发展产生了人为阻力,损害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企业吸收投资不适。在很多地方,外资引进并没有带来地方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这是因为部分县级政府并未考虑外来投资企业的产业属性是否同本地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没有充分地论证而一味地引进,使得外来投资的生产在产业链关系中孤立化。由于本地产业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外资的需要,使外来企业同本地企业之间难以产生分工协作关系,引进外资的资源和技术外溢效应得不到有效配置,而难以实现外来投资对本地企业和产业的带动作用。
3.2.4县域经济金融风险加大。现行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收益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城市化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低地价出让,政府不但得不到土地收益,而且还要通过融资贴上大量资金为工业园区搞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债务要靠今后引进企业上缴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来偿还,而外资企业按照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若干年的税收减免期。因此,偿还这些债务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是一届政府任期内难以完成的,不少县级政府也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同时,一些县级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经济指标,在招商行为上偏好招商引资数量,忽略招商引资质量,使得违规型招商引资企业和规避型招商引资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科技含量低,经济规模小,管理不健全,厂房和土地多是政府无偿或低价提供的,市场竞争能力差,成长性差,造成企业短命现象,严重威胁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
4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4.1产业界面的拓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由一、二、三产业组成的产业界面有不断拓宽的演变趋势。例如,古代社会先发展出农业,后发展出手工业,在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再发展出服务业。又如,农业最初只有采摘业,后来才有了渔业、种植业、牧业和林业,现在又有了大棚种植业、生态种植业和环保养殖业等产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结构是没有打不破的产业界面的。每一新型子产业的出现,都意味着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新需求的大量生成,因而也就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地吸取外来资金,全面整体提高一、二、三产业在本地经济中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拓宽本地产业界面,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吸收外资做好准备,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7]。
4.2产业形态的更新
产业形态是指由生产力状态所决定的产业发展阶段。依据生产力的状态,农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4个发展阶段;工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业3个发展阶段;服务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流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3个发展阶段。产业形态的更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象征。因而,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
4.3各产业之间融合的深化
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直接结果是新的边缘子产业的出现。在县域经济中,通过招商引资,加强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度,有利于实行地区的产业一体化。例如,农业服务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结果,橡胶与塑料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融合的结果,信息产业就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结果。各产业之间融合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内部活力的增强,而且有利于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的开发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这无疑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
4.4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有序变化
按经济活动历史过程的客观序列和生产特点,社会生产部门可分为一、二、三产业或产业部门。各产业的变化一般呈现出顺序相承的4种产业类型,即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变化,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意味着用相对充裕的劳动力替代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意味着用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则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资本和劳动。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替代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不言而喻,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这种有序变化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5各产业之间产出比例的有序变化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在食物上的开支比例会越来越小。这一规律是恩斯特·恩格尔首先发现的,因而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后来人们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越高。没有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就不会有多余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同样,没有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来从事服务业生产。因此,各产业之间产出比例的有序变化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6产业内部结构的有序变动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间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一规律是由霍夫曼首先发现的,因而被称为霍夫曼比例。依据这一比例,工业内部结构的有序变化经历了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4个发展阶段。后来人们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变化。例如,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经营实体的组织化、经营的标准化和布局的区域化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变化趋势。产业内部结构的这些有序变化也会促进生产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标志。
5招商引资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5.1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本地资源
资源(包括人、财、物)是产业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形成一定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使这一地区产业具有某种特征的基础,还是这一地区介入国际和社会交往的前提。本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指避免资源闲置,各种资源功能得到多方面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其避免各种形式的浪费,不允许任何资源破坏,也不允许资源配置和使用低效率的产业结构存在。
5.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谈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江泽民强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以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9]。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难得机遇,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地推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
5.3发展高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群
制定县产业结构政策时,重点应放在确定主导产业及生产部门高关联效应上[10]。对于任何县域经济的运行来说,制定详细的、面面俱到的产业结构政策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把握县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根据我国大多数县的经济情况,主导产业的特点是该产业应是代表当代技术进步并依托县资源发展的新兴产业,并是有较高增长率及经济效益的规模产业;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即处于前向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及生产部门有着强烈的需求,处于向后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及生产部门也有较强的需求;该产业的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人们对它有着不断增加的需求但又难以充分满足;该产业在县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建立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就必须靠树立名牌来开拓市场:一方面意味着该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本身品质好,被消费者广泛认同,且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则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界限,而扩展到整个地区的产业形象,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又需要良好的品牌管理战略。一个地区有了主导产业,必须建立起相关的产业群体。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及产业群都应是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一定时期资源、市场、技术条件相适应,并需求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5.4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立主导产业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县域经济要通过招商引资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关键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选择好优势特色较为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吸引先进的技术发展县域产业,以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11]。同时,从国内、国际的竞争性看,任何区域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增加国际国内竞争的持久性,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一是较好地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或推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产出的高效性,大力推进产业的技术改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产业高度化的进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促进主导型产业向支柱型产业跨越,实现产业组织的规模化。
5.5巩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融资支持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一是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赘言,因此要全力抓招商,要学会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实行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大好机遇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更多的资金。重点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引进先进技术、著名品牌,使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项目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抓项目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现实生产力,也是明天的效益。要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项目建设上,拿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别人发财换自身发展。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一定要把招商重点转移到产业发展上来,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6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述英,白雪沾,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吴树青,逄锦雪,洪银兴.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祝年贵.招商引资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 潘亮.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甘肃农业,2006(2):45-46.
[9] 黄刚,蔡高根.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11):50-52.
[10] 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4):59-61.
[11] 马庆国,柳宏志.中国招商引资服务效能评价与功能转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