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理学论文>农林学类>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邱秀珍 叶华斌 袁鸣凤分享
  摘要阐述了油菜菌核病的病原及危害症状,分析了菌核病的发病因素,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病原;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油菜菌核病俗称烂杆、白杆、霉蔸等,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一般年份均有发生,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是影响我国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菌核病主要危害油菜茎杆,引起植株早枯,角果减少,种子皱瘪,千粒重和出油率降低,产量下降,一般减产10%~70%。
  1病原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物为核盘菌,菌核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丝的土壤、残秸、种子和堆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内喷出,随气流传播,侵染花瓣、老叶。带病的花瓣、老叶与健茎 、健叶接触,即引起发病,以后又通过接触而拓展蔓延[1]。
  2危害症状
  油菜菌核病大多在油菜盛花期发生,终花后盛发。病菌首先侵染花瓣、花药和老叶,而后传染茎杆、分枝和角果。其中尤以茎部被害损失最为严重。
  2.1苗期
  茎基部和叶柄产生红褐色斑点,扩大后转白色,组织湿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如病斑绕茎,幼苗则死亡。
  2.2病叶
  病株多从植株下部衰老,叶片初时呈暗青色、水渍状,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分灰褐色或黄褐色,中间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
  2.3病杆
  常由叶柄上病斑蔓延而来,或病叶搭附所致,也可由受害花瓣掉落贴附茎枝引起感染。初时水渍状,黄褐色,后扩展成梭形、长条形或绕茎大病斑,略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与健全组织交界分明。潮湿条件下,病株茎杆整段组织腐烂变白,髓部中空,皮层碎裂,极易折断。病部内外长有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期在茎内形成象老鼠屎状的黑色菌核。
  2.4病花瓣
  初呈水渍状,后变黄褐色小斑,易脱落。潮湿时,病花瓣迅速腐烂,病花落到叶片、枝干上成为发病的重要侵染源。
  2.5病角果
  角果受害后先呈水渍状,后变白色。高温条件下,角果外可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形成小菌核。角果内种子多为瘪粒。
  3发病因素
  3.1品种
  一般分枝少、分枝部位高、分枝角度小、叶面蜡质多、茎杆木质化程度高、坚硬的品种发病轻;此外,开花期迟、花期短(花期集中)的品种,由于花期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时间短,具有避病作用,因而发病轻。
  3.2天气
  降雨、湿度、温度、日照、风速等都与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关,其中尤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最大。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研究分析,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如果油菜开花期平均旬降雨量在50mm以上时发病严重,30mm以下时发病轻,10mm以下时病害极少发生。在病害发生期内,大气相对湿度超过85%时危害严重,超过80%时病害发展较快,低于75%时发生较轻,低于60%时则很难发病[2]。
  3.3耕作制度
  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越多,发病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核的数量。土壤中菌核的存活率和存活数量因轮作期的增长而锐减。连作年限愈长,病害愈重。据调查,连作旱地的发病率比轮作高1.6倍,旱地油菜的发病率较水旱轮作地高1.3倍。油菜与十字花科留种蔬菜等换茬则发病严重,而与禾本科作物换茬则发病最轻。
  3.4施肥水平
  氮肥施用过多,特别是偏施化学氮肥或后期过量施用氮肥,油菜由于植株高大、肥嫩、叶面积过大,株间荫蔽或头重脚轻而易造成倒伏,使油菜田间通气透光性差,湿度大也极利于病害发生[3]。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会增加田间菌源数量而加重发病。
  4防治技术
  4.1农业防治
  4.1.1适时播种。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适时播种和移栽,避免早播早栽,可减轻发病。
  4.1.2合理轮作换茬,深耕灭菌,避免连作。稻、油轮作的防病效果很好。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远离上一年的油菜地和油菜堆集脱粒地。
  4.1.3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上等肥力田栽植10.5~12.0万株/hm2、中等肥力田栽植12.0~13.2万株/hm2。施肥原则:早施苗肥促早发;增施腊肥,保温防冻至冬前;稳施薹肥,春发稳长促高产;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薹期应防止春发过度、旺长,以免造成荫蔽、病害加重,后期脱肥而减产。一般施纯氮不超过225kg/hm2,按底肥50%、苗肥30%、薹肥20%的比例施用;磷钾硼肥一次性作底肥施下。
  4.1.4开沟排渍,清除老黄病叶和残秸。春后应开沟排渍,做到雨止田干,减少渍害,提高油菜抗病能力。在子囊盘萌发盛期,可适时中耕、培土、埋根,破坏表层菌核子囊盘,防止孢子飞散,起到灭菌防病作用。清除油菜基部的老黄病叶,能有效切断油菜菌核病的传播桥梁,同时还能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4]。
  4.2化学防治
  在油菜始花期和开花始盛期,应各喷药1次;终花后20~25d茎杆发病达到高峰,收获前7~10d发病程度迅速上升,此时结合清除老黄病叶喷药1~2次。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油丰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5参考文献
  [1] 程道贵.南部县油菜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45.
  [2] 胡昌高.油菜菌核病、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84.
  [3] 陈香华,汪立新.黄淮流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53.
  [4] 蒋国民,王建富,席玉峰.泰兴市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13.
    3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