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张启迪分享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债发行的持续升温及通货膨胀问题的不断加重,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问题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加深,相关理论众多,从国债资金使用的运营效率角度来分析其发行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得到一个国债发行规模的限定条件。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扬.国债规模:在金融与财政之间寻求平衡[J].财贸经济,2003,(1)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扬.国债规模:在金融与财政之间寻求平衡[J].财贸经济,2003,(1)