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理学论文>农林学类>

浅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农业发展体系

郭军升分享

[摘 要]以新型信息农业带动我国农业跨跃式发展是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信息化;跨跃式发展

1信息农业———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农业是以农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业。就目前而言,信息农业可说是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并可视为继传统农业(包括原始农业、古代农业)、现代农业之后的最高阶段,它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充分运用为主要标志。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还不高,处在国家和人民用增加资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刚刚起步。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农业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信息农业”的常规发展道路,而应该摆脱传统思维的模式,实施以农业信息化带动的跳跃式发展道路,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从世界农业发展的事实来看,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之所以较快接近老牌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除了历史因素外,与其超常发展信息业是分不开的。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影响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还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和对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 %,增加效益15%~30%;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实现增产节约良好效果。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2.1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2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的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2.3农业的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农民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
  2.4人才缺乏,特别是专门的信息人才短缺,且研究力量较为分散,水平也较低。
  2.5缺乏一种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农业信息化还停留在为农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国内外基础数据和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参考的阶段。
  3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农业发展体系
  信息农业建设是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短,缺乏先进的技术,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等才刚刚起步,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与经验普及率还不够高,不能形成规模,整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就决定了发展信息农业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的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以政府为主导,结合市场机制,发挥后发优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农业发展体系尤为重要。
  3.1突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1.1加大国家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投资大,短期商业效益不明显。因此,政府投入是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的基础。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树立大联合的协作意识和发展观念,建立一个以农业部及其系统为主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教学科研联合、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协调的体系。当前,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突破传统的部门所有制,改变信息封闭和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及农民、农业科技人员间的共享。
  建立领导和协调机构,着重规划和安排一些当前急需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把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纳入到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体系中,当作农村与农业公用事业来对待,力争使农业企业和农民都能利用这项资源。
  3.1.2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资源。政府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窗口。目前,我国农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不是互联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传统媒体和通讯工具还是主流。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使之与网络之间有机结合和搭配,强化信息发布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及其技术力量,将信息体系建设与基层农经站、农技服务站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农技推广体系的资产和人力资源,节约信息体系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还能促使传统农技站推广体系转变职能,更新力量,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信息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紧密结合。
  3.1.3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各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探索适宜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上网,这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事实证明,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利用信息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不灵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条件对信息传递的约束,落后的交通设施和通信条件使农民获得的信息也相当滞后,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努力吸引民间及外资参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条件,尽快缩小城乡环境差异,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中介组织按商业原则,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通过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为涉农企业提供商业服务。同时,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使之形成合力,全方位为农业服务。政府的网站或信息站也可以实行部分的市场化管理、商业化运作,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3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科教兴农力度
  3.3.1在大专院校设置信息化专业,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同时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3.3.2 深入到乡镇,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争取做到每个乡镇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信息员。
  3.3.3 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待遇,使其人心合一,在岗敬业,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从而实现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参考文献】
  [1]王丘,黄世详.实现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探讨[J].技术经济,2004,(10).
  [2]张华,卢元奎.以农业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2003,(2).
  [3]王亚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6).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